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昕
摘要:版權資產作為出版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它在出版企業創新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嘗試從摸清家底、做好基礎技術性管理、建立強調版權內容要素的管理模式、完善版權資產管理制度、主動謀劃、積極嘗試版權資產的應用、加大激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八個方面,探討如何提高出版企業自身版權資產管理水平,提高運用版權資產盈利的能力。
關鍵詞:版權資產 管理應用 人才培養
《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指出,要在2020年把中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實現自主知識產權水平大幅度提高,運用知識產權的效果明顯增強,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明顯改善,全社會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等發展目標。版權資產管理與應用是運用知識產權的重要的具體方式之一,對帶動國有出版企業知識產權創新、促進企業提質增效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雖然我們已經認清了版權資產的價值,但整個行業內版權資產的管理水平仍不高,運用版權內容盈利的能力不強,在實際操作層面,缺少成熟的、可復制的方案,這些資產不僅不能發揮作用反而成為負擔。
如何開發利用好版權資產的價值,一批思路活躍、目光敏銳的出版人已開始進行融合出版的積極嘗試。數字技術進步、讀者閱讀環境和閱讀習慣的巨大變化,對傳統出版的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和機遇。單一的傳統紙質書已無法滿足讀者的需求,融合出版已成為傳統出版轉型升級的內在需求。出版融合發展的概念范圍較廣,包括內容融合、渠道融合、平臺融合、經營融合、人才融合等方面,實現路徑多種多樣,比如產業上下游融合、內容增值的新型紙書等。本文僅針對內容融合和內容增值的新型紙書來討論,而這一實現路徑的重要基礎就是版權資產管理。然而粗放的版權資產管理方式無法為融合發展帶來支撐,出版企業需要對版權資產管理方式進行符合創新發展需要的升級和優化,不斷提高版權資產的實務管理能力和價值實現能力。下面,筆者就從摸清家底、做好基礎技術性管理、建立強調版權內容要素的管理模式、完善版權資產管理制度、主動謀劃、積極嘗試版權資產的應用、加大激勵、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八個方面談談對版權資產管理的思考和建議。
1.摸清家底。中央出版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家新認為:“版權資產利用得好,是一座‘挖掘不盡的金山,能支撐出版企業可持續發展。但如果存量不清、運營不善,就有可能成為‘無底洞。”國有出版企業應梳理自身究竟有多少存量版權資產,首先可以以合同為線索,對所有出版合同進行梳理,明確權利人、權屬范圍和期限等;其次可以以已出版品種為線索,梳理具體品種的出版數量、出版形式、出版性質等等,從而摸清版權資產數量、種類、權屬和使用等情況。在對已有版權資產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價值,能夠推動企業提高盈利能力,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
2.做好基礎技術性管理。傳統意義上的內容歸檔整理,是版權資產管理的基礎。版權資源有其自身的特點,版權是多種權利的集合,內容可能涉及文字、圖片、音樂、視頻等等,主體往往涉及著作權人以及出版者、設計者、表演者等相關權利人。出版企業根據與各類權利人的約定,就內容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版權享有一項或若干項權利,每項權利的期限也可能不同。基礎技術性管理工作就是要解決海量內容或者是內容片斷不同權利狀態的問題,清晰版權的可利用范圍。要針對版權資源的特點,讓版權資源在形態上碎片化、專業化,在使用效果上更加準確、完整、安全、可用,最重要的是降低總體擁有成本。
3.建立強調版權內容要素的管理模式。技術性管理只是基礎性工作,優質的產品內容資源在出版融合發展中承擔了重要角色,圍繞版權內容這一本質要素的管理模式更具效果。這一模式的關鍵在于以市場為導向,將版權資產管理嵌入內容生產流程,關注內容整合及生產新產品的能力,關注版權內容的資源聚攏能力,關注不同讀者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提高用戶依賴性。出版社可以將已有版權資產向內部的內容生產者開放,引導他們把新內容的生產與已有版權資產進行關聯,使得內容不斷增值,新產品不斷組合放大,外部資源不斷聚攏。
