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晶 丁婉怡

[摘要]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這給中國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作出了清晰的定位,也意味著職業教育的新時代來了。高職教育推行社會服務職能是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促進自身發展的需要。隨著高等院校介入管理咨詢行業,高職院校也漸漸走進管理咨詢行業。本文主要通過梳理國內外開展管理咨詢的狀況,針對高職院校開展管理咨詢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社會服務;高職院校;管理咨詢: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C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8)04-0018-02
高職院校除了完成培養人才的任務之外,更應當發揮它的社會服務功能,《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規劃(2011 - 2015)重點提出,應當大力提升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建設尤為重要,本文針對基于管理咨詢的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探討。
一、管理咨詢
管理咨詢( Management Consulting)可以劃分為傳統的管理咨詢及以微咨詢、管理課程培訓等細分析業務。國際管理咨詢的權威機構國際理事會(ICMCI)定義管理咨詢是具備資格的獨立人員為公司及單位提供的服務。咨詢的行為都是通過咨詢公司提供豐富的知識、經驗,基于組織提出要求深入組織,同時與組織的管理人員密切配合,運用科學的方法,查找企業存在的問題,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查找組織可能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從而指導組織推行改進方案,使其運行機制有所改善,最終提高組織的管理水平從而帶來經濟效益。
二、管理咨詢知識轉化之理論基礎
管理咨詢過程如何轉化知識,在當今知識經濟社會顯得非常重要,關于組織內部知識管理轉化的理論趨于成熟,諸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例如野中郁次郎,Hedlund,Szulanski等。他們基于不同的觀點對知識轉化進行研究,其中野中郁次郎的SECI模型應用相對比較廣泛。該理論將知識劃分為隱性部分和顯性部分兩大類,他認為,企業處在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組織環境中,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取決于企業對組織內外部環境的整合能力。
企業可以透過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交互創造新知識,并且根據交互的四種形式,即社會化、外化、組合化與內化。在此基礎上,學者野中郁次郎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該模型包括隱性知識交互轉化為隱性知識、隱性知識通過外部明示轉化為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通過匯總組合成新的顯性知識、顯性知識通過內部提升成為到隱性,通過這四個程序進行知識轉化。野中郁次郎的SECI知識交互轉化模式主要產述組織內部的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之間的交互轉化、外化、匯總組合和內部提華的四種形式,具體如圖1所示。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西方管理咨詢業的發展。西方管理咨詢業最早出現在美國,1926年,一位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創立了麥肯錫管理咨詢公司,它的出現標志著國際管理咨詢業的誕生。當然管理咨詢行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19世紀末,管理咨詢主要著手解決的是生產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到了80年代,管理咨詢業發生了較大的轉變。由于咨詢公司的咨詢方式不斷改進,服務質量不斷提高,管理咨詢人員不再簡單的提供咨詢意見,而是幫助顧客實施咨詢建議。發展到20世紀末,戰略咨詢的需求出現了大幅度地增長,戰略規劃已成為組織高層管理者的重點關注的問題。到了21世紀,管理咨詢業開始將最先進的管理思想與現代化的網絡技術相融合,基于組織全局系統地為提供顧客提供相關的服務。
(二)國內管理咨詢業的發展。我國的管理咨詢業是依照日本和歐美國家企業管理咨詢的理論、方法和經驗逐漸發展起來的。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管理咨詢業先后經歷了公辦咨詢時代與信息咨詢時代。發展到90年代中期,境外的管理咨詢人士大批量涌人國內市場,逐漸催生了我國的管理咨詢業的發展,國內的咨詢業進入專業化的發展階段,目前,國內早期發展的成形的穩定的咨詢公司,成為了目前中國咨詢公司的主力。當然也有一部分國內管理公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例如“漢普管理咨詢”、“遠卓戰略”“北斗英才”“博通經緯”等咨詢企業。
四、學校管理咨詢研究
