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習能力水平是由觀察、分析、思維、閱讀等多方面影響,而其中最主要也是起到“基石”作用的就是閱讀,其他能力都需要依靠閱讀能力才能開展,由此可見,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十分必要;而分步閱讀的學習方式會更加有助于學生感受歷史進程的脈絡,理解歷史發展的宏大。
關鍵詞:分步閱讀;閱讀能力;歷史教材
歷史加入中考以來,初中歷史的學科地位日益突出,而中考的壓力也使得老師在平時的課堂上更注重對學生解題能力,探究能力的培養,而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往往重視不夠,導致一些學生不會讀歷史書,從而嚴重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的智能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由此可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十分重要,歷史的閱讀不同于語文,它的信息量相比而言更多,因此,學生需要通過良好的閱讀能力,從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進行整合,這就決定了歷史教材閱讀的漸進性和條理性,而歷史教材是學校歷史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學資源。歷史的漸進性和條理性決定了閱讀歷史教材必須按照一定的步驟來。以我的教學實踐為例,閱讀歷史教材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讀目錄。目錄是按照一定次序編排組織而成的一種揭示和報導文獻信息的工具。它是一本教材中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教材內容的濃縮,起著提綱挈領地作用。以歷史教材為例:目錄不僅起到索引的功能,更能提綱挈領地展現教材的基本脈絡和整體框架。它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更全面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目錄往往是全書內容的縮影和提綱。例如,北師大版歷史八年級教材第一單元標題“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這個單元下的四課“鴉片戰爭的烽煙”“劫難中的抗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都是圍繞著侵略與抗爭這個主題展開的,并且從每課之間來看列強的侵略不斷加重,而中國人民的抗爭也從未停止過。通過閱讀目錄我們明顯地可以發現單元標題與課題之間的聯系以及每課之間的聯系。當我們注意和挖掘出這些目錄中蘊涵的規律,并以此來引導學生時,這將對學生自主學習起到重要作用。
第二步讀正文。正文是教材的主干部分,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名詞解釋主要就是通過這部分向學生展示的。所以讀正文時必須對其中的大字和小字中關鍵字詞予以充分地關注和深刻地理解,進行一番,仔細推敲,這樣才能正確、深入地認識歷史事件的本質,進而達到培養智能的目的。
(1)抓關鍵的字詞。如教材中的“為民族解放而戰”“為民主共和而戰”“避免革命的改革”“武士領導的社會變革”等,其中“戰”“改革”“變革”都是關鍵性的詞。看見“戰”即能聯想到其性質是一場革命,看到“改革”“變革”等詞,即能預想到它的性質是一場改革。仔細領會,有利于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
(2)抓表示歷史發展的詞句。例如,近代中國在列強侵略下一步一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鴉片戰爭戰敗后,簽《南京條約》“開始淪為”,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后,簽《馬關條約》“大大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戰敗后,簽《辛丑條約》“完全淪為”。抓住以上關鍵的詞句,就可理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漸變過程。
(3)抓表示因果關系的詞句。例如關于“戰時共產主義”教材中有這么一句話:由于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聯合反撲,蘇俄政府被迫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仔細閱讀這句話你不僅可以知道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原因,還能理解該政策的出臺是與戰爭有關的。掌握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就可憑借推理來加深對教材的理解。
第三步讀補充資料。包括圖片、文獻材料和注釋。圖是正文的延伸,分為地圖和圖畫兩種。讀地圖應把正文中提到的每一個地名和路線在地圖上找到,并圏劃出來,以增強學習歷史的時空觀念。圖畫也應結合正文的內容,細細品味,該圖片與正文的關系,以此來加深對正文內容的理解。文獻材料的閱讀關鍵是讀懂握材料的主要內容,并作為正文內容的補充,理解其意義。注釋是對正文的解釋,也要細心留意,不可忽視。補充資料的運用也要同課文的學習相配合,尤其是同課文的重難點問題相配合,使學生通過對資料的閱讀與理解,更好地把握課文中的重點問題,同時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第四步讀大事年表。大事年表的作用在于:把學過的重大事件按年代先后順序排列,從而構成總體知識框架。它的特點是:簡潔明了,便于記憶。在閱讀完前面所有內容后,通過閱讀大事年表可以把歷史事件和時間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系統的、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同時,通過大事年表的學習,還可以糾正學生在平時學習中因教材編寫順序不同而帶來的一些誤解,學生一般會誤以為先講的內容早,后講的內容晚,而教材的部分內容并非按時間順序編寫。如“啟蒙運動”放在了“一戰”后,“巴黎和會”放在“斯大林模式后”等等,這些偏差就可以通過書后的大事年表來糾正,一目了然。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要特別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而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分步閱讀,這樣學生才更容易感受歷史進程的脈絡,理解歷史發展的宏大,當然歷史教材只是我們進行歷史教育的一個載體,它并不是歷史教育的全部。所以初中生歷史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僅僅靠讀教材上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有計劃、有步驟地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歷史閱讀,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歷史的進程,感受歷史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
[3]彭斐章.目錄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李惠軍.篤學行思錄[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王齊,江蘇省揚州市,揚州市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