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燁
【摘要】為了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目的,本人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堅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培養 分析 問題 解決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61-02
在新課程新理念的創導下、數學教學是否取得成功關鍵體現在是否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生數學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表現在學生能否提出數學問題、并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因此,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一年級起,我就開始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015年我校一年級數學用的是北師版版本。真心的說,北師版對我們邊疆偏遠農牧團場的孩子來學,學起來有些困難。教材中的問題串遠離我們孩子的生活。為此,在堅持每節課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我都把教材中的情景問題變成我們孩子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讓孩子去發現、去提問、去分析,然后解決問題。
一年級(北師版)數學在“解決問題”教學這一塊,對學生生來說,最難的是帶有“比”的應用題。例如:小紅6歲,她比小明小1歲,小明幾歲?一年級的小朋友呀,一看,小1歲,馬上就用6-1=5.他們為什么會犯讓大人看來非常低級的錯誤?因為他們小,沒有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個時候就需要老師的引導(培養他們的分析問題的能力)。我把我班楊琴琴叫到講臺(因為我知道她7歲),又叫周宇軒也到講臺上,我讓他大聲告訴同學們:我今年6歲了,我比她(指楊琴琴)小一歲,她幾歲了?這次同學們沒有一口回答6-1=5(歲)而是開始在下面小聲議論,然后聲音越來越大。在后來有些同學開始舉手要回答了。當然這次他們的答案是6+1=(7)歲。我并沒有就此罷手,緊跟著問:為什么用加法?一年級學生在口語表達上還不能完整說出自己的想法,但是他能正確解答,說明他們剛才對此問題進行了一番分析。這時我就正面引導他們怎樣分析此類問題。遇到“比”(比大小、比多少、比長短)的問題,首先我們一定弄清在問題中,誰大(多)?誰?。ㄉ伲??是讓我們去求大(多)的呢?還是讓我們求?。ㄉ伲┑哪??如果讓我們求的是大(多)的那一份,我們就用加法,如果讓我們求的是?。ㄉ伲┑哪且环?,我們就用減。所以說,一年級關于“比”的問題,分析此類問題的方法就是找準題中誰多(大),誰少(?。?。然后看問題讓我們求那一份子。求多的那份就用加法,求少的那份就用減法。從此以后,同學們遇到題中帶“比”的問題,都會先找出題中的量,哪一份子多,哪一份子少,是讓我們求多的一份呢,還是讓我們求少的那份子。一年級孩子就這樣被培養出愛思考,愛分析,會分析的好習慣。在學會分析的基礎上也逐漸學會怎樣去解決問題。
到了三年級(人教版數學),對同學來說最難解決的問題算是租車、租船(統籌分配)的問題。例如:三(7)班有40人去公園劃船,大船一只坐6人,一只小船坐4人,大船一只10元,小船一只8元,全班同學都要坐一次船,怎樣租船最劃算?剛一開始,學生見到這一題時都懵了,那么多數據,無從下手。這時我告訴大家不要被這道題的強大的外表嚇到。我們無論遇見什么問題,首先一定明確這道題究竟讓我們求什么?本題問我們怎樣租船最劃算。什么是最劃算呢?最省錢就是最劃算。那好吧,我們就從“錢”入手,先比較一下大船、小船人均各用多少錢,大船6人10元,人均不到2元;小船4人8元,人均2元。比較之下,你愿意坐啥船?當然是大船。好勒,咱們都去坐大船吧(此時學生如釋重擔的長嘆一聲)。可是問題又來了,40÷6=6(只)……4(人)。余下4人咋辦?這4個人也坐大船嗎?這個時候學生會說太浪費錢了,不劃算,那怎樣才最劃算?只有讓那4名同學坐一只小船了。到此,本題算是圓滿結束,可我沒有就此打住,繼續追問:我們費了好大的勁才把這題解決掉,在解決這題的過程中你們有什么發現嗎?學生說一直抓住“錢”這個重點。那我們為什么一直繞著“錢”轉呢?那是因為問題是“怎樣租船最劃算?”所以說呀要解決問題必須要抓住問題。然后再讓同學們思考:以后我們遇到類似租車(租船)問題,你們從哪里入手?肯定從人均費用上考慮,一般情況是大車(大船)人均費用低一些,所以首先應考慮租大車(大船),余下的人在不夠一大車(一大船)的情況下,再租小車(小船)。就這樣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被培養起來。
在新課程新理念的創導下、本人在今后教學過程中仍要堅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達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