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紅
[摘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經歷了千年的歷史積淀,蘊含豐富的價值與營養。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受到了阻礙艮多優秀文化從歷史長河中消失。肇慶府城復興不僅復興的是古城,同時也在復興文化,利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通過肇慶府城復興,筆者建議對傳統文化物質形態進行保護,延續并發展城市生活形態,大力傳播傳統文化核心內涵,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肇慶城府復興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1-0088-03
引言
傳統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對每個民族固有的穩定文化加以保留。對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皆有深遠的影響。但由于部分原因,我國部分傳統文化無法得以傳承與發展,使我國人民又出現以文化為主的價值危機與道德危機。本文將以肇慶府城復興為例,探究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一、肇慶府城復興
肇慶府城即肇慶古城墻以內的地段,是肇慶附屬的主城中心。肇慶府城的復興計劃是肇慶市政府于2016年發布并啟動的民生大事。肇慶府城的復興包括宋城公園、總督府、包公府衙、風情騎樓街、漁人碼頭等,將對歷史上的府城加以重現。盤活肇慶古城中文化遺產,促使歷史文化與城市、生活融合,讓現代居民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促進文化的發展。使人們更了解古城的俄價值,體現景觀與文化價值。促進古城文脈、地脈、史脈對傳統文化的展現,將歷史留給人們的寶貴財富加以保護與傳承。此外,肇慶府城的復興,也促使肇慶成為一大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在使更多人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對國人帶來影響。
二、肇慶府城復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以肇慶府學宮為例肇慶府學宮位于肇慶府城東門外,是罕見留存的學宮。肇慶府學宮于北宋時期建立,距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其建筑工藝、裝飾方法等皆與歷史相符,也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更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已被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同時,學宮還是儒學文化遺產的傳承地,具有提升涵養、促進社會道德品質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精神文明等積極作用。肇慶府城中學宮的復興可促進傳統文化與社會發展的相融。其次,肇慶府學宮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將儒家文化與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若將古城復興,更多人會走進這座建筑,了解古代文人墨客如何接受“廟學合一”的熏陶,又如何成為優秀的學人。由此可見,肇慶府城已遠遠超過建筑紀念的含義,更是中國文化思想的載體,對文化傳承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弘揚傳統文化及傳統美德,彰顯府城文化特色,傳承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可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更好地展現給現代人民眼前,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與精神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重要性。并提出傳統文化在發展中要實現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的目的,切實將傳統文化與現實文化相融,共同創建文化人培養的時代任務。肇慶府城也是文化教育活動開展的主要場所,也是文化傳承的物質窄體,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起源與發展的物質見證,也對周圍人民思想帶來深遠的影響。將肇慶府城復興,可有效展現儒家文化,弘揚傳統文化,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進行傳承,同時也實現文化與經濟的發展。因此,助力肇慶府城復興,是值得深討的問題。
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策略——以肇慶城府復興為例
(一)對傳統文化物質形態進行保護
在傳承與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時,首先要對傳統文化物質形態進行保護。肇慶城府作為文化物質形態,其復興對文化發展也起到了促進作用。在針對肇慶府城文化物質形態進行保護時,主要分為四個層面,分別是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埋藏區、文物保護單位、文化遺產保護等。針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肇慶府城規定了三處街區,同時對其保護范圍與建設進行了明確的界定。針對文物埋藏區進行保護主要目的在于保護地下所埋藏的文物,主要涉及到包公府衙、包公祠遺址埋藏區、古墓葬區等,并對地下文物進行有規劃的考古與探查,同時建立相關文物“展示窗”,促進現代人民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更提升人民對傳統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此外,針對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除了國家、市的文保單位,對文物的保護還需具有一定的歷史與建筑價值,將含有深刻文化意義的建筑列為保護對象。并對肇慶府城內所有古建筑、古樹等采取原地保護的原則,對其他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僅保護了其歷史文化環境,也保護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而對于可移動的文物或難以在原地進行保護的建筑等,將采取館藏方式進行保護,利用博物館的教育意義,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除去肇慶府城復興來看,在針對其他文化進行傳承時,也可先對其物質形態進行保護,利用人們可看到的事物進行直觀的文化教育,以發揮歷史物件對人們的教育價值。
