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音版普通高中課程必修標準教材《音樂鑒賞》第七單元《宗教復調音樂的頂峰——巴赫》,選用巴赫被譽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的《馬太受難曲》中的第1、72、78三個分曲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本文,簡單介紹巴赫和《馬太受難曲》音樂特點,探討如何讓普通高中學生能夠初步了解和感受“宗教音樂”“復調音樂”《馬太受難曲》的審美風格特征。
關鍵詞:巴赫;宗教音樂;復調;《馬太受難曲》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是西方音樂史巴洛克時期德國的音樂巨匠,德語中“巴赫”一詞在作“小溪”解,貝多芬贊譽:“巴赫不應該叫‘小河應該叫大洋。”巴赫卓有成效地繼承和概括了十七世紀以前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構成歐洲音樂的重要支柱,巴赫將復調音樂推向一個空前的高度,復調手法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集復調音樂之大成。他的復調技法廣泛地存在于他所創作的聲樂套曲康塔塔之中、也存在于提琴和吹管音樂之中,對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與更新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因此獲得“西方音樂之父”的美譽。
巴赫是虔誠的路德教徒,篤信宗教,他將宗教元素植根于音樂作品中,用作曲技巧、作品內容來解讀、歌頌、傳播《圣經》,終生竭盡全力用音樂傳播宗教精神。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5部宗教《受難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小提琴和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古鋼琴組曲》《創意曲集》、六首《勃蘭登堡協奏曲》、四首《樂隊組曲》和大量管風琴曲,以及晚年所著《賦格的藝術》一書。
《馬太受難曲》是最偉大的宗教音樂作品之一,被譽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是以馬太福音書中的篇章為詩詞的基礎,描寫耶穌受刑之前的苦難與死的故事,以強烈的戲劇性處理悲壯的體裁,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具有史詩般的效果。
受難樂是以耶穌受難的故事為題材譜寫的宗教性的音樂,從中世紀的格里戈利圣詠演變而來,不僅繼承了德國宗教作品和清唱劇的傳統,同時吸收了意大利歌劇,古希臘戲劇中合唱的因素,具有與歌劇同樣強烈的戲劇性。和康塔塔一樣,巴赫的受難曲歌詞取自福音書,有敘述和發展劇情的作用。音樂形式豐富,有獨唱的詠嘆調、合唱、管弦樂等。
這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馬太受難曲》作于1728年,是巴赫篇幅最長、構思最復雜、演出陣容最大的作品,用到兩個混聲、一個男童共三個合唱隊、兩個管弦樂隊和兩座管風琴、以及多個高水平的獨唱演員。在三百多年前的巴赫時代,這是極端復雜的演出編制。但這部作品寫得非常樸素,沒有歌劇的炫耀技術、歌喉、花腔,因為它用音樂來布道,是巴赫堅定的路德宗信仰的最深刻表達。這反而成就它在藝術上的獨特地位。
巴赫生前,這部受難曲上演的機會很少,據證共演過三次,之后再未上演,《馬太受難曲》的重見天日要歸功于門德爾松。1829年,年僅20歲的門德爾松重新排演了“馬太”,讓這部沉默了八十余年的杰作得以“復活”。隨后19世紀初巴赫復興運動展開,巴赫眾多湮沒的作品逐漸重見天日。
鴻篇巨制的《馬太受難曲》其中蘊藏著許多音樂寶藏和謎團,但對于普通高中生來說,卻是一部令人望而卻步的作品。對比高中生喜歡音樂結構簡單的流行音樂來說,這部作品音樂過于結構龐大,配樂復雜。并且,高中生的社會經歷心靈閱歷有限,尤其多數人未接觸西方宗教音樂,沒有受過基督教傳統熏陶,對宗教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接納存在著很大的難度。
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感受這部作品?
教材選用《馬太受難曲》中的第1、72、78三個分曲。教師授課的首要任務是“備教材、備學生”,認真通讀教材、聆聽音樂作品、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掌握知識點,為欣賞作品做好準備。
一、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知識點
(1)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知道音樂家巴赫。(2)“主調與復調”,(3)“十二平均律”,教師備好課,制作精美課件,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及MIDI軟件,復調不同聲部用不一樣的色塊表示,音樂聽覺效果加入視覺效果,輕松解釋復調與主調音樂的區別。視頻展示黑白鍵盤間的全半音關系,使學生都能非常直觀地感知“十二平均律”的劃分。與此同時,強調我國明朝數學家朱載堉是第一個提出“十二平均律”的人,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 情境創設、聆聽實踐
音樂學習最重要的學習方式是體驗的方式,課堂中在欣賞《馬太受難曲》前,設計一個情景再現的環節,學生在管風琴的恢宏氣勢和獨特音響效果下再現“耶穌臨刑前游街示眾”“耶穌之死”的情景。由此激發學生積極鑒賞和感受《馬太受難曲》分曲的興趣,引導學生正確地感受音樂是進行音樂聯想與想象的基礎。這樣使學生盡可能獲得對《馬太受難曲》音樂本質的理解與感悟,進而促進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巴赫沒寫過歌劇,但音樂專家認可,《馬太受難曲》是沒有寫過歌劇的巴赫最好的“歌劇”。教師將作品的旋律加以精選,為便于學生理解,引導學生想象《馬太受難曲》就是一個布道的情景歌劇,音樂擬人化,比如男低音里有耶穌,門徒彼得,男高音擔當福音布道者,兩個混聲合唱隊是群體人物,如門徒、看熱鬧的群眾,祭司等等,以審美為核心,突出音樂教學特點引導學生感受、學會聆聽、體驗巴赫《馬太受難曲》的音樂風格,引導學生的進一步思考和探究。
英國音樂學家馬爾科姆·博伊德在他的巴赫傳記中將《馬太受難曲》解剖為環環相扣的四個層面:戲劇、信仰、抒情和不朽。要全面理解這部《馬太受難曲》巨作絕非易事,需要擁有深厚的音樂文化底蘊、音樂技法知識、豐富思想內涵、敏感的心靈體驗力再加上對宗教信仰的全方面認識。聆聽體驗音樂是符合高中學生的實際水平的,將來他們會有更細致深入地探究,具有更理性地思索人與宗教、自然之間關系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裴建偉.宗教精神在音樂里穿行——德國音樂家巴赫與中國音樂家阿炳的音樂之比較[J].作家,2009(10).
[2] 李璐.“宗教”還是“世俗”——對巴赫作品的再認識[J].科技信息,2012(35).
[3] 于璐.永遠的巴赫[J].福建藝術,2000(6):5.
作者簡介:黃明,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薌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