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進生這一客觀存在的群體,已成為學校教育教學過程必須研究的客體,但如何認識和轉化后進生,促使他們努力學習,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夙愿。文章遵循“感化—轉化—優化”的流程,淺談后進生轉化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后進生;感化;轉化;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05
作者簡介:劉亞嫦(1989—),女,湖南省湘鄉市白田中心校沙田中學教師,中學二級教師,本科。
我在這里所說的“后進生”, 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因為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在學習動機 、態度 、目的 、方法 、習慣等方面存在問題或偏頗,最終導致學習過程困難 、學習成績不達標 、學習結果失敗、思想品德發展落后于一般同學但并非道德敗壞或觸犯法律的學生。本文遵循“感化—轉化—優化”的流程,淺談后進生轉化的教育策略。
一、感化——關愛信任,搭起溝通的橋梁
教育實踐告訴我們,愛是一種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愛永遠是教育的真正內涵。如果沒有愛,任何說服都無法開啟一顆封閉的心靈;如果沒有愛,任何甜言蜜語都無法打動一顆冰冷的心。教師應當多花一些時間了解后進生,關愛、信任后進生,理解他們,逐步消除他們的疑慮和自卑心理,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懷,進而達到感化他們、教育他們的目的。
在我的教育工作中就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讓我至今難忘。有一男生天資聰慧,而學習卻不盡如人意。于是我首先從生活上照顧他。有一次,他生病了,當我得知后,找他詢問病情,然后把他帶到醫院,掛號、看病、交費、拿藥。我一個人樓上樓下跑了好幾趟,汗水浸濕了衣服。看完病回來,他又說肚子餓,我又趕緊給他買東西吃。放學后,我送他回家,家長得知后非常感激。過了兩天,該生病情好了許多。此時,我看他落下了兩天課程,就在放學后到他家去給他補課。一遍不行兩遍,這樣不厭其煩的講解使他很快就把課補上了。后來,我發現該生上課也開始認真聽講了,作業也認真了。在一次課堂上我特別表揚了他。課后該生找到我并對我說:“老師,您這樣關心、愛護我,我再不認真學習,我能對得起您嗎?”從那以后,該生的學習成績穩步提高。
在轉化后進生的時候,教師給予真誠的關愛,才能與學生很好地溝通和交流。俗話說得好:“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由于后進生常常被遺忘,要想使他們在短期內由后進變先進不大可能。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過程,只要我們多接觸他們、了解他們、信任他們,用愛心、用真情去感化他們,我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他們會改變的。
二、轉化——尊重鼓勵,點亮希望的明燈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在應試教育的年代,后進生就是因為這個不光彩的稱號,經常處在被遺忘的角落。可如今教育出現了轉軌,已由原來的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它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面向每一個學生,這無疑對改變后進生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在素質教育中,后進生在得到關心、愛護的同時,優點也可以得到進一步賞識。作為教師,要根據后進生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等客觀現實,關愛后進生,尊重后進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正確地引導、適宜地表揚與鼓勵,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并給予肯定和表揚,讓他們真正樹立起改變自己的信心。
課余時間我喜歡和學生交談,了解他們的情況。班里有一男生資質不錯,數學成績名列前茅,而他的語文很少及格,學習成績相對落后。作為他的語文科任教師,我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過與他交談,我了解到,他從一年級開始就是老教師教的語文,沒有學習拼音,老師也不會講普通話。得知他的情況后,我對他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從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這些低年級的發音識字教學開始,幫他“惡補”缺失的那些知識。一開始,他還有些害羞,因為自己已經是五年級的學生了,還要學習一年級的知識,有些抵觸情緒,并不希望我來為他“開小灶”。為了照顧他強烈的自尊心,我付出了百分百的耐心,一字一詞地、手把手地教,不斷鼓勵和表揚他的學習態度,從點滴進步中慢慢培養他學好語文的信心。經過一個學期的共同努力,他的語文成績突飛猛進,語文單科成績全班第三,綜合成績全班第二。
這樣的事例有很多,后進生與一般孩子的差異不僅僅在于行為上,更在于心理上。后進生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受到家長、老師和同學的批評甚至責罵,因而會滋生出一些抵觸情緒。同時,由于后進生在改正缺點的過程中會出現反復,因而容易使家長和老師對他們缺乏信任。教師要巧妙地避開他們心中的堡壘,小心呵護他們的自尊,努力培養后進生的學習興趣,尊重后進生,發現他們身上的優點,對他們的進步給予肯定和表揚,最終通過“閃光點”帶動后進生的全面進步。達到這個階段后,再優化教育就會更容易了。
三、優化——持之以恒,鞏固轉化成果
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決不會一蹴而就,一般要經歷醒悟、轉變、反復、穩定四個階段。因此,在轉化過程中,后進生故態復萌,出現多次反復,是一種正常現象。因而我們教師對后進生的要求要適度,應懂得“大目標,小步走”。當我們剛開始著手后進生轉化工作時,這些學生會有一種從未感受過的溫暖,對自己會要求嚴格,學習上會要求上進。但當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時,就會悲觀失望,灰心喪氣,甚至破罐子破摔。教師要給予后進生更多的耐心,在轉化過程中要“反復抓,抓反復”,不斷肯定他們的進步,幫助他們總結經驗和不足,給予他們改正的正確方法,讓后進生保持自我轉化的勁頭。只有我們持之以恒、反復地進行教育,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好習慣。這個過程就是后進生不斷“優化”的過程。
經過多次的案例總結,后進生的教育工作過程就是先“感化”,然后“轉化”,但真正要變“后進”為“先進”,一定要及時進行“優化”,如果不進行優化,這種轉化就不會持久、不夠牢固。俗語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后進生的形成是一個量變積累的過程,他們的教育和轉化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清楚地意識到此項工作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我堅信,只要我們傾注愛心、辛勤耕耘、無私奉獻,遵循 “感化-轉化-優化”這種后進生的管理和強化的過程,我們的后進生轉化教育必能取得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朝艷.淺談后進生轉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當代教育,2014(4):168-169.
[2]龔翠華. 淺談后進生轉化的途徑與方法[J] . 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3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