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偉
摘 要為了滿足當前階段的小學品德教育要求,培養小學生的人文情懷,及時矯正他們生活中的不良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對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有效教學策略進行研究實屬必然。品德與社會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是小學生品德培養過程中的關鍵組成部分。為了迎合現代現代品德教學工作的需求,教師要積極優化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策略,提高小學生的品德,為即將來的發展保駕護航。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目標;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135-01
當前,小學品德教學過程中,部分課堂中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沒有很大的關聯,這對學生人文情懷的培養有較大的阻礙作用。小學品德與社會具備較強的學科綜合性,為了塑造學生的良好人格,實現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教師必須建立健全品德與社會教育機制,進行該課程有效性教學方法的應用,確保品德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環境相聯系,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感悟到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獨特魅力。
一、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不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仍然是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在課堂中機械的關注學生課本知識,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課堂地位較為尷尬。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中應處的地位沒有一個客觀的認識,長此與往,學生的品德素養并沒有得到科學的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主學習興趣漸失。如此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無法將小學品德與社會的真正教學意義發揮出來,學生的創造能力沒有得到一定的開發,學生自身嚴重受限。
(二)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
在小學品德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是當前課堂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教師的教學目標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得不到滿足,教師的教學質量得不到提高。長此以往,學生會對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產生一定的厭倦心理,導致教師的教學工作無法順利進展。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教師無從得知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導致教師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沒有一定的針對性。
(三)教師的教學沒有做到生活化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基本都是以學生的課本為主,沒有做到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的思維發展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對學生學科素養培養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沒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導致學生無法發現生活之美,不能將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會使得學生很難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也就失去了意義。
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實際學習感受
教師要首先要明確的是,自身的教學對象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尚小,自控能力較差,聽課狀態容易被周圍的風吹草動影響,教師一味講解書本知識,忽視學生的課堂學習情況,那么其教學效果也將不會太好。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客觀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對癥下藥,對學生開展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要充分的意識到,時代在不停的發展,當前教育中,教師也不再是學生課堂的主控者,決定學生必須要學會什么,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了解學生實際學習需求,教學效率才能有所提高。在四下《我的家鄉風光好》這一課教學中,教師不能僅憑一張嘴、一本教材和一根粉筆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過程太枯燥,學生也將無所適從。我在本課教學中,鼓勵我的學生在課下欣賞自己家鄉的風景,并用相機記錄該美景,將照片帶到課堂與同學和教師一起分享,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課堂主體地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充分考慮課堂教學效果,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行針對性的培養,這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教師要主動與學生溝通交流
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在四上《游戲的規則》一課教學中,我先抓住了學生對游戲感興趣這一點,將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轉化成了課堂上的可視化教學,不斷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全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教師要在課堂互動方面盡可能的主動一些,對學生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一個客觀的認知,這是教學開展得以有效后續的重要方法。
(三)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到理論與實際的有效結合
生活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因為我們所學大部分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做到書本知識和生活日常之間的有效結合,讓學生意識到品德與社會不是僅僅存在于書本上的一門學科,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實現二者之間的有效結合,使課堂教學內容多彩化,讓枯燥乏味的書本知識“活”起來,做到理論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學習魅力,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課堂效率的提高打下基礎。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各位教師在進行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的是客觀認識并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主動與學生溝通與交流,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深入學生群體中間,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對癥下藥,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注意將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為學科素養的形成打下一定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同兵.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的生活化教學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