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琳
[摘要]跨文化交際是目前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異文化接受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結合在第二外語教學中的實踐經驗,引入多元文化比較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力圖在有限的課時奈件下實現學習效率最大化。
[關鍵詞]多元文化;對比;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5918( 2018) 06 - 0134- 03
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地位的提高和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跨文化交際目前成為大學通識教育中的一門新興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異文化接受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而跨文化交際常常結合于語言學、傳播學、社會心理學等學科的學習中。它既涵蓋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包括國與國、團體與團體和個人間的交流。隨著社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認知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單純的語言學習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而加強文化方面的語言教學亦成為目前外語教學中的一大趨勢。
一、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的對比
愛德華霍爾在《無聲的語言》中說道,“對于任何人來說,但是掌握自己本國的文化已經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了,了解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認真重視別人的文化”。愛德華是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系統研究跨文化交流的第一人,他在《無聲的語言》中提出了高語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語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Lure)的概念,高語境文化指的是人與人在對話中絕大部分重點集中在物質語境中,也就是通過對話的環境來或說話人的表情、語氣等推測對方的意圖,而往往會忽視語言本身傳遞的訊息。低語境文化則剛好相反,對話雙方基本只對話語本身傳達的訊息進行交流。美國等西方國家大多為低語境文化,而東方社會很多則為“高語境”社會,如中國、日本。低語境文化中人們的對話通常直接簡潔,而高語境文化的對話則會顯得暖昧婉轉。舉一個例子,在大學生就職應聘過后如果面試未通過,美國公司和日本公司在給應聘者的郵件中就會有很明顯的差別: 美國公司 You have not been selected to return for a second interviewso, at this time, your candidacy for our open marketing position isno longer under consideration.
日本公司
弊社にて慎重に謇讖しに結果、まてに殘念なから
今回は採用な見合わぜたいさ存じまず。なにどど事情なこ察のうう、なしかさご了承くださいまずようお願い申し上げまず。
比較兩篇應聘結果的通知,英文的這封郵件一開始變直奔主題,明確地表示“You have not been selected to……‘is no longerunder consideration”(您未被錄用,不再考慮……)。而日文的郵件中同樣是不被錄用,日語所用的表達就顯得暖昧很多,使用了“見合わぜたい”這樣的詞匯,“見合わぜる”一詞在日語里本身的含義是“對視”,引申有“推遲、暫停某事”的含義,不了解日本文化的外國應聘者看到還可能誤以為“還有機會”,但結合前句的“殘念なかい(很遺憾)”,卻又好像是在說拒絕,其實在日文表達中這就是很婉轉地拒絕對方的意思,不再有機會了。
高語境文化更加注重對話對雙方所處的語言環境的感受,形成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而低語境文化則是“我只說我想說的”,“有什么話請直說”。
曾經一位日語流利的美國教授就經歷過一次“日本教授們用沉默通過了一項決定”。這位美國教授參加了一次日本大學的系務會議,他在會議上用日語發了言,表明支持一項決定。但即使如此,他還是搞錯了,會議做出的正好是相反的決定,雖然他聽懂了人們所說的話,但并沒有理解的是人們在言談中的沉默。
學習外語誠然可以與外國人進行交流,但這種交流是否有效或是成功的交流,答案就不盡然了。一定程度上,語言對于跨文化交際的誤導也是非常大的,由于母體文化的干擾,在很多時候在進行異文化交流或是翻譯時會無中生有地作出一些判斷。
二、取典型案例做比較分析
美國和日本的企業文化是全球企業中非常具有典型性的兩種代表文化。無論在決策還是日常運行中,美日兩國的企業都體現出了十分明顯的文化差異。
在企業事務的決策上,美國公司注重速度與效率,一般來說,公司做出決定的過程是很迅速的,上級通常會給下級很大的財力、權限,以便他們快速地做出決定,當然因此也會在決策中出現失誤。而日本公司則會在決策時遵循一貫的嚴謹作風,按照層級不斷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往往造成決策遲緩,但也會將失誤最小化,并能保證公司上下了解決策內容,有利于項目的開展實施。
在員工地位和責任感方面,美國公司是典型的個人能力至上主義,個人貢獻往往與公司總體目標息息相關,而日本公司雖然也需要員工為公司做貢獻但他們認為必須公司整體都成功,否則個人貢獻是沒有意義的。
在企業ROI( return on investment)方面,美國企業會更關注投資的收益或成果,他們似乎并不關心這個收益過程是如何的,也不會花更多時間來建立這一體系。日本企業當然也關注投資收益,但他們更強調如何獲得收益,企業會評估如何為項目建立體系,并會將建立這一體系的費用計入成本。
