周新
案例一:一名中年教師隨市名師工作室“送教下鄉”,到鄉鎮中心?!敖璋嗌险n”,授課內容為水平四(八年級)《籃球體前變向運球》。執教教師課前準備的比較充分,教學掛圖、音響設備準備齊全,場地布置一絲不茍,上課時的示范講解清晰、流暢。然而,分組練習時,大部分學生都縮手縮腳,面面相覷,不敢練習,唯有幾個男生練習了幾次,可是因為控制不住球,引起了部分學生的嬉笑,課堂較為混亂,執教教師也因此顯得緊張、急躁起來,并大聲訓斥了學生一番,課堂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分析:上述情況,究其原因,明顯是執教教師對學情沒有做到充分的了解。對學生的運動能力、知識水平情況沒有較好的掌握,把“借班上課”的學生,當成自身執教班級的學生對待,高估了學生的運動能力,潛意識地認為學生對自己的上課內容都有所掌握,而該班學生是農村學生,對籃球的技術比較陌生,沒有原地運球的技術基礎做支撐,執教教師直接進行體前變向運球教學,超出了學生現有的能力,造成學生不敢練習、不會練習、不想練習的現象。
對策:1.準備環節上,要做到充分了解學情。了解和掌握學情是“借班上課”成功與否的關鍵,要求體育教師在課前要和該班學生交流,和該班體育教師交流,了解班級學生的運動技術掌握情況,身體素質情況,哪些是優秀學生,哪些是學困生,哪些是大病初愈的學生,哪些是有身體缺陷的學生,以便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調整,教學中有針對性的分組示范和保護幫助。此外,還需向該班級的體育教師了解教學進度,以便掌握該班級的體育教學情況,從而設計教學內容,使學生學有所得。
2.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肯定學生,語言上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挖苦。因為大部分學生對新教師比較好奇,都希望在新教師面前表現自己,從而得到新教師的贊賞和肯定。如果體育教師在“借班上課”時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對優秀生提高要求和難度,對學困生多幫助、多練習、多輔導,對有身體缺陷的學生,不歧視他們,讓他們做教師的小助手,使“優秀生吃的飽,學困生吃的好,有缺陷的學生安排好”。
3.情感投入上,要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和學生多交流,坦誠對待,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親其師,信其道”,越是體質差、有身體缺陷的學生,越需要教師進行感情投入,面對新教師,面對很多聽課教師的時候,他們也想融入團隊,表現自己。如優秀生進行示范以后,可以說“做得真棒,老師都要像你學習哦”;對待學困生,可以說“加油,老師相信你,大膽嘗試,你會越來越棒的”;對待有身體缺陷的學生,可以說“你可以幫助老師,做老師的助手,對同伴進行幫助和保護,發揮你樂于助人的品質!”教師通過這樣的情感投入,爭取每一名學生的信任與配合,圓滿完成教學展示任務。
案例二:一名年輕女教師參加市優質課評選——“借班上課”,執教水平三(六年級)《山羊分腿騰越》,恰逢下雨需要在體育館里進行。練習時,一名女學生跳過去以后,雖然雙腳落在墊子上,因為地板比較光滑,學生落地以后墊子向前滑動了,由于慣性摔倒了,扭傷了踝關節,使教學效果和教學任務受到較大影響。
分析:“借班上課”教學中,比較容易出現類似的問題。教學展示課、優質課評選、教學研討課,通常會采用“借班上課”的形式。由于執教教師平時都在室外進行體育教學,而不是在體育館,對木地板的防滑沒有做充分的了解和預防,因而造成了學生踝關節扭傷的安全事故。
對策:1.準備環節上,執教教師需要了解借班學校的體育器材和體育場館情況。如,體育器材的數量和質量,以便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計劃,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器材,盡量做到少而精,器材使用最好一用到底,使制訂的教案符合該校的場地器材情況。
2.教學過程中,執教教師對器材的使用上要做到有安全保障。如一名優秀教師在體育館執教《支撐跳躍——山羊分腿騰越》展示課時,在海綿墊下面又墊了一層紅色的地墊,既安全、又美觀,有效地克服了安全隱患,提升了學生的練習興趣,激發了學生的練習熱情。安排練習時,采用分層教學,設計安排橫跳輪胎、縱跳輪胎、低山羊、標準山羊4個不同層次的練習標準,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練習需求。教師通過對場地器材的精心設計,精心布置,使展示課達到完美的效果。
3.心理環節上,優質課評選一般都是在現場抽教材,然后給出一定的時間讓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因此,執教教師容易產生恐懼感,害怕抽到難度大、不好上的體操類教材,害怕出現安全事故影響教學。建議參賽教師要保持良好心態,教學設計時,需注意場地布置要新穎、器材擺放要巧妙,場地器材使用上盡量做到少而精。此外,針對教材和學生情況可以適當地制作一些比較實用的簡易器材,讓學生高興地學、開心地練,提高教學效果。
“沒有備課時的全面考慮和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引領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中的游刃有余”。只要一線體育教師在借班上課中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學情,安全規范布置場地,恰當的使用器材,和學生融為一體,用教師的激情感染學生,用教師的真情感動學生,用教師的微笑帶動學生,“借班”體育課就會上得精彩,上得出彩。
參考文獻:
[1]于素梅.體育教學設計的“學情分析”的過程與方法[J].中國學校體育, 2012(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