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具有特殊性的思維技能,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需要了解相關的時空概念、歷史解釋、具體史料等,從而把握批判精神與思維技能兩方面的內涵。由此可見,盡管高中歷史沒有明確提出批判性思維的理念,但在教學過程中卻必須貫穿這一理念,以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最終促進個人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高中歷史;情智
一、 引言
批判性思維,顧名思義,主要指的是思維過程中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由此可見,批判性思維反對片面地、主觀地思考問題,要求人理性地、客觀地、全面地進行思考,從而使得思考的結果更具有科學性、合理性與全面性。在當前的高中的歷史課程中,歷史教師的教學目的不僅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歷史的了解與認識,而是在歷史中獲得經驗或者啟示,以促進人更好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指導學生采用客觀的、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而不是片面地追求問題的結果。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教育部門對我國的教育事業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情智培育已經成為教育的目標之一,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利用批判性思維來培育學生的情智,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 利用批判性思維完善課堂
高中學習的歷史知識時間跨度相對較大,且包含著各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內容,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產生混亂感,從而影響學習效果。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是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目的,忽視其理解與接受能力,導致學生成為知識的“被灌輸者”,教學的效果無法得到相應的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亦得不到良好的培養。高中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一個成年人應有的思考能力與辨別是非的能力,在這個階段技能型思維教育,能夠幫助學生盡快構建一個良好的知識體系,從而不斷提高其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果。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擺正學生的地位,將其視為學習的主體,并通過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來不斷改變學生對歷史的偏見或者看法,從而使得教學效果能夠更上一層樓。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教師雖然不必明確提出批判性思維的理念,但其必須要將這一理念貫穿于教學過程中,注重鍛煉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分析、比較、概括等能力,并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從而讓學生學會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提高個人學習的整體效果。
三、 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如若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具有探究的意義和價值,且契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則學生會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探討、思考,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歷史是客觀存在的,對學生未來的成長與發展起到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注重培養其歷史責任感,從歷史中挖掘經驗和教訓,追求真相與真理。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價值理性,讓學生在對歷史問題進行探究時,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看待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培養其對學習的興趣,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思考與探究的品質,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鼓勵學生、引導學生,讓其獲得自信心與自豪感使個人攀上一個又一個的學習高峰。
相關研究結果顯示,創造力并不是人天生就具備的一種能力,需要依靠后天的培養與熏陶,且這個過程是比較漫長的,無法一蹴而就。如若學生沒有長時間地關注一個問題,沒有那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探究精神,沒有對批判思維產生癡迷,則其在學習的過程中便難以感受到批判性思維的作用與價值。在歷史的大環境下,高中學生應當具備獨立思考的精神,不能夠一味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應從辯證、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從而獨辟蹊徑,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得自身的綜合能力得到不斷地提高。
四、 將歷史資源與情境教學相結合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與能力,能夠辨別是非,分清善惡,但其歷史知識儲備相對不足,歷史視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輔助者,其必須要盡自身最大能力為學生提供充分具有批判性的歷史資源,從而不斷提高其批判思維。由此,歷史教師在進行情境教學的時候,應當采取誘導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使得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相應的鍛煉與培養。如在學習洋務運動這個章節的內容時,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其能夠用批判與思辨的眼光去看待洋務派與頑固派之間的斗爭,教師可提出幾個比較具有思考意義的問題,如“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為什么會出現洋務派呢?”通過分析與思考,學生便得出了答案: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歷史環境下,洋務派與西方的交涉不斷增多,對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便產生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的想法,且這個想法得到了慈禧太后暫時的同意與支持。除此之外,當時魏源等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等思想,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來抵抗外敵的侵略,從而使得洋務運動得以順利進行。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思考,從而提高其自學的能力,使得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鍛煉。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在將批判性思維貫穿于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從辯證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使得其慣性思維和品質得到培養,最終使學生的情智得到培育。
參考文獻:
[1]林伯成.高中歷史情智課堂教學的意義與實現途徑的相關思考[J].科教導刊,2016(18):136-137.
[2]石雙雙.歷史課堂中的情智培養與價值引領[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2014(15):40.
[3]余永利.中學歷史教學中大國民意識的培養[J].師道·情智,2011(02):35-36.
[4]郭子其.關注學生情智特質讓歷史批判性思維教學更有效[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5(02):48-51.
[5]徐莉莉.運用學科史料提升中學生課堂情智的實踐探索——以高中歷史教學為例[J].都市家教月刊,2013(02):290.
作者簡介:
唐峰,貴州省六盤水市,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