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立云
【摘要】教材凝聚了無數教育教學工作者的智慧與力量,是他們心血的結晶。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社會對學生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為契合新課改理念的要求,也為培養社會需要的綜合能力強、高素質的人才,小學數學新教材做了很多改進。本文從深入理解教材、認真鉆研教材、切實依托教材、有效用好教材這幾個方面,探討了小學數學教學中,用好新教材,提升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質量的教學策略實施方案。
【關鍵詞】用好教材 小學數學 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102-02
用好新教材,包括認真對比分析新舊教材的差異,認真領悟新教材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教學理念和課改思想。用好新教材,需要教師不斷學習、領悟、教學實踐與反思,也需要仔細審視與領悟新課改中的創新思路與精神,將新教材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運用到實際的教學中,以此來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為培養新一代社會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礎。
一、深入理解教材,奠定活動基礎
案例呈現:“分扣子”游戲
《6-10的認識和加減法》這一章知識教學時,我認真閱讀和理解了教材,設計了“分扣子”綜合實踐活動,希望學生能在游戲活動中認識6-10的加減法,且復習1-5的相關知識。結合教材中的趣味性、游戲性特點,我準備了10顆扣子,其中按形狀分,圓形與正方形各4顆、6顆,按扣眼分,2個扣眼、4個扣眼的扣子各5顆。課程開始,我提問“同學們能不能將它們分開呢?”運用多媒體展示扣子的樣子及個數,一共10顆扣子,并將5份扣子實物分發給5個小組。學生們運用畫圖的方法,與小組成員一起互動分類,有的小組按形狀分類,分為方形與圓形兩類,得出10可以分成4和6,有的小組按扣眼數分類,分為2個和4個扣眼,得出10可以分成5和5。分完后,我發現學生們都很聰明,繼而繼續引導“還能不能將分好的2類,再細分呢?”這時,學生們七嘴八舌,小組間交流自己的分類方法,細想著如何繼續劃分,討論一段時間后,每個小組繼續著手第2次分類,按形狀分類后的小組接下來按扣眼數分類,反之亦然。
案例評價:
數學教材按照學生平時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生活現象來展開教學設計,這些美麗的圖案、趣味的表現形式、簡潔的圖形配比,讓學生們能較快的理解6-10這些數的基本含義及10以內數的加減法知識。10以內數能分成幾加幾是認識數、學習數學的基礎,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在深入閱讀、理解了教材后,我設計了趣味的“分扣子”綜合實踐活動,希望學生們能在有形狀、有顏色、很常見的扣子分類中,認識1-10這些數,并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知識。結合教學實踐發現,深入理解教材后,奠定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基礎,教學質量也大大提升。
二、認真鉆研教材,設計活動方案
案例呈現:“擊鼓傳‘數”競賽活動
小學低年級數學重點講述了20以內的加減乘除知識,且以游戲化形式展開,還與生活聯系緊密。如此,組織“擊鼓傳‘數”競賽活動,讓學生感知數學數字的趣味性,以此提升學生課堂的注意力,深化對數字和四則運算的感受。我課前準備一些彩色的卡片紙,每一套卡片紙上按一些規律寫下一些數字和運算符號,如一共6張依次寫下5、加3、乘以2、減去4、乘以5、除以4。每一套都不同,為每套卡片編上一個號,如①②③等。將學生分為6人一組,每個小組隨即選取一套卡片紙,在選擇完成后,我喊開始,并記錄時間,規定1分鐘為限制時間,觀察哪個小組能夠最快、最準確的完成卡片紙上的問題。結合學生態度、小組配合程度、準確度、速度等,選取出最優小組、最搭配小組等。
案例評價:
認真研讀小學一、二年級的數學教材,發現其中很多都是教材中都是以游戲、實際生活為背景展開教學設計的,具有豐富性、形象性和趣味性特點。通過鉆研新教材,科學設計有效的綜合實踐活動方案,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與實踐,有效提升教學質量。
三、切實依托教材,促進活動實踐
案例呈現:七巧板拼三角形
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這一節教學時,我認真研讀了教材,分析發現這一章節的知識主要是教孩子們認識三角形、圓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長方形這幾種基本圖形,教材蘊含的教學思路為,讓孩子們在玩耍、合作、游戲中,掌握這些圖形的特點和基本特征。如此,我依托教材“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誰拼的多”這個趣味例題,延伸出綜合實踐活動。組織與引導學生們展開活動過程。每人配備一副七巧板作為學具,課堂上同桌之間互動合作,首先觀察分析一套七巧板中有哪些圖形,每個圖形有幾個,之后合作探究,猜想、拼接與總結,探索一套七巧板最多能拼接出多少個三角形(可以不用完)。學生基本完成后,我引導學生們互動交流,討論自己拼的三角形,并交換想法。課程完成后,設計“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出幾個長方形”這一問題,布置給學生作為課后作業。通過依托教材,組織與設計綜合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延伸與拓展,在動手中互動提升。
案例評價:
依托數學教材,引導小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思考、體驗、互動與交流,以此激活有效課堂。在體驗過程中會發生很多問題,為解決問題,學生們會互動探討,以更多的熱情和興趣參與到其中,在趣味的動手實踐過程中,能深刻領悟教材中蘊含的數學知識與方法。依托教材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能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四、真正用好教材,提升活動質量
案例呈現:“我問你答”游戲
小學一年級上冊有《認識鐘表》這一節知識,二年級上冊有《認識時間》這一節知識。時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與做計劃、做安排緊密聯系,為培養學生的時間意識,也為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與方法,二年級上課時,我設計了“我問你答”趣味綜合實踐活動。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引導學生互動探索、實踐研究、綜合提升。方式一:教師在黑板上寫上某個時間“8:30”,以同桌搭配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一個學生讀出時間,另一個學生撥鐘表到對應時間。方式二:教師寫下“下午一點差十分”,由一位學生邊讀邊寫“12:50”,另一位學生撥鐘表到這個時間。方式三:同桌之間互問互答,問“星期天早上我會9點起床,媽媽說這個星期天要出去郊游,要提前40分鐘起床,我需要在幾點起床?”答“8:20,八點二十分”,并撥鐘表到這個時間。問“如果一節課45分鐘,課間10分鐘,早上9點開始上課,上了3節課后,中午幾點放學?”答“12:00,12點”。通過趣味問答,綜合計算,腦筋急轉彎等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展開“認識時間”的學習過程,以此提升活動質量。
案例評價:
“我問你答”是在認真研讀和鉆研了教材后,結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指導思想,及新課改提出的以學為本、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為真正的用好教材、學習教材,領悟教材中的數學思想,組織與設計了“我問你答”綜合實踐活動。踐行真正用好教材后,綜合實踐活動質量大大提升。活動開展的比較順利,認識時間這一章節知識的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用好新教材,需要從新教材中解讀出新思想、新方法、新思路,在教學中真正的將教材中的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并創新拓展與延伸數學課堂,將課堂與生活緊密結合,從而豐富學生的生活與學習質量,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今后的教學中,小學數學教師任重而道遠,只有真正的從新課改出發,用好新教材,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簡萍.活用教材,有效開展小學數學綜合實踐課[J].小學教學參考,2011(36).
[2]黃丹丹.探究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開展[J].新課程,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