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要】美術欣賞教學是小學階段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對于美的事物的認知和接受較快。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對藝術的享受和對于美的追求也更為主動和強烈。因此,小學美術欣賞在授課過程中應順應學生們對于美的理解和追求,并結合多種教學方式對美術欣賞的課程內容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美術 欣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7-0226-02
前言
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不僅能夠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培養審美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力,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發展。隨著新課標及實驗教材的推廣及普及,各地對于美術欣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因此,授課教師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過程中,應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充分調動起積極性,并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正確引導學生們對于美的欣賞。
1.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一件事產生足夠的興趣才能將這件事做好。在美術欣賞的學習過程中,首先應對這門課程有著足夠興趣才能有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才能更為有效的對美術欣賞這門課程進行學習。作為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對學生的興趣進行正確的培養和引導,并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使的美術欣賞課程對于學生有著足夠的吸引力。例如營造美術作品所對應的氛圍,并配合適當的音樂,使學生們能夠徹底的融入到作品之中,激發學生主動欣賞作品的積極性,調動其欣賞熱情,最終使得自身的欣賞能力能夠得到迅速提升。
2.互動教學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在小學階段開展教學欣賞這門課程的根本目的。授課教師和學生是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的兩個主體,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互動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授課教師應鼓勵學生們在深入觀察和思考美術作品的前提下進行有效交流和討論。此外,還應注重授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交流內容并不局限于課堂或美術作品本身。
3.邊思考、邊欣賞的能力培養
在美術欣賞教學活動中,部分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強,對于所欣賞的作品缺乏必要的思考,導致教學效果降低。因此,授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引導,使學生們能夠不斷建立和培養邊思考、邊欣賞的能力。與此同時,授課教師應引導學生們對于作品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含義進行主動的分析和思考,鼓勵學生對作品進行多角度的欣賞和思考,從而真正領悟到美術作品中的真正沒敢,進而實現美術欣賞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授課教師首先讓學生們進行獨立的思考和研究,然后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們不斷說出自己對于作品的真實感受和看法。
4.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有效融入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新型教學方法也不斷涌現。其中,多媒體教學方法使得教學內容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直觀,因此對教學效果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目前,隨著多媒體教學方式的不斷推廣和應用,對于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有著顯著的提升。運用多媒體教學方法能夠為學生們營造出與作品適應的欣賞氛圍,使得學生們能夠完全融入其中。因此,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成為小學美術欣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例如,授課教師在進行海景作品欣賞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呈現出海洋和海洋生物的畫面和聲音,使得學生能置身于作品之中,從而清晰的感受到所欣賞作品的意境,增強學生對欣賞作品的感受和認知,從而全面提升美術欣賞教學的教學質量。
5.創作與實踐完美結合
在美術欣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使之能夠徹底的解放自己的雙手、視覺以及思維,從而能夠與所欣賞的作品形成有效的交流,更為真實的感受作品的內涵。一般情況下,授課老師單純的認為對于美術欣賞僅僅是欣賞和評價,因此比較注重對學生的視覺和思維進行引導。片面的教學內容導致了教學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的分離,使得學生對作品的欣賞僅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而對創作者的在作品中所運用的創作手法缺乏相應的了解。因此,想要讓學生真正欣賞到作品所蘊含的魅力,需要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全方位的欣賞。
結束語
在小學美術欣賞授課過程中,主要通過一定數量的欣賞活動來培養和提升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同時對于學生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理解力的提高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美術欣賞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順應學生們的天性,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以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們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張麗霞.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美術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
[2]苗芳.淺析美術欣賞課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與素質培養的融合[J].藝術科技,2013(3):25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