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體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關于體育個性化教育在我國能否得到真正落實的問題日益浮出水面,成為國人特別是每一個中小學體育教師極度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過分強調技術動作規格、運動負荷、練習密度等生理學指標,使學校體育教育帶有過多的強制性,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的進行教育,導致教學過程趨于集體化、統一化、程式化,忽視或壓抑學生個性心理品質的培養和發展,因而降低了學校體育的育人效果。正是這種傳統體育教育積累的種種弊端,促使今天廣大的體育工作者去全力探索學校體育改革的新路子。作為體育教師,更有責任探索一條充分發揮香山文化資源在學校體育教育功能中的有利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促使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體育;個性化
一、 體育個性化教育的特征分析
個性化人具有的特征是:創造性、獨特性、和諧性和主體性。體育個性化教育具有的特征為:
公平性。體育個性化教育是真正的公平化教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是以適應并促進個性發展的方式,實現具有完善個性的人的培養。比統一的、一刀切的、統一進度的體育教育更具公平性。
主導性。體育教育中,教師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過程中,占有主導性作用,學生的個性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施加各種因素的導引。主導性表現在體育教育活動是學生在一定目標下的活動,有內容框架的活動,有各種評價的活動。
多樣性。不僅包容多種有益的教育方法,還在體育課程設置、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模塊的構建、體育評價機制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兼容,以適合個性不同的學生發展的需要。
全面性。全面發展即指和諧發展。體育個性化教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強調諸要素和諧發展。使學生在先天素質基礎上,通過體育個性化教育,形成有利于自身解放的、由多種素質(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等)融合而成的全面的和諧的獨特整體。
社會適應性。社會適應是體育新課程的五大目標之一,學生的個性發展要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適應現實社會的發展。社會的任何進步都是個人發展的結果。人的個性化過程同時也是社會化過程。
主體性。在體育教育過程中,要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及主體價值。主體性表現在體育教育是學生自主的活動,創造的活動,自我教育的活動。
二、 把香山文化融進體育的個性化教育
(一)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體育個性化教育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也離不開學生的主體參與。在體育課堂里,更多的是讓孩子們自我發揮。圍繞“香山”準備活動,設置體育練習項目。如“爬香山比賽”“香山尋寶”“香山接力賽”等。鼓勵小組自主練習,小組學習方式的自選,鼓勵學生打破常規思維,多采用逆向思維,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們性格各異,在課上表現及反映也有所不同,個性化教學不是盲目的順從學生,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任其自流。如果那樣,勢必會影響整個班的教學秩序和效果,但如果看見學生稍微有點分心,就用斥責與懲罰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則容易產生相反的效果。
(二) 注重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原則,其思想基礎是個性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選擇不同的形式,教師在課程的組織形式上要有創新。因此圍繞香山文化,在教學實踐中建議多采用以下組織形式:①興趣分組。按照學生的興趣選擇,組織成多種組別。如喜歡“爬山比賽活動”的自愿參加,因為相同的興趣愛好,他們的學習動機是積極的。這樣教師在課上的組織與安排,都會得到學生的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們也能夠盡情地運動、享受,心情格外開朗。②性格分組。這種方法是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在進行技術學習和練習時,按照兩種性格類型(內、外向型),結合他們的運動能力,分組教學。如外向性格的學生適合“香山尋寶”,這種活動需要團隊合作,設計方案,需要成員之間的交流。內向型性格的學生適合接力爬上,這種活動需要的是合作與拼搏精神。這種分組教學方法,是從學生的性格特點出發,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教師可以較容易地控制課的密度和運動負荷,避免傷害事故的發生,讓全體學生在心理、身體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 改革傳統評價學生的方式
把香山文化資源納入體育考核范圍,要改變過去那樣以幾個競技運動項目的成績作為統一的評價指標的情況,轉以注重以圍繞香山開發的訓練項目。注重過程評價,注重定性評價,注重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相結合。注重評價的激勵功能,把評價作為一種期待,尤其對學生暫時表現出的不盡人意之處,更應巧妙地運用評價使學生體驗到老師的期望,以便使學生進而轉化為一種積極行動。
關注學生個性發展,關注本地文化特色,學會融會貫通,把本土文化有機地結合在體育教學中,努力提高學生的體育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郝德.人的存在方式與教育的烏托邦品質[J].高等教育研究,2004(04).
作者簡介:
徐達勇,江蘇省蘇州市,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沙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