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闡述了應用型院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必要性,指出團隊建設是應用型院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重要途徑,如構建教學實踐團隊,培育教學實踐型品牌;構建科學研究團隊,培育學術創新型品牌;構建能力提升團隊,培育專業技能型品牌。進而從團隊結構、目標設置、團隊氣氛、信息交流和領導方式五方面,提出了促進應用型院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長效機制。
[關鍵詞]團隊建設 應用型院校 輔導員隊伍 品牌培育
[作者簡介]葛崇勛(1983- ),男,江蘇徐州人,宿遷學院,講師,碩士。(江蘇 宿遷 223800)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02-0089-04
輔導員隊伍的品牌培育是指高校為提高輔導員隊伍整體水平,加強對大學生事務的管理,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需求,采取有效措施,建設具有“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等品牌特色的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不僅為高校輔導員提供了前進的方向,也為提升高校事務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一、應用型院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必要性
1.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是影響思政教育效果的關鍵因素。對應用型院校來說,輔導員隊伍的整體水平不僅影響大學生事務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也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應用型院校應培育能夠凝聚師生力量、彰顯應用型院校理念、代表輔導員精神風貌的輔導員隊伍品牌,使隊伍品牌成為應用型院校學生管理的旗幟,從而充分發揮品牌對學生管理和學習的制約與激勵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和針對性。輔導員隊伍的品牌影響與校風、校訓異曲同工,可以為學校工作、教師授課、學生學習、課外活動營造精神氛圍,是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關鍵因素。
2.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是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應用型院校的職責是為社會培養應用技術型高素質人才,高素質的最基礎要求是德才兼備,即德行與應用技術兼備。現行的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尚無“品牌”一詞,但其人才培養目標處處彰顯著“品牌”之義。德才兼備是我國應用型院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人才培養特質,也是應用型院校對德行與應用技術雙重重視的品牌體現。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培養品牌,需要強有力的輔導員隊伍品牌做后盾和支撐。輔導員隊伍的品牌培育,能夠為高素質人才培養品牌提供可資借鑒的范本,為輔導員開展學生工作提供明確的方向指引。
3.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是輔導員隊伍自身發展的內在訴求。輔導員是連接學生和學校工作的樞紐和調節器,是學校、學生工作具體運行的最終負責人。近年來,社會、學校日益重視輔導員工作與隊伍建設,但在輔導員職業規劃、上升渠道等方面仍有待提高。部分輔導員甚至出現職業專業度懷疑、工作成就感缺乏等問題,迫切希望提高個人能力和專業水平。品牌培育不僅可以促進輔導員個體的多維發展,也可以形成具有競爭力的輔導員隊伍品牌優勢,促進應用型院校的長足發展。
二、團隊建設是應用型院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重要途徑
1.構建教學實踐團隊,培育教學實踐型品牌。我國應用型院校的輔導員主要承擔學校、學生的事務管理工作,不承擔或只承擔極少的課程教學工作,這不僅使輔導員的“教師身份”多有尷尬,也浪費了輔導員的教學能力,不利于落實輔導員教學、行政的“雙線晉升”政策。因此,應用型院校應加強輔導員隊伍的團隊建設,構建教學實踐團隊,以有效培育輔導員隊伍的實踐型品牌。
應用型院校應重新規劃、分配課程或設置相關課程,為輔導員開展課程教學工作提供平臺,如學校可將形勢政策課、軍事理論課、就業指導課等課程交由輔導員和專業教師一起負責,并開設日常心理輔導課、道德修養課等課程。第一,學校應遵從“精選、優育”的原則,選拔業務好、能力強的輔導員作為重點培養對象,組建教學實踐團隊。第二,學校應聘請專業導師對輔導員教學團隊進行指導,提高輔導員教學團隊的專業素質和教學技能。第三,學校應從輔導員和學生兩個維度設置考核標準,共同考核輔導員教學團隊的教學成效。
