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晶
【摘要】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發生的,本文以2017年浙江省信息技術優質課教學設計為例從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環境等三方面來探索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 信息技術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54-01
信息的快速發展意味著信息技術教育對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新課改中明確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作為信息技術教師如何在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結合2017年浙江省信息技術優質課上各市老師的教學設計來探討如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巧設生活情境,增強信息意識
信息意識是指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在這個大數據環境下,人們可以獲取的信息越來越多,但是如果學生對信息不敏感甚至置之不理,那么他一定跟不上時代的潮流,也終將被時代所淘汰。如何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筆者覺得信息來源于生活,課堂教學巧設生活情境,可以更好的加強學生的信息敏感度。
教學設計一:《排序與篩選》
教師以平陽當地的空氣質量作為課堂導入,現場使用學生自創的空氣質量檢測儀當場測試空氣質量,從AQI值的范圍判斷空氣質量。課前教師提供平陽近幾年的空氣質量及某天24小時時間段的空氣質量等數據表。上課過程中,學生使用新知識排序和篩選對數據表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完之后總結產生該數據的原因。例如通過篩選學生發現早上8點左右以及傍晚5點左右的AQI值特別高,得出數據后分析原因可能是上下班車輛多導致的。最后課堂終極挑戰:應用今天所學分析平陽空氣質量,你還發現了什么?
設計分析:
信息無所不在,關鍵是需要學會觀察和判斷。這堂課以平陽空氣質量為主線,教師提供真實有效的數據,學生使用排序和篩選處理、分析數據,揭開數據背后的秘密。從學生的生活中取材,這在無形當中增強了學生的信息意識,讓他們有意識地去觀察身邊的細小,從而分析信息得出結論。
二、判斷、分析、總結,綻放思維之花
信息技術教學要培養學生成為問題的解決者,而不是軟件的操作者,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就是對“計算思維”的培養。計算思維是指“個體在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形成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具備計算思維的學生能夠通過判斷、分析與綜合各種信息資源,形成方案解決問題,并能遷移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解決之中。
教學設計二:《循環結構——For循環》
在課前教師下發溫州大橋及燈帶。學生動手將燈帶裝到溫州大橋上,觀察手上燈帶的閃爍過程:一盞盞亮,亮到40盞又重復。用已學的流程圖表示燈帶亮的過程。發現順序結構過于麻煩,從而引出了循環結構及循環變量的含義。從循環結構的流程圖體會程序代碼,在VB中編寫該循環代碼。學生達到簡單的燈閃燈滅的效果后,挑戰用所學知識創作出更有創意的燈光效果。最后教師總結,所有程序都是相輔相成的。視頻展示城市燈光效果展現計算機程序的魅力。
設計分析:
學生在上課前就實際接觸了溫州大橋模擬閃燈實物。觀察閃燈過程說說其規律,最終引出課堂知識。從真實問題引申出學科問題,最后再到學科知識,一步步揭開了燈光閃爍的廬山真面目。整個過程讓學生學會了判斷、分析、總結。計算思維得到了較好的提高。
教學設計三:《分支機構》
教師逐步引導學生了解分支結構的流程圖后,再解析生活當中的分支結構。展示智能垃圾桶、防近視提醒器、懂你的窗戶,分別請學生說說其流程圖。如懂你的窗戶,當雨量大于200或者風力大于5級時會選擇關窗,否則就開窗。
設計分析:
學生學會了分支結構的流程圖后,教師引出先進的智能設備,用已學的流程圖對智能設備進行分析。這一教學設計不但提高了學生將已學知識遷移到與之相關的其他問題解決之中的能力,還讓學生體會到了技術的魅力,揭開了技術背后神秘的面紗。
三、數據、算法,認證數字化環境優勢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身處于一個數字化環境中。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擁有數字化學習的能力。具備數字化學習能力的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優勢和局限,適應數字化學習環境,養成相應的學習習慣,并用來開展自主學習、協同工作、知識分享與創新創造。此次浙江省優質課評比的主題主要是數據和算法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都較好的認證了數字化環境的優勢。
綜上所述,學生信息技術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日常教學的點滴積累。信息技術教育未來的發展是不可預測的,但信息技術核心素養是一種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因此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在信息技術教學上研究如何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