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低年級兒童正處于語言發展的重要階段,主要目標是學會規范表達,能夠初步實現自由表達。然而,語文教材所包含的教學信息的豐富性和隱秘性的特點,為言語表達的訓練帶來不少問題。另外,農村低年級兒童生活環境特點,孩子在課外得到語言表達訓練更不容易。因此,筆者認為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就承擔著培養孩子言語表達的重要責任。
關鍵詞:言語表達;農村;低年級;語文教學
一、 農村小學低年級兒童在言語表達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農村低年級兒童在言語表達上,普遍存在著說話不連貫、語序顛倒、代詞使用混亂、語句不完整、方言普通話混搭等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受方言影響大。農村孩子受家庭和周邊環境影響,從小就習慣用方言表達。有孩子在作文中這樣寫道:媽媽,你záng wǎn回家?讓老師哭笑不得。本地方言的“什么時候”是用“záng wǎn”表達。還有一次老師叫一位孩子來辦公室談話,他對老師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你叫我來gán dai?”當時老師就蒙了,這是什么意思?經過同事解釋,“gán dai”就是“干什么”的意思。這樣的例子層出不窮,不管是在口頭表達還是在書面作業上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見,方言的“魅力”隨處都在散發。
(二) 受環境影響大。農村低年級的孩子生活環境相對單純、見聞也相對狹窄,課外讀物缺乏,加上很多孩子父母外出務工,同時跟爺爺奶奶的交流又少,孩子缺少交流對象,久而久之就形成孩子孤僻性格。另外,農村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家長眼中只有分數,以分數高低論能力大小是農村家庭教育的普遍現象。對于孩子言語表達沒有任何意識。這也許就是農村孩子木訥性格的緣。
(三) 語文課堂教學訓練不足。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學歷參差不齊,多數教師是大專畢業,近幾年才有本科生、研究生,甚至一些老教師還是通過傳統的“世襲”走上這個崗位,沒有什么學歷可言,加上班級生數特別多。老師對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關注度不高,在課堂上給孩子言語訓練的內容不充足,只是走傳統的路子:背好書、寫好字、考好試。或者是老師想給孩子加強訓練,但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
二、 提升農村孩子言語表達能力的幾點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語文實踐,離開‘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這個根本,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只能是一句空話。”
如何使農村低年級兒童在語文教學中提高言語表達能力,筆者有如下設想:
(一) 教師語言兒童化。兒童化語言是指符合兒童心理、兒童語言習慣和接受水平的規范化語言。教師恰當地使用兒童化語言,可以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易懂,使艱苦的學習變得輕松愉快,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獲得知識。低年級語文教材內容豐富、圖片精美、語言淺顯易懂并且貼近兒童生活及表達,需要教師在執教過程中使教材充分發揮作用,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讓孩子聽得懂、樂于聽、想要聽,孩子在有興趣聽的基礎上更愿意來表達。國標本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小河與青草》一文,小河與青草在相互贊美、相互感謝之后變得更好了,為了使孩子體會文本更加深刻,教師用兒童化語言創設情境:
小草對小河說:“你的水這么清,還不是因為我把河岸的泥土緊緊抱住,要不你早就變成渾濁的泥水了。還不快感謝我!”
小河對小草說:“你長得碧綠碧綠的,這都是靠我給了你充足的水分,要不你早就干枯了。你才應該感謝我才對!”
……
用當今孩子大都驕傲的本性來表現這個片段,符合大部分孩子處事形象,讓他們想想這樣的對話之后會發生什么?孩子們討論得不亦樂乎:“小河變得更臟了,小草也變成更枯黃了”“他們大打出手,都受傷了”……由此來對比文中表達的和諧之美。不僅鍛煉了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也培養了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 發現、肯定孩子言語表達豐富性。孩子具有差異性,需要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敏銳的視覺,要對孩子有信心。班里有一個智力發育遲緩的兒童,沒事就會到辦公室轉一圈,做錯事情被批評也只會咧著嘴笑,上課期間不時會發出驚叫聲。這孩子有個優點,喜歡舉手回答問題,但是每次說話都吞吞吐吐,說話幾乎不能連貫。有次講到一個小故事,小熊生病了,很多小伙伴給他送來了禮物。有一個問題是你覺得小熊會喜歡誰的禮物?為什么?幾個孩子表達完之后,他的手臂還是高高地舉著,我沒抱希望地叫了他的名字。“小熊喜歡蜂蜜,因為蜂蜜非常的甜。”響亮而清晰!短短的一句話帶給老師的是震驚的,更是感動。
(三) 學會觀察。訓練低年級兒童用眼睛去觀察周圍世界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學生有目的地去接觸大自然、接觸人與物,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才能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農村的孩子具有接觸大自然得天獨厚的條件,教師可以因地制宜的布置孩子們觀察,如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活習性等。教師要教給孩子們觀察的方法,把內容記清楚,回來與同學交流,最后能夠在臺上流暢的表達。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觀察能力,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也得到訓練。
三、 總結
人類各民族的語言,不僅僅是一個符號體系或交際工具,還是該民族認識、闡釋世界的一個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無論東方還是西方,語言都是一個民族,看待世界的一種樣式,都是“所有人類活動中最足以表現人的特點的”,是“打開人們心靈深處的鑰匙。”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語言是智力發展的基礎,也是所有知識的寶庫。”孩子認識世界、汲取知識、擴大眼界,都要憑借語言進行。因此,基于言語表達的農村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
[1]帕默爾.語言學概論[M].商務印書館,1981年.
[2]李葉.淺談幼兒語言教育的有效方法[J].祖國.建設版,2013年第6期.
參考文獻:
[1]陳琛.基于言語表達的低年級語文教學[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6(12):76-77.
[2]力新蘭.言語實踐——語文教師的本職工作[J].七彩語文:教師論壇,2016(4):31-32.
[3]劉仁增.語用開啟語文教學新門[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5).
[4]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9).
作者簡介:
周婷,江蘇省蘇州市,睢寧李集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