(二)理性看待,傳承傳統文化核心內涵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涵蓋歷史文化精神,因此需要對其理性看待,將傳承與發展作為己任,預防文化危機,積極從事文化建設。同時,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今天,還需對外來文化進行理性看待,可吸收優秀外來文化,而不是讓外來文化威脅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還需針對傳統文化核心內涵進行傳承。例如肇慶府城復興進程中,針對城市記憶進行復興,利用物質形態實現文化核心的傳承。將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等與當地風俗習慣相融,并利用肇慶府城中包公府衙與總督府的核心力量,再生城市記憶物質形態,延續傳統文化意識與載體。
(三)延續并發展城市生活形態
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時,可通過延續物質形態與文化形態進行,文化形態可通過物質形態來展現。上文中說到物質形態包括歷史建筑、文物等,而在古城復興中,還可通過延續城市生活形態展現物質形態。可延續生活空間形態,并在此基礎上延續城市形態,這點在肇慶府城復興也有明顯的體現。首先,肇慶生活形態源自其歷史居住模式,例如竹筒屋。竹筒屋的建筑與機理構成來源于歷史文化與自然的雙重影響,雖然現代工業化發展導致歷史生活空間的萎縮,但在復興府城時,會將傳統街巷空間展現給人們眼前,經過文化的傳承,也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其次,肇慶城市形態具有兩大特點,一是山、湖、府、江存在聯系與獨立并存的狀態,二是肇慶府城用地空間結構十分規律的狀態。因此,可利用肇慶府城城市生活形態特點,將廣東部分地區改造為山、湖、府、江并存的狀態,降低公路的交通作用,増加入們活動空間,營造出傳統商業氛圍。
(四)整合文化資源,促進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
針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還需將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并結合現代文化教育意義,促進傳統與現代的有機融合。例如肇慶府城復興中包含儒學文化、佛學文化、民俗文化等,可將此類文化融合于一體,從而使人們更直觀、更深入的了
解肇慶傳統文化,并促使此類文化成為人民的生活文化,促進其傳承與現實發展。而在城市整體上,可將其打造成老城風貌區,形成歷史文化風貌景區。可將其發展為旅游資源,設置旅游板塊,形成文化教育、娛樂、休息為一體的古城。此外,還可樹立文化品牌,對古城遺址、文化進行挖掘與整理,展示真正的歷史文化,傳播歷史現象。
還可針對文化資源經濟功能進行開發,以構建歷史特色功能區。將文化博覽作為地經濟收益功能的代表,并使其與高經濟收益功能相融,發揮歷史文化在經濟功能中的思維與作用,結合古城周邊環境進行科學配置。但需以歷史風貌作為外部形態,不可改變歷史、文化,強化古城文化,形成歷史特色文化區,對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帶來經濟保障,也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五)利用現代手段,大力傳播傳統文化
1.定期舉辦文化活動
在傳統文化傳播進程中,可定期舉辦文化活動,鼓勵人民積極參加,以實現文化活動的教育價值。例如在肇慶府城復興進程中,有學者在肇慶府學宮內舉辦傳統祭禮意識,引導人民積極參與,使人們親身感受到遵守重道的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并利用歷史演變,使人們參與不同形態的祭禮活動,了解歷史發展對文化的傳承與改變,在潛移默化間影響人們,并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開展文化活動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這也是一種有效的文化教育方式。還可開展筆禮活動,對青少年在內的人們開展文化啟蒙教育。了解古代“開筆禮”帶來的教育意義,學到人生基本道理,了解讀書、學習的意義。人們在參加活動時會有很強的儀式感,也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可使人們在活動中感受文化的恩澤,接受歷史的洗禮,不僅能啟發人們進步、堅持的精神品格,還可樹立青少年兒童仁義禮智信等人生觀、價值觀。對展現肇慶府城文化,加深文化積淀,教育人們優秀品德的樹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積極的意義。
2.利用現代傳播媒介
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還可利用傳播媒介進行,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宣傳。將文化與文學藝術、網絡信息、影視戲劇、文化交流等相融,旨在喚起社會人民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感與熱情。就肇慶府城復興而言,其在網絡、新聞中不斷刊登復興消息與復興規劃,并不斷強調復興的意義與作用,促使文化傳承成為每個人的使命與責任。利用文字促使社會人民看到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并積極吸收傳統文化,從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
四、結語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可有效提升全國人民的民族凝聚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肇慶府城的復興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帶來很多啟示,因此在傳承文化中,可對傳統文化物質形態進行保護,并理性看待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核心內涵,同時延續并發展城市生活形態,整合文化資源,促進傳統與現代有機融合,真正實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串冬梅.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4):60-61.
[2]王穎.論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傳承與發展[J] .藝術文化交流,2012(8):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