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花 高燕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校企合作培養高職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提出從完善制度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課程和專業設置、加強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開展就業指導全程化、加強校內外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平臺開發、建立質量考核評價體系等方面加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從而增強高職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校企合作 高職生 就業能力
【基金項目】2015年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校級專項課題“校企合作機制下的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5ZX23)。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6-0237-02
隨著畢業人數增加,高職生面臨更嚴峻的就業競爭。因此,高職生必須不斷提升就業能力、自我綜合素養,把自己鍛煉成為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而校企合作是提高其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本文就校企合作培養高職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探討。
一、就業能力和校企合作的內涵
就業能力是指個體所具有的獲得基本就業、維持就業以及在需要時重新獲得就業的能力。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社會上的相關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工作部門、行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其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其方式是通過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的結合,使學生直接參與相關工作,以適應社會對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需要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
二、校企合作培養高職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機制。在合作中,企業注重短期利益,甚至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只提供一些無技術含量或者含量低的崗位,缺乏系統培訓和指導;學校注重自身利益,認為企業接受實習是企業的義務和責任,沒有考慮雙方互利的合作機制。學生實習管理制度不健全,實踐內容和企業需求結合性不強,學校和企業對學生實習實踐的政策和實習設備支持力度不夠,無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提高就業能力。
(二)校企合作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化不強。學校大部分教師無企業實踐經驗,無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指導。企業指導人員并不會花很多時間對學生進行真正的實踐工作指導,學生基本靠自我摸索。
(三)缺乏有效的校企雙方對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實踐管理平臺。部分管理平臺僅限于交定期工作匯報而沒有在管理平臺上真正對學生實施管理和指導。
(四)課程、專業設置不符合社會發展需求。高職院校課程和專業沒有以市場為導向進行合理設置,教學偏理論輕實踐。
(五)校企合作中的就業能力培養缺乏系統化和全程化。學校和企業沒有按照學生能力發展特征和社會需求系統的對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全程化指導。
三、在校企合作中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一)建立科學合理的校企合作機制。由學校、企業共同研制校企合作培養就業能力的機制,建立規范的實習管理制度以保障校企合作培養學生的長效性。包括學生與學校、企業與學校頂崗實習的協議,實習管理人員與指導人員的規范,實習生行為規范,及企業對實習生的管理規范等。
(二)以市場為導向,合理地進行專業和課程設計,邀請相關行業知名企業家參與與課程設計和教案的審定。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情況,適時調整完善專業結構,使課程的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且符合市場對人才的需求。
(三)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校企合作方針,開發多種就業能力培養實踐平臺。一是建設校內外實習基地,提高就業能力。二是引進實踐管理平臺軟件,實現企業和學校指導老師雙向對學生就業能力的指導。三是引企入校開展招聘會和宣講會,并邀請企業人士來校講座和授課。四是邀請企業人士指導旨在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具有專業特色的學生活動,如畢業設計作品展、創業創意大賽等。五是1+N就業指導模式,每十幾位學生配一位老師進行專門的就業指導,指導學生合理科學就業。六是通過頂崗實習、廣交會實訓、社團活動等實踐平臺,鼓勵學生深入社會和企業在實踐中提高就業能力。
(四)加強就業指導教師的專業化建設。一方面,鼓勵教師到企業一線去下廠實踐,將實踐經歷應用到教學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引進企業的能工巧匠,通過傳幫帶活動,提高整體教師的實踐技能,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師隊伍。
(五)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就業指導全程化建設。整合校內外就業服務資源,發揮校友、企業人士的指導作用,借鑒與汲取企業的有益資源,開設全程化就業指導課程,并進行督導與跟蹤服務,定期邀請知名企業家校友擔任課程的主講或座談嘉賓,豐富課程的實踐價值。
(六)針對就業能力的培養建立質量考核評價體系。考核體系的重點是學生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筆試、實踐、研究報告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形式,實行企業和學校雙向考核。
參考文獻:
[1]胡海燕,張磊,陳捷.校企合作的多贏之路[J].衛生職業教育,2012,(7).
作者簡介:
王小花(1980-),女,湖南郴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就業創業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燕(1981-),女,河南南樂人,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