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個人長期重復某一項工作,容易產生職業倦怠,這是人之常情。培訓是激勵、喚醒、點燃,國培學習會帶給一線教師什么呢?作者截取自己參加國培學習的幾個片段,分享國培學習帶給自己的改變與成長。
關鍵詞:國培;學習;改變;成長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1-10
作者簡介:璩艷霞(1978—),益陽師范藝術實驗學校正高級教師,本科。
曾經的我,也如很多一線教師一樣,十幾年堅守“兩點一線”的生活,遇到了事業的瓶頸期,“天花板現象”尤為明顯。感謝那一場遇見,讓我在最美的年華里,遇見了你——國培。遇見是一樹花開,十分感恩,在我最迷茫、最無措的時候,我遇見了兩次重要的學習——湖南省初中青年精英教師和湖南省首屆教師培訓師培訓。這兩次培訓,讓我遇見了不一樣的自我、聽見了花開的聲音。三年國培,精彩紛呈,我從中信手采擷幾朵,與爾分享。
一、同課異構,發現教學的不足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2015年8月11日,我開啟了湖南省初中青年精英教師學習之旅。在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階段學習中,我被班級推薦為“同課異構”的授課教師,與華中師范大學最優秀的免費定向培養師范生同場PK。畢竟關乎整個精英班的聲譽,所以我們精英班的同學異常重視。那次我們授課的內容是一篇課外散文《雨絲》。
同學們與我一起仔細研讀文本,幫我出謀劃策,確定教學目標,斟酌教學方法,找尋別出心裁的教學設計。有著一撥精英們的共同參與,憑著自己近二十年的講臺經驗,我對自己還是有幾分自信。那天的課堂教學按照設計思路完美地呈現出來了,我有幾分篤定,幾分期待,等待著特級教師胡明道老師的點評。
胡明道老師用三十二個字“同根并蒂,共展同美;智慧異構,各展其美;尋瑕求疵,探根究源;困惑求解,方案再創”評價我們的課堂,她肯定優點,指出不足,幫助重構,她引導我去反思,去發現。她以一種超強的速記能力,將課堂上我和學生的所有語言一一復制。老師的語言不疾不緩,娓娓道來,我從一開始的不以為然,到后來的汗顏,直至佩服得五體投地。曾因為,我的課堂深受學生喜歡,教學效果也頗好,所以我慢慢地淡化了“學習”這一概念,總認為自己的學識和經驗足以勝任工作,慢慢地就成為一只固步自封、不知天空廣袤的井底之蛙。就在那一刻,老師的教誨像一記悶棍,敲醒了我。
從這以后,我開始認真鉆研課堂。我走進同事的課堂,汲取同事授課過程中的智慧火花。我在網絡上聽名師的課,成了余映潮、魏書生、于漪等老師的鐵粉。我認真閱讀專業書籍,探索科學的教學方法。我一次次走進云錄播室,錄下自己的課堂,一遍又一遍地審視,找尋差距。我把每一節常規課當成公開課,從語言動作到問題的設計都一絲不茍……就這樣,我的課堂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語言更為嚴謹,教學設計更為科學,處理生成問題更為機智。
二、專題講座,開啟教研的大門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要永遠把教學擺在首位,而不管學校領導如何鼓勵,真正做科研的教師仍寥寥無幾,曾經的我也是這大軍中的一員。
猶記得,那次科研論文寫作,我把論文選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報送給我的導師——華中師范大學陳秀玲教授。她回復了一句話:“這不是論文選題,這是寫書的節奏,選一個小點兒切進去比較好?!蔽议_始思考,選一個什么樣的點切進去,考慮到作文教學是我最拿手的,于是確定選題為《信息技術在作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并重新報給導師。陳教授反饋過來的信息是:“好了點,但還是不行,繼續改,信息技術概念太大!”我繼續琢磨,再一次縮小,改為《多媒體在作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陳教授看到這個題后方才點頭同意。也正是從這個時候,我開始關注工作中的問題,發現有越來越多的選題納入我的視線,我開始了寫作之旅。曾經的我,喜歡寫些信馬由韁的散文,但現在我經常把教育教學中的點滴及時記錄下來,這里邊有自我反思,有對學生的熱愛,有對教育的思考,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成長吧。
2016年7月,精英班研修的第二階段,華中師范大學專門設置了教育科研主題培訓,包括教學教研、校本教研、教育敘事、教育行動問題研究、教育調查、科研論文寫作輔導等。教授們的講座,猶如一場盛宴,讓我看到了教學之外的另一個世界。華中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符平教授講《研究選題與研究方法》,他以他的論文《“形異質同”與殿觀重建中的國家/社會關系》為例講解選題的現實驅動:從觀察中發現問題。授課中,他指導我們如何去選題,講述他深入農村做調研、確定選題的過程,而老師正好是我的老鄉,他所走過的那些路,都是我所熟悉的,但老師所做的研究卻是我從來沒有思考過的。那一刻,我告訴自己,我也可以做教研!
