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穎
【摘要】通過不斷積累,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日后學習、工作等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小學階段,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一生都會提供便利條件。因此,在文章中,為了培養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可以對幾點注意問題進行思考。
【關鍵詞】小學生 學習習慣 注意 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198-02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習慣,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也能保證學生有效進步。在教育工作中,學生離開學校不需要追求學習習慣的養成,該說法是錯誤的。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經過日積月累,增加對它的重視,這樣才能達到終身進步,保證教學工作作用的合理實現。
一、教師行為是影響學生學習習慣的主要因素
我國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教育是習慣的培養。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在學習中存在明顯的模仿性,其具備的模仿能力更高。同時,教師在小學生心中具備較高地位,尤其是教師的威力。一般情況下,在家長身邊中也會聽到學生經常說出這樣一段話:我們的老師是這樣的……老師是這樣做的……針對這些現象可以發現,根據教師的一定要求,能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教師自身行為的規范性,并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樣在很大程度上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二、時機的選擇是學生養成習慣的重要因素
經過很多學者的研究發現,一個人的習慣在胎兒時期就已經養成。所以,在早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日后發展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需要學生心理更清晰。因此,在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將不會產生一些錯誤觀念,也不會形成壞習慣。學生在早期具備更大的可塑性,也是學生學習習慣養成的主要過程。在該過程執行條件下,學生對教師具備更高的信任,尊重教師,能跟隨教師提出的要求來執行。小學生在發展階段,該時期如同一張白紙,無論在上面如何涂畫,只要將它變成黑色,就會是黑色,只要是白色的,就會是白色的。所以,對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將在整體上獲得良好效果。相反的,如果小學生在該階段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在日后對其改變,將面對很大困難。
三、基于細節進行分析,確保學習習慣的養成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素質教育理念被提出,得到廣泛滲透。為了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在各個環節進行完善。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其存在的環節體現在多個方面。如:小學生的坐姿、站姿等,回答問題時的聲音要響亮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如果沒有重視到這些問題,將無法對其進行思考,也會影響小學生的日后進步和發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針對其存在的各個細節,保證小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四、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
小學生不僅在學校中能促進習慣的養成,他們存在的另一個場所為家庭。所以,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為了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不僅要保證與教師的溝通,還需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保證家長能與教師相互配合。學生在家庭中學習的時候,家長也要對學生行為進行監督,保證學生在整體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該工作實際執行過程中,還需要教師進行家訪或者電話訪問等,詳細分析學生在家中的學習行為,保證在整體上獲得有效信息。教師和家長也要相互溝通,當在一定條件下,也要為家長提出更合理的執行的意見,確保在實際工作中,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1]。
五、學生自主能力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影響
學生在學習階段,自覺是一種積極客觀的生活態度,能在不斷學習中轉變為一種思想意識,成為學習中的主要部分。如果學生有了自覺,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也能養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生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整個階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增強學生自信心,也能為自己的日后發展提供更多機會,促使其多方面能力的提升。當學生年齡不斷增長后,其具備的自信、創新、態度等方面特征都能在良好習慣中進行培養。所以,在小學階段,對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能在總體發展下,為學生提供有力條件[2]。
六、總結
通過以上的分析發現,對小學生的學習習慣進行培養具備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低年級學生處于習慣養成的初始階段,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時期,所以,在對學生進行培養過程中,需要注意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保證在各個方面都能進行完善。
參考文獻:
[1]程紅霞.論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教育,2017(28):39.
[2]單芳.持之以恒——淺談小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J].才智,2011(2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