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鯨濤
摘 要 近年來,隨著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提出和加快推進,極地科學考察備受世人關注,成為了新聞“富礦”。由于采訪條件受限、專業性較強等因素影響,媒體對極地科考報道存在數量較少、形式單一、缺乏深度等問題。文章結合筆者參加極地科考的采訪實踐以及相關工作經歷,就極地科考新聞的特點及有關問題進行探討與分析,并對極地科考新聞的發展問題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 極地科考新聞;特點;問題分析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09-0001-02
1 極地科考新聞的概念
極地科考新聞就是新近發生或發現的與極地科考有關的、能夠引起公眾關注的事實。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和保障能力的不斷提升,我國極地科考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其范圍涵蓋了現場考察、科學研究、后勤保障、環境保護與管理、人員技術交流、政策規劃等方面。極地科考新聞就是伴隨著我國極地科考活動而產生的一個新聞概念。這一概念的產生既是我國極地事業迅猛發展的結果,也是宣傳我國極地科考活動從而促進極地科考事業發展的客觀需要。極地科考活動的及時、廣泛而深入的報道必會引起公眾對極地變化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人類對極地的科學探索等一系列問題的極大關注,從而促進公眾樹立正確的海洋意識。因此,探討極地科考新聞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2 極地科考新聞及其采訪的特點
極地科考新聞除了具備一般新聞的真實性、時效性、準確性等特點外,還有以下幾個特點。
2.1 專業性強
極地科考是一個多學科的綜合性考察,研究領域涵蓋了海洋學、生物學、冰川學、高空物理學、地質學、氣象學、環境學、測繪學等多個自然學科[1]。極地科考新聞如實記錄了科考人員所進行的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它們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這就要求記者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背景,并且要在采訪過程中不斷地向極地科考人員學習,力爭最大限度地豐富自己的有關極地科考的專業知識。
2.2 戰略性強
極地科學考察與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重大國家戰略密切相關。新的《國家安全法》將極地納入安全維護任務之中。我國在極地開展的科學考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利用極地資源,提高科學認知水平,服務于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現在,北極航道已被定義為“冰上絲綢之路”,這一結果來之不易。我國第5次、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分別首次穿越了北極東北航道、北極中央航道和北極西北航道,這些科考活動的開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為“冰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做出了積極貢獻。因此,抓住這些重大新聞事件所做出的及時報道,就使得科考新聞作品飽含了大局意識和戰略意識。
2.3 現場感強
10余年來,每次開展南北極科考活動時,都會有媒體派出幾名記者參加極地科考隊,隨隊采訪報道。可以說,隨隊記者是極地科考的參與者、記錄者,跟隨科考隊在科考工作全程中進行現場采訪報道。這不同于許多新聞事件的報道,即新聞事件發生時并沒有記者在新聞現場,所做的相關報道多是事后的采訪,并最大限度地還原新聞現場的情境。對極地科考采訪而言,隨隊記者可以說是每天24小時處于待命狀態,可隨時隨地進行采訪報道工作。這就要求記者要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善于捕捉現場的鮮活人物、精彩鏡頭、典型場面等。
2.4 采訪時間跨度大
由于受南北極地理條件和氣候環境的影響,我國極地科考的時間具有局限性,時間跨度較大。像我國南極科考時間為每年11月初至次年的4月中旬,北極科考時間為六七月份至九十月份。這就意味著,采訪南極科考將持續將近半年的時間,采訪北極科考大約要3個月左右。這就要求隨隊的記者要有“長期作戰”的意識,保持“持續作戰”的斗志和能力。
2.5 采訪難度大
海上及南極大陸環境變幻莫測,采訪難度大。暴風雪、白化天、極寒、極旱、氧氣稀薄……不夸張地說,南極考察每一步都游走在生死的邊緣。除了環境惡劣,采訪條件也十分有限。由于船舶在海上航行,通信不便,記者很難上網查閱文獻資料。另外,極地現場考察期間作業時間不固定,不規律,經常是“連軸轉”,記者采訪強度很大。新華社記者張建松在參加第30次南極考察期間,在工作最忙碌、最緊張的階段,她每天都是在吃救心丸的情況下進行工作的[2]。
2.6 采訪突發事件多