2016年的冬天,那個寒假,我謝絕了所有不必要的應酬,把自己關起來,開始了我的研究之旅。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無論是從國家、社會,還是從學校、學生,立德樹人已然成為了中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于是我把“立德樹人的實施路徑和優化策略”作為我的研究內容。我一個“課題小白”,主題確定了,開題報告怎么寫,不會,老師教的那些東西,滿足不了我的需要。怎么辦,自學!我找到益陽市教科所研究課題的老師,查了大量已立項的課題申報書,找高校的老師,請他發了一些高校課題申報書,我從格式、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各個方面入手開始學習。當理論支撐不了我的研究的時候,怎么辦?還是學習!第三階段學習時,我請教華中師范大學的張自然博士,她教我如何查詢,幫我找到很多有關德育方面的論文、著作。就這樣,我一邊揣摩、一邊學習、一路實踐,我的靈感不斷被激發,我的思考越來越成熟,一個月后我完成了我的省級課題《基于家校聯合的中小學立德樹人實施路徑與優化策略研究》申報工作,在湖南省教育規劃辦順利立項并展開研究。隨后,經湖南省教育規劃辦推薦,該課題于2017年12月20日在全國規劃辦立項。
越學習越有收獲、越有成就感、越能發現樂趣。近兩年,我先后主持了兩個省級課題和一個全國規劃辦課題,參與五個課題的研究。正是國培給了我這樣一個學習平臺,給我們設置了科學的課程,更新了我們的理念;讓我與一群優秀的同學同行,相互學習;讓我們認識了一些知識淵博的教授,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就這樣,我們在蛻變,我們在成長,我們在收獲……
三、總結凝練,踏上培訓的旅程
2016年11月,我歪打正著被遴選為湖南省首批教師培訓師高端研修班學員。從一開始的猶豫不決,到如今堅定地走下去,這成了我人生中一個最美的遇見。
對一線教師來說,教師培訓其實是很陌生的。第一,我們很少有為他人培訓的平臺;第二,我們有寶貴的一線經驗,但要從哪些角度去選題、怎樣組織語言去表達、用什么樣的方式呈現,卻是一頭霧水。
剛剛進入這個班級,班級嚴格的考勤制度、末尾淘汰考核制度,壓得我喘氣不過來。與我同行的,有從事培訓幾十年的老手、有高校的教授、有一線的名師、有知名的博士,我覺得自己就是那朵低到塵埃里的小花,哪怕是站上講臺說句話,都需要勇氣。真的感謝自己能在最需要的時光里,遇見這樣一群牛人,讓我學會如何找尋學員的痛點、如何選題、如何構建課堂,我在這個團隊中模仿學習,在壓力中完善自我。
特別想感謝一個人——我的班主任黃佑生老師。猶記得那次送教下鄉,我需要給一所農村學校做師德師風的講座。原本教語文的我,對這個專題不拿手,所面臨的學校涵蓋初中和高中學段,學員年齡普遍偏大,職業倦怠現象嚴重。我接下這個任務,就像拿到了一個燙手的山芋,說自己的經歷多了,老師們會認為你在自吹自擂;講先進事跡,他們會認為你脫離實際,說你來我們農村學校試試。我一遍又一遍地備課,總找不到最適合學情的教學設計。那一刻,我想到了我們的班主任黃老師,他是這方面的專家,向他請教,肯定沒錯。我把我的課件和講稿發給他,請他幫忙指點。老師很仔細地分析我的教學設計,提出了他的修改意見。在他的多次指導下,我終于自信滿滿地站上了講臺。從那次起,我開始從容地面對每一場師德師風講座,并全部進入國培專家測評前三名。真的很感謝黃老師,是他,在我退縮的時候點醒我,給我走下去的勇氣;是他,在我不自信的時候,不斷地鼓勵我,讓我發現自身的價值;是他,在我講稿不成熟的時候,不厭其煩地給我提出修改意見,讓我完善每一次分享。感恩這場遇見,讓我學會了總結提煉,如何去呈現自己的思想;讓我有勇氣站在人群中洋洋灑灑地說話,不再膽怯;讓我走出了自己的校園,走向了三湘四水。
感謝國培,讓我在最迷茫的時期撥開了迷霧,遇見了不一樣的自我;感謝國培,讓即將步入不惑的我,成為了一名正高級教師;感謝國培,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事業,重新認識教育,一心只想成為一個純粹的教育人……我想,這是培訓學習帶給我的福利。三年的歷練、三年的積淀,才有了這一刻的綻放和一次次的人生自我超越!
參考文獻:
[1]王文娟.國培學習成就自我[J].讀書文摘,2016(33):270.
[2]仝鳳梅.春日 春風 探春人——教師國陪學習心得[J].新課程(上旬刊),2016(7):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