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聰
摘 要:青少年正處于人格發展塑成期,這正是張揚個性、不愿惟命是從的年齡段;而在網絡環境下他們面對的誘惑和誤導都是前所未有的。文章旨在利用新媒體以適應當前新時代的變遷,對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方式做出創新性的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新媒體;青少年;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4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日新月異地發展中。隨著改革開放的思想解放一同而來的還有社會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個性的張揚。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互聯網的廣泛使用,當前青少年處于信息大爆炸時代。道德教育如何能夠適應新時代的變遷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用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新媒體在百度百科的釋義,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涵蓋了所有數字化的媒體形式。包括所有數字化的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數字報刊雜志等。通過筆者對學生的訪談詢問得知,當下的青少年較常接觸的新媒體實體如下圖:
這些豐富多樣的新媒體為青少年學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獲取渠道,與之而來的是更五花八門的內容。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中,各種在線學習、網絡學習、直播課堂等涌入青少年的生活環境中。但是目前網絡上的內容缺乏過濾機制,質量參差不齊。青少年正處于人格發展塑成期,正是張揚個性、不愿惟命是從的年齡段。同時他們也缺乏判斷力和自我監控能力,造成目前社會中許多青少年深受網絡的困擾。學習的內容遠遠沒有網絡娛樂內容那般有趣,于是我們常常會在新聞中看見網癮少年沉迷于網絡游戲,迷失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這對青少年的德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二、文獻綜述
中國知網數據顯示,對2012—2017年期刊文獻進行搜索,主題為“德育”,篇名包含“新媒體”的論文有190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有26篇。從這些核心期刊論文研究內容上看,僅從宏觀方面探討這個問題的論文占其中6篇,研究高職高校大學生德育問題的論文18篇,關注貧困生德育問題的1篇,討論澳大利亞德育問題的1篇。
現有研究結果發現,前人要么關注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問題和挑戰,或者宏觀層面的解決方法,要么從學校德育工作出發討論途徑或方法,也有探討某種網絡環境影響下的產物或者某個新媒體的實體形式,也有些論文提及德育評價方面面臨的困境以及應對策略。基于以上文獻,筆者發現并沒有提到更細化的德育途徑,也沒有討論到新媒體在德育中的可行性。
三、德育新挑戰
互聯網作為信息資源的主要聚集地,已越來越影響到我們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成為影響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重要因素。在學習和生活中,從網絡獲取信息已成為學生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學生群體也成為網絡社會的主體。網上不良道德行為現象集中表現在個人誠信、責任意識、網絡犯罪、網絡色情等方面。網絡信息傳播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自由空間,遠遠超出了社會責任的范疇,勢必造成青年學生道德責任意識的削弱。青少年雖然是網絡文化最活躍的群體,但大多缺乏網絡文化意識和理性精神。他們的網絡文化活動目標十分簡單,對網絡沉迷也導致其無法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當前德育工作的內容主要體現在管理和活動兩方面,在管理和活動中,怎樣突出價值觀教育,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對青少年進行有效的價值引導,不少學校并沒有清醒的認識,常常是為管理而管理,為活動而活動。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考慮德育者是否能夠順應社會的變遷和發展,利用新的資源和新的手段,主動迎合青少年的意愿,讓他們更愿意接受道德教育。因此本文嘗試通過利用新媒體來為青少年德育方式增補彈藥,提供更多的途徑。
四、運用新媒體
1.更新網絡環境下的德育觀念
在傳統主導性的道德教育觀念中,教育者持著“我說你聽”“我教你學”的態度。傳統道德教育往往試圖通過德育課、主題班會等途徑提升學生道德意識,促進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然而,由于面對教師及眾多輿論壓力,學生往往不敢真實表露心聲,只是說“套話”,喊口號。隨著青少年的個性發展程度越來越高,他們越來越不愿意簡單地聽話順從。并且如今網絡環境中多元化的相互信息讓青少年們可以隨意地表達看法,愈發不愿意受父母教師等教育者的限制,青少年們甚至更傾向于在虛擬的網絡環境中表達真實的內心想法。教育者不能再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于學生接觸網絡采取“堵截”的觀念。那么我們如何才能順應新時代的發展,給青少年們提供更好的道德教育呢?
