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可以從三個方面推進。即強化積極情緒體驗,提升學生對黨的情感認同;挖掘、培養優秀人格特質,優化學生黨員培養發展工作;構建積極組織系統,搭建黨組織與黨員之間優質心理資源平臺。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學生黨建;高校
高校學生黨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著引領和導向作用,如何充分發揮高校學生黨建的積極作用和建設功能,是擺在每一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表明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吸收借鑒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特別是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積極心理學對人性持積極態度,注重用積極的觀點對人的心理現象進行解讀和干預,幫助構建快樂幸福有成人生。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和觀點,對于創新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方式方法,提高黨建工作效率效益,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一、 積極心理學及其研究領域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興起的心理學研究新思潮。相對傳統心理學側重關注人的心理疾患和缺陷不足而言,積極心理學更多關注的是個體的美德和善端,把激發個體積極力量、培養樂觀情緒,提升優秀品質,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個體的健康發展和幸福成功作為其理論的使命和目標。當前,積極心理學主要在三個方面展開研究:一是主觀水平上的積極體驗研究,強調人要滿足于歷史,面對并享受當下,樂觀憧憬未來。二是個體水平上的積極人格特征研究,重點關注正直誠實、勇敢執著、愛與被愛的能力等等。三是群體水平上的積極組織研究。積極心理學重視社會背景下的人及其體驗的載人,強調積極環境個體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因而,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等組織系統要在培養發展人的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方面發揮促進作用。
二、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創新
(一) 強化積極情緒體驗,提升學生對黨的情感認同
積極情緒狀態下的個體,更傾向于趨近和探究新鮮事物,保持與環境的主動聯結。因而激發大學生對黨的積極情緒體驗,不僅有利于調動最廣大學生的入黨積極性,也有利于學生黨員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踐履黨員責任與義務。要強化學生黨員的積極情緒體驗,關鍵在于增強黨員教育培訓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專題報告、時政學習、支部會議決議等傳統培訓項目基礎上,創新教育形式,拓寬培訓渠道,如開展舞臺劇、情景模擬、體驗式團體拓展訓練、未來領袖訓練營等喜聞樂見的教育活動,增強學生黨員的觀感體驗,深化對黨的教育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強化積極情緒,提升積極情感,進而提高對黨的情感認同。
(二) 挖掘、培養優秀人格特質,優化學生黨員培養發展工作
當前,高校學生黨員的整體素質良好,政治立場堅定,理想信念明確,積極人格特質較為突出。然而,受制于性別、年齡、閱歷及背景等多重因素影響,學生黨員人格特質也存在分化和差異,主要表現在集體意識、合作觀念淡薄,正直誠信等積極品質欠缺,努力、活力和創造力不足等。基于此,無論學生入黨前的培養發展,還是加入組織后的教育提升,都有必要在人格特征的考察、挖掘及培育上下功夫,切實培養學生黨員積極人格特質。如入黨前開展積極心理品質測評,考查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多寡及程度如何,把好發展黨員“入口關”。借助社會調研、“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感恩、合作、責任及服務意識,提高黨性修養,塑造優秀人格。
(三) 構建積極組織系統,搭建黨組織與黨員之間優質心理資源平臺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團體和積極環境對人的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黨組織應構建積極和諧的支部內人際關系,通過創新活動形式,更新活動內容,革新活動方法,調動最廣大學生黨員的參與熱情,積極投身組織生活,深入體驗組織的誠信友善、互助合作,從而強化對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增強組織凝聚力,提升黨員幸福感。
參考文獻:
[1]王鳳姿,趙玲,周偉川.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6.
[2]郭小艷,王振宏.積極情緒的概念、功能與意義[J].心理科學進展,2007,5.
[3]謝超.運用積極心理學推進大學生黨建工作創新[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4,4.
作者簡介:
王鳳姿,廣東省廣州市,廣東行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