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凌青
摘要:民族地區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綠色有機生產程度低,銷售方式單一,為解決民族地區農產品品質及銷售成效,應通過生態新區建設大力推動農產品綠色有機生產,積極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利用“一帶一路”倡議平臺,采取“走出去”戰略,互補互利,推動民族地區農業新發展。
關鍵詞:城市化 供給側結構改革 農產品 現狀 路徑
中圖分類號:F3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5-0001-02
一、農產品需要繼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繼續深入開展。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提出了新要求,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整完善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改善供給體系,推進產品創新;以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為抓手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改善經營方式,推進管理創新,增加高端有效供給,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提升農業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1]
二、民族地區百朋鎮蓮藕生產銷售概況
(一)百朋蓮藕生產概況
柳州民族地區眾多農產品中,百朋蓮藕就是比較典型的農產品,因百朋地表水源豐富,利于蓮藕等水生作物生長,百朋蓮藕以色澤亮白、口感細嫩脆甜而譽為“玉藕”。近銷桂中,遠銷珠三角等地,以優良的品質贏得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
(二)生產成本
百朋蓮藕的種植成本主要涉及藕種費用、化肥費用、農藥費以及人工費等,蓮藕種植依然是傳統人工種植方式,一般藕農會種植半畝或者數畝不等,也會租地種藕;部分藕農會選用湖北藕種,藕種每畝費用在500元左右,使用本地藕種,蓮藕的產量和品質會受到影響。化肥的使用,是蓮藕產量的重要保證,每畝地追加500~800元化肥,沒人使用有機肥;為避免太陽毒曬,蓮藕收割時間一般都會選擇在凌晨一點至八點之間,一畝蓮藕采集費用600~1200元;噴施農藥費用每畝在200~300元之間,一畝蓮藕花費共計1660~2300元之間。按照畝產量3000斤來計算,2017年批發價1.5元,盈利空間很小。
2017年種藕收益,基本是種植投入與產出持平或者略有盈余,傷害了藕農的生產積極性,藕農對銷售市場比較悲觀,但是又無力改變這種現狀,只能通過降低各種成本來勉強維持蓮藕的生產,維持生活生存的依靠。
(三)百朋蓮藕的銷售情況
(1)收購商模式。藕農一般會將蓮藕賣給批發商,由批發商聯系上家,遠銷外地,這是百朋蓮藕目前銷售的主要模式,當地隨處可見銷售合作社,銷售量大,時間成本相對較少,經銷商對價格有著極大的操控權,并且對蓮藕的品質要求較高,很多藕農不愿意但又不得不賣給經銷商。
(2)景區小經濟模式。在農業示范區或者農業景區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銷售模式,也是傳統集市擺攤銷售方式的新呈現,藕農會在景區擺攤兜售蓮藕,價位高于收購商價格。景區小經濟模式需要花費較多的人力時間成本,銷售速度除了與蓮藕本身品質賣相有關之外,還與藕農銷售模式和銷售技巧有關。
(3)電商銷售模式。互聯網+模式下,電商平臺為農產品交易提供了方便,百朋蓮藕調查發現,雖然“農戶對電子商務環境中農產品的售價較高的認知預期”[2],百朋蓮藕網售額的比例依然很低,藕農不大熟悉和愿意使用網絡營銷,缺乏對新事物的學習熱情;蓮藕本身對保鮮性要求太高,蓮藕的網售模式受到本身屬性影響而裹足難前。
三、由百朋蓮藕引發的對民族地區農產品路徑思索
(一)建設農業生態示范區,品牌化經營,提升農產品綠色、有機競爭力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和生態產品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要”[3],老百姓對綠色有機食材的需要與市場供應已形成矛盾。
提升農產品生態環境建設,加強農產品綠色有機建設,通過生態農業,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嚴格控制轉基因食品、農藥、化肥的使用;因地制宜開展農業產業,確保農產品質量體系,“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戰略,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及監管體系。”[4]
(二)加快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工作力度,讓更多的農產品“見世面”
地理標志是農產品的“無形價值”,是地域企業的“無形資產”。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工作開展數十年以來,各地申報成果斐然,穩定促進了各地農產品的品質,也形成了農產品生產區域分布的理性選擇。根據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查詢系統,截止到2018年3月,例如民族地區柳州,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通過僅為柳城蜜桔1項,申報工作藥深入挖掘潛力,讓更多的農產品“面世”,政府主管部門也要給予政策、資金、人員的支持。
(三)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培養職業農民,使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1)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是農業改革的必然結果。目前民族地區農村處于“真空”或者“抽空”狀態,農村勞動力不斷減少,老齡化明顯加速,例如柳州老齡化程度明顯高于城市;大量土地閑置,迫切需要第三方力量即農產生產性服務業介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5],讓荒蕪閑置的農田發揮更大的效益,走適合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路徑。
(2)經濟強市,農業福市。城市化吸引了大量勞動力進城,根據供給側機構改革要求,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做好部署規劃,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吸引更多的人力投身農業生產,增加農業發展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2016年全年生產總值中,柳州農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7.3%,增加值為180.15億元,增幅3.5%”[6],遠小于第二、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數據反映了柳州農業比重低、增加值權重小的現狀,也彰顯出民族地區農業未來巨大的增值發展空間。
(四)不斷開拓農產品市場,依靠“一帶一路”,實施“走出去”戰略
兩手準備,讓民族農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強化農產品海外推介宣傳,讓更多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國內市場走有機綠色發展道路,國際市場走高端互補發展道路。做到“順應經濟全球化,實施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走出去發展戰略”。[7]利用“一帶一路”倡議、東盟經貿交流平臺,吸收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及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優勢與先進經驗。
總之,民族地區地域遼闊,農產品種類豐富,但是生產成本居高,種地傷農;化肥農藥使用量大,有機綠色生產程度低;缺乏品牌效應,農產品缺乏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有關農業部門要引導農民積極使用綠色有機肥料,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迎合居民的熱切期望,增產增質;利用農業大數據,優化農產品種植區域布局,加大農產品地理標識工作;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培養職業農民,使農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依靠“一帶一路”、實施“走出去”戰略;“生態環境的宜居、優美,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才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最高標志。”[8]保持民族地區農業生產的生態優勢,做到農產品增產保質,銷路暢通,做到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
參考文獻:
[1]農業部發展處.2016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工作方案[Z].2016-05.
[2]韓旭.“互聯網+”農業組織模式及運行機制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7:1-3.
[3]農業部.關于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273號提議的答復[Z].2017.
[4]柳州市政府.政府工作報告——二〇一七年一月八日在柳州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N].柳州日報,2017-02-13.
[5]習近平.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黨的十九大作報告[Z].2017.
[6]柳州市統計局.柳州市 2016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2017-04-05.
[7]吾斯曼·吾爾木.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增長潛力及路徑研究[D].新疆農業大學,2016:1-10.
[8]蔣高明.中國生態六講[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7.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