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一變化中出現了由農村向城市過渡的“城邊村”這一形式。“城邊村”作為過渡地帶,其不僅可以依托農村搞發展,還可以借鑒城市搞“改革”。位于該過渡地帶的學校同樣如此。尤其是語文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教師既可以借助農村的自然優勢來組織多樣化的活動,還可以借鑒城市優質的教學方式來改進傳統的教學方式,借此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在本文中,我主要談一談如何如何發揮農村和城市的雙重作用來有效地開展寫作教學。
關鍵詞:“城邊村”學校;語文教學;農村;教學方法;寫作教學
相較于農村中學來說,城市中學無論是在辦學質量還是授課方式上都有著一定的優越性。在“城邊村”的發展下,位于該過渡地帶的中學在辦學質量上在城市中學的影響下有了一定的提高,這為“城邊村”中學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但是,就當前的“城邊村”中學的語文寫作教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來說,仍是不盡如人意,不少教師在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引導下,仍將灌輸寫作方法作為主要的手段,不僅忽視了學生是否具備豐富的寫作素材,還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既然“城邊村”的教學環境正在朝著城市方向發展,那么,“城邊村”教師的教學方式同樣需要向著城市優質的教學發展。與此同時,還要發揮其過渡地帶中農村的先天優勢來開展寫作教學。下面,我就具體談一談如何在過渡環境下開展寫作教學。
一、 感悟生活,獲取素材
通過對城市中學的寫作情況進行訓練后,我發現,“城邊村”的學生和城市中學校一樣在寫作方面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學生所寫出來的文章內容假、大、空,不貼合實際,缺乏個性。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在應試背景下,為了使學生寫出符合考試要求的文章,將寫作技巧或者結構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引導學生按照模式寫作,由此我們常常看到學生所寫的議論文常常是三段論,學生的寫作與實際生活相脫軌,其在有限的寫作素材積累下,只能按照模式生搬硬套。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寫作的根源是發表的欲望。學生發表的欲望源于生活。加之,“城邊村”學校地靠農村,學生大都來自農村,其生活經驗相較于城市學生來說尤為豐富。由此,在組織寫作教學活動的時候,我會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在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對生活進行感悟,借此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比如,“城邊村”教師在組織以“田間勞作”為話題的寫作活動的時候,可以將學生帶入到田間地頭,引導他們觀察農民的勞作,體驗田間勞作。如此,在親身體驗之中,學生不僅可以為勞作的氛圍所感染,還可以在參與中獲得直觀的體驗,感知到農民的不易,對其產生敬佩之情。不少學生在寫作的時候,可以將自己所觀察到農民是如何拔草、如何施肥等情況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語言的描繪下一幅生動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這遠比空想所描繪的畫面要生動,其所要表達的情感更深刻。這是呆呆地坐在教室里的學生無法寫出來的內容,這是學生真正地對生活的感悟。
二、 模仿求新,培養文風
在傳統的模式化的寫作教學活動開展中,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千篇一律,毫無個性。我
在觀摩城市中學優質課教學活動開展的時候發現不少教師將模仿作為引導學生的寫作的基本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寫作本對于語文認知、生活經驗有限的初中生來說是一件難事。而模仿在寫作教學的應用不僅可以降低寫作難度,還可以使學生在模仿中積累豐富的寫作方法、素材等,為其寫作活動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但是,在此還需要這一點,寫作模仿不能單純地模仿,需要在模仿中學習范文的寫作方法,結合自己的寫作時機,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文風,從而極具個性的文章。
比如,司馬遷在《陳涉世家》中用簡練的語言描寫、精煉的動作描寫將陳涉的形象描繪的淋漓盡致。在組織完這一內容教學時候,可以引導學生模仿司馬遷的人物描寫方法自主地描繪自己的一個朋友或者家人。不少學生會在司馬遷人物描寫的基礎上,根據自己所描繪的人物的身份、家庭環境等,借助一件小事來展現這一人物的性格特點,其語言描繪生動具體。甚至有些學生在描寫的過程中,還加入了一些極具幽默色彩的,整篇文章的基調輕松,具有可讀性。一個學生在描寫自己鄰居的時候,直接用一件小事來展現:鄰居在和他人發生沖突的時候,她雙手叉腰,虎眼一瞪,手指上下飛舞,偷摸橫飛,頗有潑婦罵街之勢。寥寥幾語就將鄰居的性格呈現出來了。如此,在模仿中有了自己的新意,為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城邊村”學校語文寫作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立足“城邊村”學校獨有的優勢,充分發揮農村和城市的優勢,采取多樣化的方式組織寫作活動,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在簡單易行的寫作方法的指導下,寫出獨具個性的文章,為其寫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樊利梅.農村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2] 陳萍.改進城鄉結合地區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現狀與策略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譜學校為例[J].老區建設,2016(12):63-64.
作者簡介:李萬平,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