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陽樂
【摘 要】協商學習法強調的是學生和教師共同協商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成為高效、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本文簡要分析了協商學習法在高中體育課中的應用,旨在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推動高中體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協商學習 傳統教學 合作教育
當前,我國高中體育課一味堅持教師的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降低了體育教學效果。如何提高高中體育課的教學效果是重點研究的課題。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季延中學13級乒乓球體育課選項班80名(兩個班)學生為研究對象,該80名學生以前未參加乒乓球訓練學習,對發球、反手推擋、正手攻球等項目進行前測,結果是學習前技術水平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差異,保證了同質性。
二、研究方法
在國內外相關研究基礎上,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教學實驗法,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并采用傳統教學法和合作教學法配組對比的教學實驗設計,隨機選定兩個基礎相同的乒乓球選項班,分別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照組)和協商學習教學法(實驗組),兩個班由同一名教師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通過從乒乓球教學效果的各個環節進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兩種教學法效果的區別。
三、實驗組的教學
根據協商學習法的要求來確定教學干預措施,將學生平均分成十組,每組4人,每次課選定一人擔任小組長(小組長輪流擔任)。教師集中講授完技術動作方法后,由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技術動作練習,練習規定時間后,小組成員進行交流,相互鼓勵、糾錯,對沒有弄清楚或不懂的技術環節形成小組意見,由組長向教師提出,教師給予解答和糾正。對每堂所學內容進行測試(以反手推擋為例),4人明確責任分工:2人推擋,1人計時,1人計數。設置小組與個人的練習目標,課前每小組在上次課推擋板數的基礎上共同商定本次課小組與個人的練習目標。每堂課的小組長要負責使每個人明確本次課的小組和個人的目標,練習時要關注小組其他成員的練習,不斷給予鼓勵、加油。獎勵:每次課下課前,對小組及個人推擋板數進行統計,對推擋板數提高幅度最大的小組給予流動紅旗的獎勵。
四、對照組的教學
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的乒乓球教學法進行教學練習,教師集中講授技術動作方法,集中徒手模仿技術動作練習后,兩人一組一對一練習,教師逐組輔導并糾錯。
五、研究結果與分析
未實施協商教學法前的測驗結果顯示:兩個組的男、女學生進行60秒的反手推擋前測成績相近,沒有明顯的差異。從結果可以認為,兩組的乒乓球基礎——反手推擋能力是相同的,說明了取樣是隨機的,保證了同質性,達到了實驗設計的要求。
實施協商教學法后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4次課后反手推擋后側成績均有了提高,實驗組在經過實驗干預后,提高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按照協商學習教學法安排的乒乓球反手推擋,練習效果要好于常規的乒乓球教學、練習方法。
另一項數據表明:協商學習教學法對乒乓球的反手推擋技術練習效果的影響不是從一開始就表現得很明顯,而是從第二次課的練習才表現出來的。這說明實驗組每組的小組長對自己的職責還不夠明確,沒有使小組成員很清楚地明白小組和成員自己的目標,練習時的相互鼓勵還不夠。小組成員之間的協商、交流需要一個過程,從對實驗組的課堂練習與交流的觀察可以看出第一次課的反手推擋練習時雖然按小組進行練習,但行為表現還帶有很多的傳統常規課堂練習的特點,成員之間的相互糾錯、鼓勵行為不多,課堂氣氛并不是很活躍。在實驗組的第二次課上,教師再次明確了小組長與每個成員在練習中的職責和任務,并提出了協商意見和獎勵辦法。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在第二次及以后的課堂練習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合作練習的表現逐漸增多,實驗組的提高幅度等練習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這進一步說明了對學生進行協商學習的培養,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進行,同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和合理評價學生的合作行為,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問題,并給予鼓勵,加強合作教育。
六、結論
本實驗的研究結果很好地證實了原先的假設。從對研究結果的討論與分析中可以得出:在乒乓球課堂教學中運用協商學習教學法,使得學生更快地掌握了技術動作,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體驗了成功的樂趣。師生與生生相互之間加強了交流、合作、鼓勵、幫助,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及團隊、合作精神,更加充分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很好地滿足了培養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需要,從而獲得了好于一般傳統的教學、練習效果。對學生合作技能和意識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教師應進一步研究其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優勢,在學校教育中更好地體現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在教育改革和現代化的今天,協商學習是順應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教學、學習方法,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有力武器,尤其是在開放式的體育教學中,廣泛地運用是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孫來成.論協商學習.中國成人教育,2007(11)
[2]肖龍海.協商課程:促進高效學習的一種課程模式.比較教育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