美國是一個多種族國家,在多種思維方式的影響下,如果沒有對話工作便無法推進。而在日本企業,幾乎所有的企業員工都是日本人和少數受過日本傳統文化熏陶的外國人,他們有著相同的生活教育背景,即使沒有語言的交流也會很容易明白對方的意圖,這在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溝通技能。
在協調T作各方面關系所花費的時間成本上,美國企業的原則是會議效率越高越好,盡量少開會,開短會,而在日本企業,他們總是努力讓與該項目相關的每個人都達成一致意見,也會消耗更多的時間成本用于大量的會議上。
在維護客戶關系上,美國企業更多的是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的形式,而日本企業的做法則與美國企業正好相反,后者更重視與客戶面對面的交流,如遇重要的事情更不會用電子郵件和電話溝通,一定要約好客戶當面商談,形成了日本企業獨有的“客先まわり”文化。
三、用學生熟悉的語言深入講授第二外語國家文化
在講授日本人工作生活的時候可以適當引入美日企業文化的對比的內容,以便于學生培養更直觀、更開闊的思維方式。再比如在講述日本建筑、園林特點的時候,教師不應該在局限于講述一些淺顯易懂,網頁上到處可以看到的表象特點,例如日語[庭]這個單詞,意思是“庭院,院子,園林”,小到日本人家里的小院子,大到日本著名的禪宗古寺——京都龍安寺“枯山水”微縮園林,都可以用“庭”這個詞來表達。龍安寺的“枯山水”園林是在寺廟一塊清凈的開闊地中,鋪滿白色砂石,并整理出水波紋,白色之間間有幾塊獨立的長有青苔的黑色巖石,此外別無一物。而正是這種看似簡單的園林設計,卻是日本庭園抽象美的代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而為何它會有如此高的文化地位卻不是人人盡知的,這樣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且重要的日本文化常識,如果我們用大篇的中文講解其中奧義,似乎偏離了外語課的主旨,但初學第二外語的學生又無法用日語進行較高難度的語篇閱讀,這時,教師不妨用一段簡潔的英語語篇配以圖片讓學生閱讀。
rlhe Japanese rock garden or“dry landscape” garden, oftencalleci a zen garden, creates a miniature stylized landscape throughcarefully composed arrangements of rocks, water features, moss,and uses gravel or sand that is raked to represent ripples in wat.er.A zen garden is usually relatively small, surrounded by a wall, andis usually meant to be seen while seated from a single viewpointoutside the garden, such as the resldence of the chief monk of thetemple. Classic zen gardens were created at temples of Zen Bud-dhism in Kyoto during the Muromachi periodc室町時代,公元15世紀). 'rhey were intended to imitate the intimate essence of na-ture, not its actual appearance, and to serve as an aid to meditationabout thetrue meaning of life.
日本的室町時代末期,孕育著群雄揭竿,使日本由動蕩走向統一的幼苗,這一時期,天皇統治下的在貴族中盛行的佛教文化的教化作用已經非常有限,而幕府將軍,是武士階層的最高統治者,這樣的軍人集團推崇的是影響中國宋明理學至深的禪宗文化,禪宗“不立文字”“靜慮”,主張修習禪定,即將心專注于某一對象,安靜地沉思,在徹底的寂靜中呈現出的思想狀態特別適合大部分農民出身,長年征戰的武士階層,而由禪宗文化而來的這種簡潔、樸素的審美觀也成為室町時代“枯山水園林”形成的社會基礎,影響日本至今。
將外國文化的內容巧妙地穿插于課堂學習中,使學生在學習外語時能夠更加立體、直觀地感受一個國家或者多個國家之間文化的多樣性、聯系性,這樣的外語學習才更加豐滿、有張力,既達到了了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外文化的目的,又不失時機地擴大了了他們專業學習的知識面,突破思維的局限。
四、結語
在長期第二外語教學中筆者感受到,部分學習第二外語的學生在外語學習能力上不足,但卻有著較好的分析比較能力。若是用傳統的聽說讀寫的方法講課,往往會造成這部分學生學習勁頭不足,容易與擅長語言學習的學生差距拉大,從而導致課堂氣氛不佳。而第二外語的教學要求,并不是像專業語言學習一樣要求每個學生聽說讀寫譯面面俱到,更應該突出培養學生的語篇閱讀能力,而要在短期內提高這一能力,除了基礎的語法、詞匯教授外,更應該讓學生熟悉第二外語國家的語言習慣,引入跨文化交際的案例分析,用他們熟悉的語言了解第二外語國家文化,能夠彌補部分學生語言能力的不足,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之能夠和其他同學一樣順利地進行閱讀和分析。
在有限的課時量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第二外語教學改革中還要長期探索的課題,而在當今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不斷地改變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師的教學手段,不斷了解最新的行業動態,才能使教學不斷走上新臺階,在與學生的互動中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潘一禾.超越文化差異:跨文化交流的案例與探討[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2]盛邦和.內核與外緣——中日文化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