2.構建科學研究團隊,培育學術創新型品牌。培育輔導員隊伍的品牌離不開對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培養,良好的科研能力是提高輔導員個人素質和創建輔導員隊伍品牌的關鍵。因此,學校應積極搭建輔導員科研平臺,充分發揮輔導員的科研能力,促使其成為事務管理和科研創新相結合的人才。第一,專設輔導員課程的課題和經費。學校應為大學生思政教育等輔導員課程設置專項課題,充分發揮輔導員與學生親密接觸的優勢,獲取第一手資料和數據,提高專項課題的實效性。在經費申報上,學校應對輔導員課題予以政策扶持和適當傾斜,并加強輔導員之間的有效協作。第二,創建輔導員科研成果獎勵機制。學校應多方拓寬渠道,促進輔導員科研成果的發表與出版,并表彰和獎勵優秀的輔導員科研團隊。第三,鼓勵優秀的輔導員繼續深造。為不斷提高輔導員隊伍的科研水平和專業素質,學校應鼓勵優秀科研團隊遴選輔導員繼續深造,如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等,以提高輔導員科研團隊的整體水平。
3.構建能力提升團隊,培育專業技能型品牌。輔導員工作的瑣碎性和復雜性對輔導員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提高輔導員隊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構建能力提升團隊勢在必行,這不僅有利于加強輔導員隊伍內部的合作與交流,也有利于培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技能型品牌。
第一,輔導員可以根據個人興趣、特長、工作需求等組成不同的工作團隊,如心理健康教育團隊、育人資助團隊、就業規劃團隊等。每位輔導員可以參與、組成多個團隊,在與其他輔導員的交流、協作中,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第二,建立、完善輔導員培訓制度。學校應定期開展各種專題、綜合培訓,舉辦校內輔導員研修班和校際輔導員交流沙龍等活動,并通過素質拓展、專題討論等方式,促進輔導員隊伍的能力提升,進而形成輔導員隊伍的專業技能型品牌。
三、團隊建設是促進應用型院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長效機制
1.團隊結構——優化兩個核心要素。團隊建設對輔導員隊伍的品牌培育至關重要,而團隊結構是影響團隊建設的關鍵,直接關系到團隊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人員構成和組織結構是影響團隊結構的核心要素,優化這兩個核心要素,對提高團隊工作效率和工作成效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一,在人員構成上要確定合適的人數和恰當的人選。據斯蒂芬·羅賓斯的研究,12人是小型團隊的最佳人數。若團隊成員過多,團隊組織活動的經費成本、時間成本就會增加很多,且會出現“搭便車”行為,影響團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若團隊成員過少,則無法組織有效的活動或因任務量過重而影響團隊業績,從而消解團隊存在的實際價值。因此,輔導員隊伍的團隊建設應對團隊規模進行合理限制,結合各系、各學院實際狀況,組成規模適宜的輔導員團隊,這不僅能充分發揮每位輔導員的智慧和能力,也能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和成效。
第二,在組織結構上要科學分工、多樣組合。輔導員團隊建設應契合國家倡導和學校培養目標,打破既定的班、系、院的界限,創建“X+Y”的組織結構,“X”為專業團隊,“Y”為特色團隊。一是創建“X+Y”的組織結構要考慮輔導員隊伍的整體狀況,依據現有條件進行科學合理的組織結構調配,以保障“X+Y”組織結構的順利實施。二是創建X團隊——專業團隊。各學院內部以及相關學院的專業關聯度較高,輔導員的教育背景和自身素質具有相似性,可以組織學院內部以及相關學院的輔導員組成X團隊。例如,文學院輔導員可與歷史文化學院輔導員組成專業學術團隊,文學院輔導員負責古今中外的文學指摘,歷史文化學院輔導員負責古今中外的歷史指摘,從而實現兩相合作,彼此印證。這不僅能拓寬教師與學生的專業知識面,也能促進學科交叉點的發現與發展。三是創建Y團隊——特色團隊。各學院輔導員組成不同的特色團隊,如心理輔導團隊、學生黨建團隊、學生獎助團隊等,以分化職能,提高應用型院校的教育水平,促進學生的多維發展。
2.目標設置——增強團隊目標的激勵作用。輔導員團隊建設是為了培育輔導員隊伍的品牌,設置清晰明確的總目標和階段性小目標,能夠提高輔導員隊伍的前行動力,增強其競爭力。
第一,讓輔導員參與目標制定。為有效發揮目標設置對輔導員團隊的激勵作用,在制定團隊目標時,每位輔導員都應積極參與,暢所欲言,將自己的見解、困惑表達出來。這不僅能制定出更為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目標,也能促使每位輔導員深入思考團隊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工作步驟,為今后的團隊建設和開展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激勵成員向目標前進。一是加強團隊共同體建設。輔導員團隊要強化共同體意識,使每位輔導員都明確團隊是責任共擔、利益共享、命運相連的共同體,個人目標的設置,要以團隊環境為基底,當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發生齟齬時,輔導員應根據團隊現狀和個人發展需求,對個人目標進行恰當的調整。二是給予團隊成員多種形式的鼓勵。團隊領導在工作、活動的關鍵時期,要給予成員多樣的指導和鼓勵,充分發揮領導的模范帶頭作用。
