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昌武
摘 要創新能力是素質課程中的重點,因此,老師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充分的以學生為主題,發展學生的能力為重點教學內容,把學生當作是學生的主人,在數學指導的過程中也要對學生進行開放式管理,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讓數學學習變得一件好玩的事情。本文主要就當前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學生創新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0-0184-01
數學一直是小學學習中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小學的學習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隨著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如何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當前每一個數學教師所必須要關注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新課改的背景下,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加強學生的創新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動手實操是學習的基礎,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通過具體的動手操作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主動權,通過手,眼,腦各感官的參與和知識建立起更清晰的印象,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礎。如:在"圓的認識"一課中,第一引導學生利用圓規與三角板畫出一到兩組生活中看到的以"圓"為基本圖形的圖案,如汽車標志,體育標志,健身圖案等等;第二利用剪刀和舊卡片制作簡單的圓形;第三以班組為單位向學生們征集以"圓"為主題的中秋活動方案。讓學生們在動手的過程中對學過的知識進行還原與復習,通過實操更好發揮想象力積累并鞏固知識。
二、培養學生發現和質疑問題的能力
任何創新的前提都是質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并盡可能多的創造"提問"氛圍,引導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和對比,多動腦多動口,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已學內容互相進行實踐探討,將教學過程由老師指導變為學生自主,實現學生人人參與,互動交流,人人成為實踐者,觀察者,探索者;不但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還能讓他們在探索中實現個人的自我表現欲望。如,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車輪做成圓形和處處相等的半徑有什么關系,”通過在課堂上問答的形式,培養和發現學生問問題的能力。
三、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
思考是生命的靈魂,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主動思考和探索,需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并精心策劃教學內容,營造適合思考的課堂氛圍,為學生搭建探索的平臺,這就需要老師們不斷的學習和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思路,結合實際設計出更精彩的教案,并根據學生過往學習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制定有效的課件,在教學過程中捕捉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隨機引導。如:圓的面積計算方法與球的體積計算方法有什么關聯。主動思考的能力,不僅可以保留學生的學習氛圍,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總結能力
讓學生結合已學內容寫學習心得與日記,每學習一個單元小結一次,并以“如何更好的學好和提高數學成績”為主題在班會中交流,要求學生們在分享的同時思考,引導他們發現與分析他人與自己的思維方法的不同之處,并引導他們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歸納和總結也是教學目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學習過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才能形成有效的知識鏈。
五、利用網絡教學的方式,充分提高學生的創意意識
課后作業的布置也是一項技術活,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也能反應老師的教學質量。在傳統的書本作業中適當布置網絡作業,基于網絡作業的趣味性,開放性,在一系列的闖關和PK的過程中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這也是一種與時代相結合的新型學習模式。利用網絡資源,通過網絡APP既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另外,數學老師在課內也可以采用網絡視頻的教學方式,找一些生動有趣易于接受的教學視頻來插入到數學的教學過程中,一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二來可以換一種教學方式,讓讓學生找到數學的樂趣,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主動的投入到數學的學習中去,達到數學教學的目的。
六、結束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大教學任務。老師在平常教學的過程中,要因材施教,采取有針對式的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在當前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不能一味地拘束于當前的教學成就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時代的變化,不斷的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實現數學教學中的另外一種突破,使學生可以更加沉迷于數學的學習。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可以將自身所學運用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楊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28(11):154-155.
[2]張曉玲.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3(9):135.
[3]胡林芳.基于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性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