我們是否可以充分發揮青少年道德主體的作用,借助新媒體實現對他們的道德教育?比如,學生喜歡觀看直播平臺的各種節目,但內容都是偏娛樂性的:玩網絡游戲或手機游戲,看主播唱歌、跳舞、做農活等,甚至新聞中不乏因家長監管不嚴而致使孩子觀看內容不健康的直播的信息。德育者應該采取正面疏導的觀念,盡量地啟發學生的道德思維。讓學生能夠自主構建道德觀念、形成道德習慣。我們可以嘗試借助直播平臺,為學生提供健康向上,具備道德教育意義的內容,讓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觀看。比如,中小學的法治教育,習慣做法是將全校學生聚集在大會堂,臺上坐著一位警察,口頭解釋各種案例;通常每學期一次,因為機會難得,整堂法治課往往耗時幾個小時。這樣學生極容易走神,并且沒有用直觀的刺激材料引起幾百位甚至上千位學生的共鳴。事實上,我們可以給學生們準備三至四個貼近生活的主題(交通安全法規、網絡詐騙、拐賣婦女兒童等),通過網絡的直播平臺向學生同時投放;呈現形式也可以多樣化(現場視頻、相關法律條款呈現、主播口頭解釋、法庭審判視頻等)。網絡直播平臺還允許學生匿名實時提供反饋,表達真實的內心感受。為了符合青少年的發展心理,時間不需要太長,也可以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比如在規定的45分鐘內,學生既可以根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選擇進哪個直播間觀看內容,也可以交替關注多個話題,了解多方面內容。可以每學期做兩至三次這樣的活動,強化學生的法律意識。
2.調整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內容
當前對青少年的德育往往內容空泛,不貼近他們的感情生活,無法引起他們的共鳴,泛泛而談的道德教育者很容易失去聽眾。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網絡上的內容參差不齊,難辨真假。主要的原因在于一個網絡中的普遍現象——匿名傳輸,信息發布者在擺脫道德約束的狀態下,往往會為了博得眼球夸大事實,制造謊言、流言、謠言等。也有許多信息傳播者在未辨明信息真假的前提下,甚至有時自己只是看見個吸引人注意力的標題,還沒有先看內容,就進行了轉發傳播。這樣的情況下,就連有一定判斷力的成年人,都沒有辦法分辨清楚情況,更別說正在構建自身認知結構的青少年們。
信息素養教育是當前德育課程中嚴重缺失的一環。它的本質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們具備的一種基本能力。它包括文化素養、信息意識和信息技能三個層面。通過信息素養的學習,青少年應該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基于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的選擇心理有:參與、娛樂、獵奇、選擇性記憶和求知,他們更是極度需要培養信息素養。
我們是否能夠提倡青少年開展與道德相關的研究性學習,讓他們對網絡上的信息進行收集和使用。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為學生推薦與道德教育相關的微信公眾號,或者為他們提供推文,也可以在課堂上進行直接的指引。青少年們可以通過這樣的學習培養判斷力,提高信息素養以及批判性學習思維。比如“網癮”問題,教師可以布置為期兩周的小組調查作業。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比如什么是“網癮”、如何克服“網癮”、專家看法、學校看法、家長看法、學生自己看法等。既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又了解到網絡成癮給他們帶來的危害,還能鍛煉到小組合作意識和能力。接著讓每個小組通過微信朋友圈或者QQ空間的方式向全班同學公布調查報告,這樣學生可以互相點評互相學習。最后教師在班會課做總結評價,突出對虛假信息的篩選和判斷。
3.拓展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模式
傳統的德育模式通常就是班主任負責制,但青少年的教育不能依靠某個單方面的努力。課堂是文化課學習的主渠道,也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在網絡環境下,可以將各學科的要求進行整合,從多個學科的角度,形成科學的整體綜合認識,在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教育。教育部要求改進中小學德育的關鍵載體,強調要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德育目標之中。那么如何將德育細化到學科教學中去呢?陳舊、滯后的“滿堂灌”教育模式很容易使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青少年作為網絡的生力軍,日益趨向使用網絡流行語直抒胸臆、表達情感,展現新時代青少年的道德、情感和生活態度,并從某些角度反映出他們在生活、學習、工作等壓力下的無奈自嘲心理。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借助網絡流行語將養成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中。