3.團隊氣氛——增強團隊的合作精神。團隊氣氛是團隊建設的精神財富,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有形的儀式、團標、隊服等;二是無形的理念、思維方式等,對增強團隊合作精神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營造和諧的團隊氣氛。一是團隊領導要多組織有主題或無主題的自由交流活動,加強團隊內部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將問題、沖突化解于萌芽階段。二是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如QQ、MSN、微信和微博等,加強成員之間的自主交流,強化信任和理解機制。三是開展“理性認識自我、加強溝通交流”等主題培訓活動,以促使每位輔導員更加客觀、公正地認識自我,提高溝通技巧,促進團隊內部的有效交流。
第二,創建共享型團隊文化。一是輔導員要共享自身所有的信息和資源,主要包括知識、技能、經驗、信息資源和成功業績等。輔導員之間要相互學習、協同幫助、彼此信任、理解共進,將共享型文化理念滲透到思想和行為中。二是創建輔導員集體辦公、交流的平臺。學校要為輔導員團隊提供集體交流、辦公的場所和環境,以促進輔導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娛、文化活動,使輔導員享受團隊樂趣,獲得職業滿足感。
4.信息交流——廣泛搭建系、院、校的交流平臺。信息的通暢度直接影響團隊建設的時效性。在團隊內部輔導員之間、輔導員與領導之間、輔導員與學生之間都需要廣泛、快速的信息交流。只有提高信息交流的通暢度和及時性,才能促使團隊、輔導員、領導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學生更明確教師、學校對自身的要求。
第一,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渠道。一是團隊內部利用現代通信手段,及時共享信息資源。二是優化團隊與外部的交流渠道。團隊應及時關注各級政府、教育局網站,獲取與應用型院校發展相關的政策訊息,并與學校的政策、目標進行對接、匹配,進而將信息應用于輔導員團隊建設。三是建立反饋機制。團隊要建立相應的反饋機制,多方收集學生、領導、社會對輔導員團隊建設的意見和建議,對輔導員團隊建設成效進行有效評估,并將有效意見和建議運用到后續團隊建設和品牌培育中。
第二,充分重視信息工作。輔導員團隊要樹立“自我小團隊”與“學校大團隊”的并行理念,切記故步自封,要消除本位主義思想,實現信息大范圍的共享和應用。
5.領導方式——充分發揮領導的重要作用。領導力、領導方式等對團隊建設有重大影響,因此,領導的恰當選聘、領導方式的創新至關重要,這不僅影響團隊建設的進程,也為團隊的后續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
第一,改革領導選聘制度。應用型院校要摒棄“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在選拔團隊領導時,應根據團隊建設的實際需求和科學的選拔標準,通過公平、民主、科學的選拔方式,面向校內和社會招攬人才,以選聘真正適合輔導員團隊建設與發展的人才擔任團隊領導。
第二,創新領導方式。一是團隊領導在實際工作中,要摒棄高高在上的領導姿態,與輔導員教師加強交流,并秉承開放、創新的理念,及時采納輔導員教師的良好建議。二是團隊領導應加強與其他團隊領導的交流與協作,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從而汲取其他團隊的有效經驗并應用到品牌建設中,統籌全局,共謀發展。
四、結語
培育品牌是輔導員隊伍的發展趨勢,而團隊建設是品牌培育的有效策略。應用型院校應積極優化團隊結構、設置激勵目標、培養合作精神、加快信息交流、創新領導方式,建立促進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長效機制。這不僅有利于應用型院校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促進應用型院校管理方式的革新,進而提高應用型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德才兼備的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莫媛.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背景下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研究[J].教育觀察,2016(12).
[2]汪育文.團隊建設:高校輔導員隊伍品牌培育的途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
[3]商圣虎,羅偉,葉敏,等.高校輔導員團隊建設的必要性及努力方向[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9).
[4]劉敢新,羅強.以團隊協作實現高校輔導員團隊的品牌創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