4.完善版權資產管理制度。雖然,企業法人制度、董事會制度等是現在企業制度的核心,但是版權資產管理制度是國有出版企業中特有的重要制度。國有出版企業的經營運作大多是圍繞版權的產生、開發、使用來展開,涉及不同的權利主體,涉及權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加強版權資產的管理,建立具有出版企業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具體指企業管理版權資產的一套完整的機制,包括指導企業版權資產管理的政策、規章制度、流程、組織、責任等,為版權資產的準確性、完整性、安全性、實時性提供保證,使版權資產使用更加高效。中央電視臺的媒體資產管理項目,其資產管理總則、實施細則以及版權管理細則就對其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產生了很好的示范效應,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版權資產系統也是先行先試的代表。
5.主動謀劃。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委托創作的作品,有約定的從其約定,無約定的,權利屬于創作者,如委托封面設計、委托翻譯等均屬于這種情況。如果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導致出版社沒有獲得這些權利,對后期的版權使用和開發造成重重障礙。又比如權利繼受取得方面,除已過50年保護期和合理使用外,出版方需要事先取得權利人的同意,以確定版權的可利用范圍,如網絡傳播、制作電視節目、許可他人播放、出版發行圖書音像制品、新媒體業務、衍生產品開發、培訓等等。與權利人的約定,決定了使用范圍,也決定了內容的潛在價值大小。因此,出版企業要主動謀劃,在內容生產之初就盡量擴大權利范圍,為版權運營提供權利保障。
6.積極嘗試版權資產的應用。激烈的市場競爭使得更多的出版企業不斷尋求競爭的差異化、探索有利潤保障的新型發展方式,版權資產具有可轉化、可重復利用的特點,對版權資產的開發應用逐漸成為差異化競爭的有效手段。在實踐中,版權資產應用的形式豐富多樣,比如兒童繪本改編為兒童舞臺劇、電影,以及相關衍生產品開發等等,傳統產品形式不會消失,但將來一定會不斷出現讀者體驗良好的基于版權資產應用的新產品。當然,加大對版權資產的應用,為企業產生效益的關鍵還在于,如何在滿足更加復雜多變、體驗至上的需求的同時,加快實現進度和降低成本。
7.加大激勵。目前,多數出版社在部門職責的設置上沒有明確的版權資產管理的任務,加之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和手段,編輯們往往只關注當前具體業務的開展順利與否,缺乏版權資產管理的意識,也沒有版權資產應用的動力。本人認為,應該加大對版權資產管理和應用的激勵,明確責權利相統一的原則,使版權資產應用產生的價值在員工績效中得到合理的計量和體現。具體來說,可借鑒科技人員有關激勵手段,允許出版社與編輯約定版權資產應用成果的權屬,共享轉化收益,從制度上保障編輯從版權資產額外產生的價值中提成獲利,以事業與利益驅動并重,激勵編輯創新的積極性。激勵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通過激勵在出版社內部培育全員版權資產管理的意識,這將是做好版權資產管理工作的不竭動力。
8.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在融合發展背景下,培養既熟悉傳統出版業務,又高度認同互聯網思維、能深度融合前沿技術于編輯營銷環節的專業人員是傳統出版業融合發展的當務之急。首先,應加大培育版權資產思維,對內容生產人才、技術研發人才、資本運作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進行分類培養,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其次,鼓勵在實踐中成長,版權資產管理應用很關鍵,要在應用中學習,在應用中提高。早在2014年,就有部分有遠見的出版人開始了做“現代紙書”的嘗試,他們基于傳統紙書,以符合讀者使用習慣的內容服務滿足了讀者更深層次的需求,在此過程中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重要的是一批優秀編輯成長起來,一批優秀圖書傳播開來。再次,應吸引、聚合資金,為融合發展、產品創新提供強有力的物質支撐,優化薪酬機制,通過更為靈活的方式聚攏人才,創造一個有利于融合發展出版人才成長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湯湘希,李經路,周江燕.企業知識資產價值論[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2.高偉.數據資產管理:盤活大數據時代的隱形財富[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3.夏洪勝,張世賢.無形資產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4.斯蒂芬·曼頓.知識資產整合管理[M].張建宇,任莉,李德升,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5.《資產管理體系應用指南》編寫組.資產管理體系應用指南[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16.
6.王家新.版權資產是國有文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J].中國版權,2015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