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禮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073-01
一、新形勢下學校德育問題的根源探析。
1.從教育對象來看,教育難度在加大。
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多樣化,給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素質偏低,容易引起行為偏差。很多學生在受教育以后反復較大,導致后進生轉化難度大。絕大多數學生缺乏系統的、有目的的學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使教育過程缺乏思想基礎。社會、家庭對學生的不良影響,抵消了學校正面教育的作用。
2.從家庭環境的影響看,家庭教育亟待加強。
由于受到家庭職業類別、文化程度、經濟狀況和自然結構的影響,許多學生缺乏健康的成長環境。
3.從社會環境看,綜合治理任重道遠。
社會上的黃賭毒泛濫,對學生有極為不利影響。社會上的“拜金主義”、“金錢至上”的觀點,在很大程度腐蝕著學生的思想,社會中存在的消極思想和行為,影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健康書籍、黃色網絡信息,也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4.從教育自身來看,教育改革的力度還應加大。
部分教育工作者自身教育方法過于簡單,教育行為不當,教育方式偏差,使學生對學校教育產生敵對心理。教育評價尤其是德育評價體系滯后,以分數定優劣的現象仍普遍存在,使許多學生缺乏成功體驗。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繁忙的日常管理和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對班級德育特別是學生的人格成長和思想道德發展關注不夠。
二、改進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增強德育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1.推行德育“三化”,增強德育有效性。
大力推進“三化”建設,即“德育內容主體化,德育活動系列化、德育實施課程化”。依據《中學德育大綱》和高中生年齡、生理心理發展需要、結合學校實際,分年級、按照學期、月份設置不同教育主題,班主任牽頭,班級學生和科任教師共同參入,圍繞每個主題設計系列活動(3-4次),每一個活動要求: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并具有可操作性,提交書面活動方案(德育教案),按照課程化實施,每周一次(班會時間)。
2.實施“德育+心育”模式,助推德育工作提升水平。
有心理專家分析,“青少年身上出現的這樣那樣的問題,實際上不是品德的問題,而是心理的問題,解決心理問題才是根本”。充分發揮心理生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以“育德育心、心德結合、育心養德”為目標,扎實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諸如:每年開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周系列活動、組織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舉行的“心理微電影”大賽、舉辦“我快樂,我成長”心理情境劇晚會。組織開展心理拓展訓練和團體心理游戲體驗活動等等。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品質,助推德育工作上水平。
3.開展道德實踐活動,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
德育是個大話題,找到抓手很關鍵。分解德育目標,從身邊事入手,從小事做起,低起點,小步子,開展各種道德實踐活動,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不失一條有效途徑。例如:在全校學生中推行“日思一過(獲)、周行一善、月養一習”實踐體驗活動,即要求學生每天進行自我反省,反思收獲,反思不足,在反思中不斷改進,逐漸形成正確的是非善惡觀,引導學生自省自糾,積善養德,養德成性,健康成長。
4.實行操行量化考核,健全德育評價機制。
為實現精細化管理,細化德育目標,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五章40條逐一細化量化,制定具體的評價賦分標準,實行量化考核,注重考核過程,因為考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做到“一日一小結,一周一總結,一月評比”。 把考核結果作為學生思想品德評價和評優評模的主要依據。
5.構建科學的德育管理體系,致力于德育目標的實現。
加強對學校德育的有效領導。真正實現目標化、高效化、精細化、科學化、規范化管理過程,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實行德育教育全員化,完善機制和制度保證,在教師的育人與教學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將德育納入全體教師(而不只是班主任)工作績效范疇,進一步強化“教書育人”責任,著力構建全員育人的工作機制,提升全體教師的育人水平。
切實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強化班主任培訓機制,注意培訓方法靈活多樣,增強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實行“實習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制度,制定班主任“撤換規則”。提高班主任待遇,班主任在評優評模,職稱晉升方面享有絕對優先權,對符合條件的班主任優先配備副班主任,適當減輕工作量,鼓勵優秀班主任積極工作。
參考文獻:
[1]何兆華.《學校教育與管理創新研究》(二).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08
[2]黃波.《有效德育三部曲》.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09
[3]檀傳寶等.《走向德育專業化——學校德育100問》.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