高等教育管理咨詢早在20世紀50年代產生于美國,當時美國高等教育狀況接近我國現在的高等教育的狀況。當時美國高校迅速發展,管理咨詢業十分發達,當時高校管理咨詢的主要項目包括評估高等學校的組織結構、制定高等學校發展戰略、改進管理制度、設置行政辦公流程、組織學校間的國際合作等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有大批高等學校也相繼開設了管理專業,高校教師一直從事外國先進管理理念的研究工作,對于前沿的理論非常了解,并且一直致力于探究將這一理論與國內企業的實際情況相融合的管理模式。高等學校教師依照國家產、學、研一體化的要求深入企業,也掌握了企業的具體情況,因此以高等學校教師為主要成員組建的管理咨詢公司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學校管理咨詢漸漸被越來越多的學校管理者所重視,有效的學校管理咨詢能幫助企業家解決管理中的難題。
五、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院校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引企人校合作模式。該模式由企業出資建立校內實訓基地,融教學與生產及培訓于一體,這種方式有利于加強校企合作。實現學校資源與企業的資源的共享,實訓基地推行企業化生產運作模式,以生產為目的,同時兼顧教學以及企業生產。
(二)向企業注資模式。向企業注資是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的另一種模式,由于學校建設實訓基地周期較長,這種形式的合作可以提高效率加快進度。該模式可以解決高職院校的實訓問題,由學校向企業注資也可以降低投資風險,降低教育成本,降低了辦學成本。
(三)校企合模式。學校與公司分別投入技術、資金與場地等生產要素,并另外注冊一個新公司,雙方共同通參與管理、共同參與經營、共同承擔風險、共同分配利潤,共同進行培育人才的一種校企合作模式。此種類型的模式起點的較高,但是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市采用此種模式的也比較多。
(四)項目合作模式。學校憑借人才與專業的優勢,設計企業中實際的項目,根據項目所涉及的知
識和領域,分析員工的崗位職責、根據員工的能力與素質要求,把項目劃分為具體的任務,再把工作單元引入員 培養方案中,展開工作任務為導向,設計以工作任務為單元的課程體系,進行校企合作,該模式比起前面幾種,關系比較松散,項目完成后即可解除彼此之間的關系。
(五)交替學習模式。該模式將高職院校的學生的學習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一部分是學校的理論學習,由教師在學校對學生進行教授,另一部分是學生到企業的實踐學習,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學習模式。學習過程可以劃分為前段理論學習,中段實踐學習以及后段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學習三部分構成。
當然,高職院校還有更多的校企合作模式,不管采用哪種模式,雙方都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尋找切人點,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
六、管理咨詢的校企合作模式
高職高專院校社會服務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是不可行的,由管理咨詢公司與高職院校合作,雙方經過協議共同建設實訓基地,承擔高職院校的實習與實踐工作。由咨詢公司的企業管理咨詢專家兼任教師,根據學校的教學任務書開展實踐教學。依據相關專業的教學計劃,力爭安排學生與管理咨詢公司的項目,處理一些基礎的問卷調查工作,學生通過在項目組開展咨詢工作,在的實踐中學習項目管理與項目咨詢,以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共贏。這種形式可以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合,促進學以致用。同時也解決了高職院校辦學經費緊張、教學針對性不強,缺少實踐環境等問題。學校可以與企業一起制定教學計劃,企業會派設計師和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教學指導與教學評價。企業也可以在學校設立獎學金、設計定向班,培養復合型人才。
近期,教育部公開的數據,2016年職業教育投入的總教育經費共計4051億元。中央財政為此投入近700億元,提升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推行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打造了一批骨干學校、骨干專業,培訓了一批骨干師資力量。所以,基于國家對職業教育的大力支持,把完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到日程上來,這為中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也給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進行管理咨詢教學實踐是切實可行的,通過基于管理咨詢方法的校企合作模式應當能為高職院校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錢軍.基于管理咨詢方法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探索——以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為例[J].經營管理者,2011(11).
[2]楊學明,何阿杜.高職院校服務地方經濟公司化模式實踐探索基于福州職業技術學院公司化模式運作模式服務的思考[J].現代商貿工業,2016 (12).
[3]賴茂生,李愛新.管理咨詢過程的知識轉化機理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4(1):64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