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景設置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對情境設置理論描述的基礎上,以《兩漢的科技與文化》為載體,對這節課的課堂活動實踐過程進行描述并進行了案例分析。
關鍵詞:情景設置;理論描述;案例描述;案例分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歷史教學方式上在不斷地改進和創新,重視學生自身的主體發展,確立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引導他們去思索追求,去引導探索,讓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養成創造性的學習,是一切改革的核心和出發點。本文從歷史情境設置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入手,以初中歷史《兩漢的科技與文化》為載體,希望能探索出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方法。
一、 情境設置的理論描述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二、 情境設置的案例描述
片段一:在《兩漢的科技與文化》這一課中,共有四大板塊內容,分別是“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和華佗”“歷史巨著《史記》”和“道教與佛教”,為了使學生對四大板塊的內容進行整體認知,我首先給出了十四個關鍵詞:樹葉、曹操、青銅器、關羽、東漢、猿猴、大同云岡石窟、黃帝、印度、《西游記》、刺客、太守、漢武帝、羊皮,然后讓學生把這十四個關鍵詞分別歸入今天學習內容的四大板塊當中,學生們馬上紛紛舉手回答,甚至搶答,氣氛非常熱烈,對于答錯的同學,馬上有人出來糾正。而有些選項則可以放入多個類別當中,也會有學生馬上提出,重新歸類。這種歸類關鍵詞的情境設置,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強烈興趣,同時對即將要學的知識的特征有了初步的把握,參與這個環節的學生達到了一半之多,起到了激發學習興趣和引發探索欲的良好效果。
片段二:提前布置活動實踐內容,通過網絡和書籍查找資料,通曉中國古代造紙術的工藝流程,然后在課堂依據教材提供的圖片進行講解。課堂上同學們推薦了準備充分的張家澍同學。當張家澍講解時,不時有同學對他的講解提出疑問,在不斷地答疑解惑中,古代造紙術的過程清晰地展現在了大家面前,所有同學最后為張家澍送去了熱烈的掌聲。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和探索的過程,并進行充分的展示,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完成了學習任務,正是體現了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要學會必要時的隱身,把舞臺還給學生。試想,這樣的學習過程有誰不愛呢!
片段三:仍然是給學生提前布置任務,每人做一張關于張仲景和華佗的歷史人物卡片,每組推薦出最優作品,然后在課堂使用展臺進行展示和講解。在展示環節,第三組的人物卡片給大家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三組代表楊朝偉同學使用圖文相結合的方式,用規范的字體和形式反映了張仲景和華佗的主要信息,在人物信息的旁邊配上了有趣的手繪圖片,畫了一張張仲景坐堂給病人看病的場景,人物形態逼真,背景想象豐富,還進行了精彩的講解。創設情境,就是給學生以展示與評價的機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科思維和想象的活力,發展了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整合能力。
片段四:讓學生觀看《史記》的視頻資料,要求在視頻播放過程中,學生迅速記錄片中的有效信息,視頻播放完之后,同學們開始接龍比賽,每人說出一條關于片中司馬遷寫史記的信息,直到再也說不出為止。在視頻播放之前提出要求,使得學生觀看時特別認真仔細,在接龍比賽中速度快,收集信息全面,最后的效果是全班所有同學全部參與了這個環節的活動,當所有同學再也說不出任何信息時,全班竟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學習《史記》部分的這種情境設計,是植入了競爭意識,在快速的比賽中,同學們的注意力特別集中,信息收集特別全面,在快樂的比賽氛圍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收獲了競爭中的滿足感,成就感,而且當一個問題變成全班參與的過程時,也培養了他們的集體意識和合作意識。
片段五:在預先下發的學案中制作一個表格,分別從發源地、時間、創始人、宗教場所、教義等方面對道教和佛教進行對比,要求學生通過預習課本知識預先填出表格內容,在課堂中迅速完成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在實踐過程中,由一位同學填出,其余同學一起對照完成。在預先的教學設計中,最后我要對佛教和道教的共同之處提出設問,在師生的互相啟發下,完成對佛教和道教的對比,但由于下課鈴聲響起,這一部分學習并未進行。
三、 情境設置的案例評析
這節課學生進行的充分準備和課堂上的廣泛參與,迸發出的學習熱情和智慧令人稱贊。
(1)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相信學生,通過學案發放,給學生進行任務布置,大膽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想象力。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引導者,引領學生展開一場場知識的圖景,在情境設置中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教師要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收集查詢歷史資料,這樣既提高了課堂效率,又培養了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興趣和能力。
(2) 在對情境設置深入理解并進行精心準備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這并非在每節課中都能做到。其次是這節課由于學生活動的充分,教師并沒有在時間上加以限制,導致最后結尾部分的學習是匆匆結束,預先設置的小結也沒有進行,但這些并沒有影響整節課的完整和高效。
(3) 教師的創新是課堂改變的源頭!
作者簡介:闞巧紅,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學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