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敏
摘 要:幼兒混齡教育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幼兒教育方式,一般都是一些3~6歲年齡不等的幼兒共同組合在一個班級,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以達到更好的發展效果。科學證明,各個年齡不同的學生所構成的班級就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他們之間可以優勢互補,營造出更加有利于學習的輕松氛圍。由此借鑒到職高生的學習教育,通過日常活動和大型活動促進不同年級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許多教育任務能更加輕松地完成,也能更快地促進雙方的共同成長。
關鍵詞:混齡教育;混級教育;幫扶;合作;成長;社會性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12-24
一、幼兒園混齡教育的概要
幼兒混齡教育發展至今,已經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丹麥等西方先進國家學前教育中的普遍模式,這些混齡教育的幼兒課堂一般都是由一些年齡不等的幼兒組成的。孩子們在一起玩耍、學習之余,還會一起參與活動。當然,并不是說一些年齡較大的學生每時每刻都會與幼兒一起學習,一般混齡活動是安排在一天當中固定的某個時段的,比如大班的孩子上午是正常開展大班活動的,而到了下午,不同年齡的孩子就可以在一起,或是活動,或是游戲,或是討論。
大大小小的孩子經常在一起玩耍,很自然就形成了兄弟姐妹的關系,年齡大的孩子會處處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漸忘掉在家時接受幫助的特殊地位。小的孩子會用感激的態度服從哥哥姐姐們的要求。同時,大孩子不會像父母那樣全面包辦,他們會要求小的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把玩具放進盒子里等。如果不服從,在玩耍時就會被排斥。大孩子的“不和你玩”是讓小孩子最傷心的懲罰。為此,小的孩子必須“聽話”,不敢像在家里那樣,以發脾氣來要挾大人。這樣,不同年齡的孩子都可以在交往中得到很有效的鍛煉。
這些游戲活動完全都是自愿的,教師們會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來設計活動環節。在教學工具上,教師也會充分考慮到各學齡段孩子之間的發展特點、思維方式和需求的不同。同時,混齡活動雖然是不同年齡的幼兒在一起,但提供給他們的游戲玩具是多種多樣的,既有適合低幼齡孩子的毛絨玩具娃娃,也有適合中高幼孩子的智力玩具等。總之,在混齡教育中,幼兒園會考慮到不同年齡孩子的需求和發展特點,以促進各個孩子的共同發展。
二、混齡教育對職高教育的借鑒意義
幼兒的混齡教育在長期的實踐中取得了許多明顯的成效,比如,混齡教育提供給幼兒更多的觀察、模仿和學習的機會,讓家中沒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也能與不同年齡的孩子接觸,擴大視野,發展觀察、模仿和行為能力;混齡教育能有效促進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尤其是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的關系使得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行為,許多獨生子女的自私、依賴、交往能力低等不良行為都得到了改善。
由此,我們想到職高生,特別是同一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能否模仿“混齡教育”這一方式進行“混級教育”,即將高低年級的學生混合起來一起教學、組織、開展活動,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對此,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探索,并發現“混級教育”對于職高生迅速融入新環境、提高專業技能、發展社會性、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和提高實踐能力等幫助確實很大。
1.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有利于低年級學生迅速融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
進入職業高中后,由于所學科目與以往大不相同,老師的教學風格、方式和學習模式都跟以前中小學的教育大相徑庭,學生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去適應新的學習模式,了解專業學習的方法和未來發展方向。如果此時能有高年級的學生,以自己的過往經驗與新生進行分享,他們就能迅速解決很多困惑,并能快速了解熟悉學習環境、方式,了解整個三年的學習方向和重難點,盡快進入角色狀態。
本學期,我擔任學前教育專業一年級新生的班主任,在開學初,我邀請了幾位高三的優秀學生與新生介紹經驗和過往收獲。師兄師姐們的經歷讓學生滿心期待,他們展示的三年學習的成果也讓學生十分羨慕崇拜,紛紛立志要向他們學習,甚至超越他們。同時,師兄師姐也分享了許多這三年學習當中的感受,特別是一些因為沒能來得及完成的目標,希望師弟師妹們能把握機會,學習掌握并完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師兄師姐還對他們提出了許多很有可行性的方法、建議,新生們都感覺很有用。
師兄師姐與師弟師妹交流,一方面以過來人的姿態給了低年級學生很多經驗的指引幫助,另一方面低年級學生崇拜的目光又給了高年級學生許多自信、自豪以及一種當大哥哥大姐姐的責任感。可以說,這比單純讓教師介紹方法、注意要求等更能打動學生,達到樹立奮斗目標、樹立榜樣、自我激勵的效果,從而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2.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有利于優勢互補,利于專業技能的發展提高
高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不同、所學專業知識程度不同、自身特點不同,有著很多的互補性。高年級的學生在知識、技能上可能略勝一籌,低年級學生在積極性、參與度上可能更為熱情。將兩者放在一起,能起到優勢互補的效果。
學前教育專業連續3個學期舉辦了期末專業匯報演出活動,其中后2次的匯報演出活動都是由高二、高三級學生自己參與策劃與安排的。期間,兩個年級各展優勢,高二級學生動手能力強,負責海報、邀請函等的制作發放;高三級學生專業技能更強、舞臺經驗足,主動帶領大家一起練習……整個活動下來,學生共同的感受是:“成長了許多!兩個年級一起合作的感覺非常好,能從他們身上學會很多。”