由于現場不確定因素多,極地科考突發事件較多。在中國第30次南極科考過程中,科考隊就遇到了在南極救援遇險的俄羅斯游船、“雪龍”船自身被困突圍、緊急搜尋馬航MH370失聯客機等突發事件,這些自然也是舉世矚目的重大新聞事件。面對突發事件,隨隊記者就是突發事件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要迅速準確做出判斷,及時恰當進行報道。
3 我國極地科考新聞報道的幾個問題
我國極地科考新聞是伴隨著我國正式組織實施極地科學考察而出現的。從1984年至今,已有近200位媒體記者參加了南北極科學考察。其中不僅有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的記者隨隊采訪,還有《解放日報》、《大連晚報》、《青島日報》、江西電視臺等地方媒體的記者。這些記者克服種種困難,用手中的攝影機、攝像機等忠實地見證和記錄了歷史的同時,也成就了一部輝煌的極地新聞報道史[3]。
然而,目前極地科考新聞報道形式單一,內容缺乏深度,尚未引起媒體的足夠重視。
3.1 報道形式單一
目前,極地科考新聞報道形式較為單一,大多是極地科考隊的行蹤報道,一事一報,以消息為主,且報道大多散見于電視和報紙等傳統媒體,傳播力度小。
3.2 報道內容淺顯
受限于極地科考的專業性強,記者大多專業知識儲備不足、站位不高,導致了報道內容過于淺顯枯燥,成就式報道和應景式報道多,對科學考察背后的意義挖掘得不夠,與民生問題契合得不夠。例如,在第8次北極考察期間,科考隊員首次在北極地區開展了對海中微塑料的監測。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新聞點。微塑料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且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記者可以深入挖掘其社會、經濟、科技等方面的意義。遺憾的是,隨隊的新華社和《中國海洋報》記者僅發了簡單的消息,缺少深度報道和科普工作。
3.3 媒體關注度低
限于極地科考的具體條件,每次科考隨隊記者名額很少,眾多媒體隨隊采訪報道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加之媒體對該領域新聞研究較少、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我國媒體對極地科考新聞關注度普遍較低的局面。尤其是內陸地區的媒體,參與度和參與熱情極低。
3.4 報道及時性差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通信能力不足,導致極地科考新聞報道不能保證第一時間傳回國內,新聞的及時性相對較差。例如在第8次北極科考期間,由于處于高緯地區,網絡通訊中斷,“‘雪龍船首次穿越北極中央航道,開辟聯通歐亞大陸的海上新通道”的消息遲了一周才傳回國內。
4 應對措施與建議
極地科考力量在我國海洋強國建設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從戰略高度看待極地科學考察,全面強化和優化極地科考新聞報道工作應該引起新聞界廣泛關注。當務之急應加強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加大媒體參與度,提升媒體關注度。隨著2019年我國第二艘極地考察船“雪龍2號”入列,“向陽紅01”船和“向陽紅03”船等有極區作業能力的新型科考船的加入,未來我國每年會有多艘科考船加入極地科考航次。另外,從2017年中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開始,每年我國都會組織開展北極考察(以前兩三年才組織一次北極科考考察),實現常態化。國家有關部門應考慮讓更多的媒體參與極地科學考察的報道,特別應該向內陸地區的媒體傾斜,以便推動極地科考新聞的發展,增強全民的極地意識和海洋意識。
二是拓展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地球自然環境的變化和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觀念,使得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對極地問題關注度和認識不斷提高和深化。媒體應站在全球海洋治理的視野下對極地科考新聞進行深入報道,多視角、多維度拓展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讓極地新聞更“解渴”。
三是注重記者能力的培養。作為極地科考新聞的創作者,記者要練就“十八般武藝”。極地采訪名額有限、機會難得,隨隊記者應該盡量掌握多種報道手段,既能寫文稿,也能拍照片,還要能攝制視頻新聞。更重要的是,由于極地領域專業性極強,如果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記者很難挖掘更有價值的新聞。將極地科考新聞報道得更充分、更有質量,應當是媒體和記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心怡.淺論改善和加強極地科研檔案工作及其策略[J].發展,2015(11):82-83.
[2]葛蕾,張建松.海洋新聞使者[J].青年記者,2015(28):32-34.
[3]董志敏.極地報道的魅力[J].電視研究,2007(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