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縱觀小學生寫作文,“難寫”“怕寫”成了所有小學生的共識。要轉變孩子們“畏難怕寫”的思想,關鍵就要幫助學生們尋找作文的“可炊之米”。本文從四個方面談了自己的做法。
關鍵詞:生活;積累;素材
縱觀小學生寫作文,“難寫”“怕寫”成了所有小學生的共識,寫作文成了學生最怕的作業之一。“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覺得作文怕寫難寫是因為寫作素材枯竭,覺得沒什么內容可寫。“生活即作文。”所以,要轉變孩子們“畏難怕寫”的思想,關鍵就要幫助孩子們打開生活的大門,引導他們體驗生活,尋找作文的“可炊之米”,消除他們的畏難心理。
一、 挖掘文本學創新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習作素材,充分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閱讀積累與文本內容、文本形式對話,與文本的表達方法、寫作思路對話,在對話中習得寫作方法,積累習作素材,然后借鑒和遷移到自己的習作中,進行文本的再創作。如學習課文《打電話》一文,筆者引導學生在認真品讀課文,熟悉了課文內容之后,感悟了相聲獨具特色的魅力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四人為一小組,再次回到文本找尋、發現相聲的語言特點、表達形式以及它能吸引讀者的因素。然后根據自己的學習所得,結合生活積累和社會現象,嘗試著學習寫一寫相聲。學生興趣濃厚創作出了如《哥倆好》《玩手機》《老師與學生》等有趣的相聲。
可以說,我們的語文書本是一個巨大的寫作寶庫,可以說每一篇課文里,都潛藏著寫作的秘密:或是一組語言嚴謹、對仗工整的句子;或是一些生動形象的修辭;可能是一些層次清楚的構段技巧,亦或是一些精妙的謀篇布局的方式……這是引導學生積累習作方法和素材的重要陣地。教師應以人為本,引導學生揣摩、積累課文中的素材和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習作表達技巧。
二、 課外閱讀常采擷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沒有積累,學生的習作水平要提高,這是很難的。
筆者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課外書籍,甚至專門利用語文課引導學生共讀一部課外書,要求學生每天讀課外書籍一小時以上。同時,要求每個學生準備一本《積累本》,把在書中看到的好詞佳句摘錄在《積累本》上。每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鐘全班同學輪流上臺把自己閱讀摘抄的好詞佳句推薦給同學,并對自己的摘錄的句子做簡單的評析。幾學期下來,學生的《摘抄本》已寫了好幾本,每一本都寫得滿滿的,滿滿地就積累了許多的習作材料。這時筆者借機引導學生在習作中巧妙借鑒、運用自己所積累的好詞佳句。就這樣,隨著閱讀內容的增加,他們累積的寫作素材也越來越豐富,習作也常常能給筆者帶來驚喜。比如“她朗讀的聲音時高時低,時快時慢,時輕時重,一個個漢字成了最有可愛的小生靈,把我們帶入了那‘清鮮、‘明朗的境界。”(戴雨歡《我的同學》)再如:“清晨的露水,滴滴灑落在枝葉的身上;璀璨的金輪,賜予枝葉們多姿多彩的衣澤。”(劉泓妤《迎著陽光的小路》)這些精彩的語句,都是學生借鑒和模仿積累的片段之后的再創造。所以,閱讀課外書籍,摘錄讀書筆記,是拓展習作的積累空間,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重要基礎。
三、 參與活動重體驗
葉圣陶先生說:“生活猶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停。”其實,小學生的生活絕不至于單調枯燥的,大至生活的社會團體,小到班級群體,身邊的許多事情都可以作為寫作的內容。教師努力引導學生留意身邊的生活,積累寫作材料。
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一堂有趣的課》時,筆者特意在班上組織了一次有趣的“擠眉弄眼吃餅干”游戲,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我特意選擇了班級里長相比較可愛、滑稽又喜歡表演的兩位孩子進行比賽。比賽之前,先引導學生討論:等會他們比賽時,作為觀眾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參賽者?又要怎樣觀察觀眾的反應?之后就請大家暢所欲言,說說自己剛才的觀察結果。接著,又放手讓學生們主動參與:自己找對手,自由組合進行擠眉弄眼吃餅干比賽,讓學生身臨其境、親身實踐。活動結束后,相機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說說自己參與這次活動的感受。最后,我讓學生把這次有趣的活動寫下來。學生親自參與各式各樣的活動過程,玩中學,玩得痛快,學中玩,學得有趣。體驗了活動的快樂,有了切身的感受,這就為習作積累了很好的素材,作文就得真實、具體,寫作的興趣自然而然有了。
四、 植物栽培學觀察
“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是《語文課程標準》關于習作表達方面的要求。可以說,觀察生活也是提高寫作文的有效方法。
為了讓學生寫生活,樂表達,筆者有意識地為學生搭建觀察的平臺,引領學生觀察,積累素材。為了寫好以“植物”為主題的習作,筆者特意在班級花圃里種植了兩株五角星花,請學生輪流護理,觀察它們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并做好記錄。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種植的過程和觀察所得然后不限文體,自擬題目寫一篇作文。有了平時的觀察、積累,學生寫得流暢,寫得具體。有學生在習作中寫道:“五角星花,是像五角星一樣的形狀,還是想天上的星星一樣璀璨、閃亮呢?在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之前,我一直在猜測這位花仙子的‘容顏。經過幾十天的耐心觀察等待。我終于一睹了它的芳容:果然是五角星的形狀,你瞧,那嬌媚的容顏,婀娜的身姿,還有那柔美而鮮艷的紅色,無一不讓我驚嘆連連,簡直比咱班上的女生還美,如果要評‘班花,那肯定是非它莫屬。用眼觀察,用心體會,你會發現生活中的許多真善美!”給學生創造觀察的平臺,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記錄生活的習慣以及熱愛生活的情操,更為學生累積了豐厚的習作素材,有效地提高了習作水平,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要讓學生愛上寫作,樂于寫作,就要調動學生的內在潛質,激發他們的習作興趣,引領他們留心生活,體驗生活。走進校園,融入家庭,暢游書本,參與活動,細心拾掇身邊的點點滴滴,然后記錄積累,厚積薄發,努力提高習作水平,使作文成為學生喜愛的表情達意的方式,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向成勇.作文教學要把“積累”關[N].2005.
[3]張孝芬.共趣引路,提高小學生作文水平[N].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
[4]魏桂中.搞好小學作文教學之思考[N].教育藝術,2011.
作者簡介:
曾三娣,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