養成教育是一個“外化”和“內化”的結合過程,具體而言,“外化”指教育者對教育目標具體化,通過語言、行動對未成年人加以外在教育。“內化”則指通過訓練活動,將接受的教育信息內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上。比如在高一英語課堂中,融合與電腦發展歷程的文章介紹網絡流行語:“白富美”“高富帥”“我爸是李剛”“屌絲”“很傻很天真”“很黃很暴力”等流行語的翻譯,讓學生分組用英文對這些網絡流行語歸類然后做評價,再討論自己對這些流行語的自我認同感,力求達到“內化”。教師在小組呈現討論結果后進行評價和引導,達到養成教育的“外化”目的。
4.優化網絡環境下的德育評價
目前道德評價大多以認知領域的評價為主,難以顧及學生道德成長中的非認知因素,在實踐領域難以獲取學生真實的、完整的品德發展信息。甚至日常生活中人們評價一個孩子的道德行為常常會用到這樣的語句,“沒家教”“家人教得真好”“你們學校就是這樣教的嗎?”“學風班風很重要”等。在評價中,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喪失了主體精神。許多學校管理者在接收到上級命令后才積極開展德育活動,“揠苗助長”地評價學生品德發展狀況和教師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實效性離不開網絡,網絡的健康發展也離不開德育工作。建立青少年德育信息評價系統是其中一個可選途徑。這項工作包括收集、整理、加工和使用德育信息,是為德育評價服務的,這是青少年德育評價的基礎工作之一。基層德育工作者無法建立大范圍、全面的評價系統,但是我們可以考慮借助微博平臺組建以班級為單位的小團體評價系統。
比如,建立班級微博德育平臺,既可以篩選使用“小鮮肉”或“明星”的行為事跡為學生樹立道德榜樣,又可以對班集體里值得表揚的行為做闡述。敘事讓微博成為論壇、平臺或溝通工具的形態,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也將學生召集在一起。班級里的每位學生都可以對微博進行編輯和修改,也可以在文后點贊、評價、交流等。如今,青少年越來越傾向于將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相關的生活敘事在微博里進行展示。個人主頁里關于生活事件的表征,構成了青少年發展和成長的自我敘事。因此對于青少年來說,微博本質上不僅僅是個人信息的數據庫,而且還是其述說生活經驗的場域。這個小型的德育信息評價系統可以為學生提供行為參照,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總結
文明的網絡環境關系到廣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但它最終取決于人們對其的改造和運用,道德教育者應該要緊密關注網絡動態,尊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網絡選擇,盡量地讓網絡為我所用。使用新媒體作為德育的手段有許多好處: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對學生來說更易接受;內容貼近青少年的生活以及興趣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實時意見反饋的渠道不再讓青少年覺得自己的想法沒人聽見、沒人在意。青少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相關的道德內容,并且能自主構建道德觀念、形成道德習慣。
參考文獻:
[1]陳萬懷.網絡流行語對青少年社會道德的影響及教育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3(9):83-86.
[2]程 燕.德育新挑戰——網絡環境下青少年學生的品德發展[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7):51-52.
[3]戴 軍.德育評價的當代困境與價值選擇[J].人民教育,2014(13):67-69.
[4]馮飛龍.網絡環境下加強學校德育的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18-20.
[5]黃 華.微博的敘事本質及其德育應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4):6-8.
[6]金自如,金自康.基于選擇心理的青少年學生德育內化[J].教育與管理,2013(6):46-47.
[7]談建成,彭壽清.網絡文化形態中的青少年德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0(10):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