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紅
摘 要: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已逐步步入法治社會,法律逐漸成為國民自我保護的重要武器。我國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是關鍵部分之一,職業教育不僅是提升人民群眾素養的重要路徑,更是為國民普法的關鍵組成部分?;诖?,在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創建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在于強化職業學校學生的法治教育力度。特別是當下職業學校的教育,不但要滿足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因此,少數民族教師在漢語教學中滲透法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漢語學科特征,不斷發掘教材內涵,通過各種途徑來滲透法治教育,繼而將學生的法律意識逐漸提高,進一步提升職業學校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職業學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法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5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現象與日俱增,鑒于此,及時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刻不容緩。將法治教育在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進一步滲透是新時期的重要趨勢。而最方便、快速而有效的方法就是運用漢語教材向學生灌輸法治教育。教師只有將法律知識與漢語教材內涵融合在一起,既不讓語文課變成法治課,又不忽略漢語課本中所蘊藏的法治教育要素,而且還掌握正確的尺度,由淺到深慢慢滲透,才能將學生培養成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身經驗,針對職業學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法治教育的滲透,來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在漢語教學課文中滲透法治教育
漢語教材語料基本都源于生活。因此,漢語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將部分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將學生的思想與生活相融合,再對生活中有關法律知識的運用進行探討,不但要滿足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求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法律常識。例如,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課文時,一些學生只對文中優美的圖片及使人驚訝的情節比較注重,而忽視了其中的法律問題,這時,漢語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狩獵者捕殺斑羚是一種什么樣的行為?”學生通過收集資料明白:狩獵者的行為是犯法的,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大家都開始譴責、控訴其行為。經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進一步提升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教材中的文章去輔助學生建立法治理念,運用課文中的重點內涵,合理、正確地向學生灌輸法律常識。中職學校的學生正處在容易產生叛逆心理的階段。由于對法治道德認識不充分,再加之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很多中職學生吸煙、沉迷網絡游戲、喝酒、打群架、傳播非法信息、音視頻等,他們認為就讀中職學校的目的就是學到一些技能。如若學校在漢語課教學工作任務里融入法律知識,則會帶來潛移默化的成效。例如,在中職學生入學的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后細致地挑選出有關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現實案例以及法規條例,以此作為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對照自身學習自省,慢慢地就能夠從現實的例子中,感受到內心的觸動,并了解相應的法律常識。進而學生就能夠依法上網,不打架、珍愛生命、不非法傳播非法信息、音視頻,不輕易聽信不良信息,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法律知識。
二、在開展漢語課內外活動時滲透法治教育
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教育材料,漢語實踐活動的實質就是利用漢語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動口、動手來感受生活,了解生活,從而學會如何生存。
而法治教育就是有機融合生活中的情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漢語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有關法治教育為主題的演講,比如,開展“珍惜青春,遠離毒品”的演講,促使學生能夠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明確毒品對人類、對家庭的傷害到底有多嚴重,進而反省自己,應當將自己的大好青春都運用在學習中,早日回報對自己有恩的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以“誠實守信”為主題,開展一些優秀的作文競賽,這時學生就會去大量收集材料,并與自身的現實經驗相融合,論述日常生活與生產中有關誠實守信的事例以及它的重要性,繼而讓學生受到熏陶,力爭做誠實守信、尊老愛幼的好學生。
三、指導學生讀有益的書去感知法治教育,寫有關法律的習題
一本優秀的書籍能夠給人的一生帶來影響。這就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任何一位學生都會有自己最崇拜的人物或者敬仰的對象,如某位軍人、教師或其他某位人物,每當學生在閱讀的時候,潛意識里便會將書中刻畫的形象與自身的行為、思維相對比,進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與法律素質。同時,教師要求學生閱讀時,運用當代化的法律理念,對文章里刻畫的人物或者是事件進行分析。另外,教師還要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特征,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并選取比較經典的事例來教學,把經常要用到的法律條例與案例相互結合,再進行理解??梢岳脤W生的閱讀來滲透法治教育。
部分文學作品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影響,其力量遠超過空洞的法律書本。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或者課余時間去閱讀一些較好的著作和優秀的雜志報紙,例如,《中國青年》《視野》《法在我身邊》《法治日報》等,長此以往,不僅填充了學生的知識儲備,擴大了學生知識視野,加強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法治教育,還對國家宗教信仰的相關法律規定有明確的認識和深入的理解,堅決反對極端宗教、反分裂,反“兩面人”,自覺抵制極端宗教行為和極端宗教思想向校園滲透,進一步升華個人思想與修養。
四、在具有特殊價值的日子滲透法律知識,開展法治教育
如今,世界有很多具有特殊價值的節日,例如,世界水日、國際禁毒日、環境保護日等。利用這些特殊的節日,開展一些有關節約用水、遠離毒品、防盜防火等法律相關的活動,向學生滲透一些與法律有關的知識,效果會事半功倍。例如,在世界環境保護日即將到來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擬定一些有關保護環境的貼報,開展環境保護的講座,向學生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重要內涵,“針對違反規定,導致嚴重環境污染的,務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以此來警示學生們要隨時愛護我們的生活環境。
五、在學生寫作時將法治教育滲透
教師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日常寫作來滲透法治教育,將法治案件引入作文教學中,指引學生不斷探索、對比、思考、議論、反省、歸納,不但能夠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知,將學生的寫作水準提升,并且還能夠逐步規范其法治行為。教師要激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觀看法治頻道,如《天網》《道德觀察》等。這類法治欄目的主題都比較貼近生活,很好地弘揚了我國基本道德風尚,并為人民群眾普及了基本法律常識。學生可以根據日常生活、報紙及電視法治頻道,去采集、積蓄寫作材料,定期進行寫作和口語表達訓練。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學生知識學習的引導者,應不斷創新教育方法,充分挖掘教材,并根據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進行法制教育,逐步提升學生法治意識,為學生日后的成長打下堅實根基。
參考文獻:
[1]羅芳麗.在語文課堂上滲透法制教育的幾點嘗試[J].銅仁學院學報,2013(z1):120-122.
[2]舒 廣.淺析中等職業學校的法制教育[EB/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9):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