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麗麗
【摘 要】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諸多極具文學價值和研究價值的典籍著作,成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文明的重要媒介。當前在經濟全球化跨越式發展的大背景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成為當前文化領域中的重點研究課題。因此必須進一步落實文化“走出去”戰略,探索文化典籍翻譯的新思路,將中華文化播撒于世界的各個角落。
【關鍵詞】文化典籍;翻譯;發展現狀;趨勢
中圖分類號:H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4-0181-01
一、中國典籍翻譯的現狀分析
(一)學術性與廣泛性相結合。“第八屆全國典籍翻譯學術研討會”于2013年9月20日在河北師范大學成功舉辦,與會者提出了諸多極具建設性的學術問題,反映出了國內典籍翻譯與研究的最新趨勢。郭尚興根據中國古典典籍翻譯的基本特征與規律,提出了宏觀相契與微觀相切的方法論,即根據中國哲學觀念、范疇以及命題等,通過探索具體的翻譯單位的宏觀契合點,給出翻譯對象在原文本中比較準確的意義,并給出意義最接近的譯本。傅慧生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典籍翻譯的民生性問題,認為中國典籍中的語言表達方式具有本民族特色,一旦翻譯成外文,將不可避免帶有漢語言的痕跡,將古典典籍翻譯成中國式英語,不僅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時也對英語作了巨大貢獻。
另外,在詩歌翻譯領域,何功杰和文軍等人作了開拓性貢獻,他們在文章中提出的觀點極具參考價值。
(二)民族典籍翻譯蓬勃發展。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極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隨著我國典籍翻譯事業的崛起和蓬勃發展,民族典籍翻譯工作也有了長足發展和進步。在汪榕培和王洪印教授的倡導下,民族翻譯事業在全國范圍內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初具規模。百色學院周艷鮮等人的著作《壯族嘹歌》的英譯本已經出版,并帶領百色學院積極擴展新的研究領域;該學院的韓家泉憑借其著作《布洛陀史詩》,申請到了2008年的國家社科立項,并于五年后獲得了“山花獎”。河北師范大學的李正栓教授帶領的科研小組,已經將大部分藏族格言詩進行了英譯,并順利出版,且其領導的倉央嘉措詩歌翻譯專項項目已經接近尾聲。
民族翻譯事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整個典籍翻譯行業的進步。不可否認的是,還存在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如譯文較少、經費支持不足、與國外學者的交流互動較少,以及理論研究的不足等,都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中國典籍翻譯的發展趨勢研究
(一)國內外翻譯界的交流與互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蓬勃發展和不同地區的文化滲透不斷加強,各國翻譯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不斷發展。由于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與國外同行進行交流,可以說我國典籍翻譯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雖然近年來國外先進的翻譯理論都被引入到了國內,但是消化和吸收問題一直飽受詬病,尤其是一些頑固認識仍然固步自封堅守著翻譯傳統,以追求“信”為最終目標,忽略了翻譯學的跨學科和跨領域發展。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改革,我國與世界領域內的文化交流合作將成為一種文化發展常態,各國先進的翻譯理論與實踐方法將不斷得到滲透和相互融合,也必將迎來一個翻譯領域的大繁榮時期。
(二)借鑒漢學研究的成果。漢學研究與漢學翻譯密不可分。很多漢學研究學者同時又是十分優秀的翻譯家,如里雅各、韋利等,他們的譯本無不是吸收了我國文化學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創新與發展。如韋利將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典籍進行了平民化翻譯,使其更好地貼近平民百姓。另外,一些學者重新編排了我國的文化典籍,然后再有所選擇進行翻譯,以便更好地支持其翻譯理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眾多,同時也意味著翻譯的角度越來越難以尋找,為此,一方面可以回溯源頭,重新尋找翻譯的理論和實踐創新點,并充分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尋找翻譯的本質;另一方面,還要實現研究與翻譯的良好互動,既要在翻譯中體現研究成果,又要用研究成果指導翻譯活動,實現典籍研究和翻譯的齊頭并進。
三、結語
中國典籍的翻譯工作是文化領域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國家文化發展戰略中的核心與關鍵,為此,解決當前文化典籍翻譯工作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有必要加強國內外翻譯界的文化交流,并充分借鑒我國漢學研究成果,提升我國翻譯界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王宏印.關于中國文化典籍翻譯的若干問題與思考[J].中國文化研究,2015,(02):59-68.
[2]王宏印,李紹青.翻譯中華典籍 傳播神州文化——全國典籍翻譯研究會會長王宏印訪談錄[J].當代外語研究,2015,(03):1-7+79.
[3]黃國文.典籍翻譯:從語內翻譯到語際翻譯——以《論語》英譯為例[J]. 中國外語,2012,9(06):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