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蘭
摘 要 識字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基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剛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一打開課本就是大量的、抽象的歸類識字,這就決定了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使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主動地識字,教師要根據兒童年齡特點,有意識地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拓寬識字途徑,培養識字能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識字興趣;識字效率;識字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29-0246-01
部編新教材一二年級總共要求學生認識1600余個常用字,識字量非常大。如果在識字教學方面的時間多了,其他語文教學任務就無法完成。如何更好地進行識字教學,提高識字效率,激發識字興趣,讓學生主動識字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樂意去學
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話題,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使之樂意學。低年級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這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朋友,讓學生有種親切感,識字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
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對于枯燥的事物人的情緒總是消極和被動的。如果孩子們一味地被動識字,不僅識字的效率低,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思維的發展。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各種途徑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教是學生知識轉化為技能的外因,外因只是學生主體變化的條件,而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的學是學習的內因,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外因則必須作用于內因而得以外顯。也就是說,教學只有深入孩子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才能在學生的內心深處積淀,從而內化為自己所用。正確的方法是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再發現”。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需求,這就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量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愛特別強烈”。
三、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的興趣
興趣是激發兒童從事學習的動力。游戲是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兒童喜歡模傷,喜歡重復,喜歡表現。教師在教學中要利用游戲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抽象文字符號的興趣,不斷采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如:猜字謎、找朋友、風車轉轉……將這些游戲引入課堂,使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識字游戲的樂趣,對識字就會興趣盎然。
四、利用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
教學中,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來觀看一個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文字。如:先出一組象形字,這組字采用由實物圖到象形字,再到現代漢字,速漸演變的動面形式出現,富有動感的,生動有趣的畫面會使學生產生神秘感,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識字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識字教學,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遷移,有利于培養良好的認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五、給字配“畫”,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牛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簡筆畫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而且內蘊豐富,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低年級兒童對圖畫的興趣濃于文字,在生字字形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發揮的想象,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如:教學“跳、抄、舉、拍、掃、洗、刷、端”等生字時,學生運用想象,給生字配上身體動面,讓字形在腦海單如力面般流山來,讓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初步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給字配“畫”恰當地結合在圖畫與文的巧妙聯系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生動地識字,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六、開展實踐活動,把學生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
教師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開展實踐活動。采取模擬、創設情境的辦法讓兒童識字,如“秋天的田野”、“我當小導游”、“逛商店”等活動。活動是兒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和社會生活相溝通,使兒童盡快從“我”的世界跨入更廣闊的周圍環境,以吸收各種信息,擴展想象和思維的空間。因此,當學生掌握了識字方法,樂干識字,善于識字后,教師就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生活中識字。
總之,漢字教學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積極地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使枯燥無味的識字教學變成學生積極探索的熱土。
參考文獻:
[1]黃亢美.文字學基礎與字理識字.廣西小教培訓中心出版,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