3.高年級學生帶領低年級學生有利于促進學生社會性的發展
由于高低年級的社會經驗不同,學生們在彼此合作交流的時候就能交換來自不同層面的信息,同時也能在交往過程中感受到怎么樣說能更有效地讓大家聽明白、肯執行。
同樣以專業匯報演出的活動為例,高年級選出2名導演做總負責人,整個活動過程中幾位導演前前后后策劃、選節目、定主持、定時間、定邀請函、安排彩排等一系列的活動,盡顯大哥大姐風范,同時各環節需要跟各個負責小組做好銜接,做到高年級帶低年級,兼顧不同年級的特點,體現專業最高水平和狀態。期間高年級表現出了許多的包容,頗有大哥大姐的榜樣形象,低年級學生積極學習模仿。這其實就像是在幼兒混齡教育中,在一個有不同年齡(年級)的活動中,就像是處于一個擁有大哥哥大姐姐一般的家庭環境中,年齡較大的學生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產生一種責任感與保護欲,這可以提升他們自己的能力與愛心,也能讓低年級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環境之下,培養出很好的責任感,其交往能力與獨立性都會有很好的提高,大大地提高了他們的社會性和交往能力。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據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學生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都會具有其本身不同的特點,所以其發展的方向與速度也都是不相同的。高低年級在混級學習、活動中的交流溝通、幫扶帶領可以很好地運用這一發展規律。當學生遇到問題,不同年級之間的學生可以相互討論,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各抒己見,不用擔心是否會錯誤,只是單純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這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模式是不一樣的。一般老師在學生心目中都是比較具有權威性的,學生一般不敢質疑或是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的成長模式就過于僵硬,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而在高低年級的交往過程中,就客觀地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較為輕松的環境,使他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討論。
在新班級的建設中,我邀請了高三級的班長參與到我們班委的工作建設中,一方面能借鑒已有的成功的班級管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放心大膽地交流、討論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及可能的解決辦法,不用擔心老師過多的限制和責怪。如此學生自己成立了管理小組,擔當起了許多的責任,也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存在的一些問題。
三、職高混齡教育的優勢分析和發展方向
1.優勢分析
職高生的混齡教育,或者說混級教育,使得不同年級之間的學生能有共同學習、交往的活動平臺,這能夠提高他們之間的表達能力和與人相處的能力,這一能力無論是在未來社會工作當中還是生活學習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技能。另外,混級教育擴大了各年級學生之間的接觸面,學生通過與擁有不同經歷的學生進行溝通交往,能擴大視野,感受到更多。同時,混級學生之間的交往,還可以增加他們之間的合作與配合。由于是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合作,一般競爭壓力都會比較小,相互之間的合作機會更多,為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職高混齡教育的發展方向
目前我們已有的嘗試包括新老生的交流、大型活動的合作帶領、學生干部之間的交流等,關于如何利用高低年級的優勢共同帶動學生發展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大帶小結對子,這是指高年級學生幫助低年級學生,讓他們進行一對一的配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一個低年級學生,這樣可以使得新生更好地融入學習環境。
第二,可以借鑒幼兒的混齡教育,在職高的部分專業課程時可以多年級一起上課,這樣不同年級的學生同處于一個教室,彼此之間可以相互激勵、相互帶動、互相學習、互相監督,高年級學生也能以身作則,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使班上同學相互促進,養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同時,多年級一起上課也能集中師資優勢,特別是在邀請幼兒園專家過來指導時特別適用。
四、結語
幼兒混齡教育將不同年齡的幼兒共同組合為一個集體,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成長,以達到更好的發展效果。我們對職高生之間的混齡(級)教育一開始緣于學前教育專業多次活動的機緣巧合,高低年級的學生所混合構成的集體就像一個和諧的大家庭,他們之間可以優勢互補,營造出更加有利于學習的輕松氛圍。在實踐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了混齡(級)教育的優勢和發展的可行性,今后我們還將繼續探索,努力通過混齡(級)教育使學生更好更快地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曉芬.國外幼兒混齡教育研究概述[J].幼兒教育(教育科學版),2006(3):35-38.
[2]徐 蕾.中學適合混齡教育嗎?以美國的實踐為例[J].上海教育,2017(26):58-61.
[3]張 軍.混齡教育與幼兒發展[J].教育教學研討,2007(4):14-16.
[4]孫 杰.小學混齡教育課程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15.
[5]田紅艷.混齡教育基本理論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6]沈 吟.混齡教育過程考察[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