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真善美”問題的研究,既是一個哲學命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在中西文化中既有著聯系又有著差別。本文將從真善美問題的緣起,區別和影響的方面,來比較分析中西文化中對“真善美”追求的差異。
關鍵詞:真善美;中西文化;比較
在中西文化中,關于“真善美”可以統一概括來說:真,屬于科學范疇;善,屬于道德范疇;美,屬于藝術范疇。但是由于地域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經濟基礎和宗教觀念等的不同,“真善美”在中西文化中還是有著很大的差別和不同。
一、不同“真善美”觀念的緣起
自古以來中西方的文化在內在和外在的表現上,都有著不同的一面。其不同的“真善美”觀念,也是受到中西方內在精神信仰的不同和外在經濟基礎,地理環境不同等多方面的影響。
由于西方文化更多強調天人對立,所以西方文化才產生了科學的需要、工業的需要。科學的、工業的需要同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相互區別的基礎之上。因此,如果說科學是西方文化的長項的話,那么中國文化的長項就是藝術。因為藝術就是美。美,用康德的話來說,就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它既體現了自然的規律性,又體現了人的目的性,它是目的性與規律性的有機結合。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商品經濟不發達,農業經濟發展早,比重大,人口多,人們靠天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重農思想以及與此對應的思想文化便成了農業文化的傳統。長期的農業社會滋養下,人們的性格也是溫順和平包容的,講究仁愛,人本,中庸,誠信。正如儒家思想所倡導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代表了絕大多數中國人我行我素,順其自認,安于現狀缺乏挑戰的經濟思維,中國的經濟文化還是相當貧乏的。因此來倡導用道德的“善”來感化人們的心靈,而對于促進商業發展和實際需要的科學的“真”,顯得就沒有說服力。西方國家則是在古希臘文化和猶太基督教文化的基礎上,從一開始就商業經濟發達。重視商業,鼓勵人們通過經商和冒險來換取生存所需。因此西方經濟文化中,多包涵了探索性,重視個體的發展強調個人價值,他們重視科技重思辨,強調用科學的“真”來規范人們的行為,評價人們的行動。突出個人意識忽視群體道德的“善”。因此,不同的經濟基礎,也影響了“真善美”,所分別代表的科學,道德和藝術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占有順序和差別。
二、中西文化上對“真善美”的不同追求
(1)禮俗上的不同追求
中國古代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根深蒂固的道德倫理觀念。基本上“善”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和思想,也規范著對“真”和“美”的探索。“中國封建社會中的稱謂能表明人與人之間的長幼、尊卑、親疏與嫡庶關系,能使人們的血緣關系、血緣系統鮮明化清晰而不紊亂,是維護封建宗法制與等級制度的必要手段。”[[[] 裘燕萍《漢英親疏稱謂系統的對比研究》,成都: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與中國不同,西方強調法制,強調用科學的“真”來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他們沒有繁多的禮教傳統和名分觀念,崇尚平等,自我尊嚴和自由,那些禮貌也只是上層社會的一種文明裝飾和點綴。
(2)對藝術的“美”的不同追求
詩是人類文學藝術中最能體現純粹藝術精神的,中國的詩歌與西方詩歌卻截然不同。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得最為成熟的樣式是“抒情言志的詩歌,中國的詩歌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歷來受到世界的關注,敘事文學則相應地不發達。抒情性質使中國古代文學總體上呈現出詩性的光輝,即使是敘事文學也不例外。反之西方文學中即使詩歌也離不開敘事,從而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史詩傳統。”[[[] 饒芃子《中西比較文藝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頁。
中國道德的“善”也在影響著藝術的“美”,因此中國文學擅長的抒情方式和含蓄表達。而西方國家更強調用科學的“真”來追求藝術的“美”。他們直視心理上和靈魂上的沖突,直抒胸臆表達直接,感情發揮地淋漓盡致。
(3)對科學的“真”的不同追求
中國古代科學的偉大成就,幾乎遍及科學的所有領域,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中國古代科學整體而言,沒有著重理論上探索自然和社會的奧秘,也缺乏理論上的積累和記載,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在中國古代社會,科學技術向來為正統社會及其上層人物所不屑,讀經書、考科舉,將進入仕途當作最佳人生選擇的文化方向,各種與人生社會、治國安邦無直接關系的學問,都被看做是無用之道。道德的“善”還是在主導著人們的思想和追求,重道輕器,重義輕利,重人倫輕自然,重政治輕技術,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主要潮流。而在西方,第一次科學革命后,就是既重視理論研究,又重視實驗和實用研究,并把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科學的“真”有了真正意義上實際的發展。使近代科學在西方有了歷史性的巨大發展。
(4)對道德的“善”的不同追求
中國宗教以實現現有的生存目標和追求幸福感為出發點,無論是原始的自然崇拜、神靈崇拜,還是對祖先的祭拜,都是為了取得現實需要和實現現有生活的安逸和幸福,是追求和平的溫柔的中庸思想。在哲學思想上,強調“天人合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萬物,因果循環,是一個整體的規律性的運轉。而西方宗教則帶有著明顯的脫罪感,人生來是有罪的,通過信仰和自身追求,才能逐漸洗清自身的罪惡。在哲學思想上更強調用科學來度量社會,“主客二分”的模式,把現象與本體截然分割,以自然為研究對象,來探索大自然及世間萬物。
三、對“真善美”不同追求的影響
不同文化的追求和信仰,有著不同的文化差異和碰撞。以“善”為主導的中方文化和以“真”為主導的西方文化,在發展和成長脈絡上還是有著不同的經歷和不同的影響。早在西漢末年佛教傳入時,中西文化的沖突就開始表現出來了。當時以“儒家”、“道家”為代表的中國本土文化,和由印度傳入的佛教之間產生了難免的沖突。乾隆年間,英國曾派使團東渡來訪華,最后雙方因為是否應當對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起了爭執,最后釀成一次“流產的會面”,阿蘭·佩里費特在《文明的沖突》一文中對此做了精彩而詳盡的描述,他試圖把這段插曲擺在中西方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的疏遠關系的核心位置,因為在他看來,這不是僅在禮節上的爭執,而更多的是中西文化的沖突。鴉片戰爭的大炮打開了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中國開始逐漸看清了自己與西方的差異,以前的求善求德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科技來帶動發展,于是開始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等一系列向西方學習的浪潮。直到新中國成立,因為體制的不同,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中西文化的不同被簡單地看做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立,凡是西方的都應當受到批判,政治經濟甚至文化都簡單的歸為意識形態,無法端正態度去分析對待。中方文化很多時候還是“善”行天下,更多傾向于“先天下之憂而優,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國家觀整體觀,群體意識很強。而西方文化下,嚴謹仔細的生活則多是培養了個體意識,他們推崇個人主義,鼓勵獨立思考,強調自己爭取自己的利益,來實現自己的目標,并且認為個人利益高于一切。不論是西方國家還是中國,都有著自己的文化追求,更理性地看待這一切,更深刻地追求平衡與和諧,才會使得文化的百花園更加綻放異彩。
對“真善美”不同的追求,反映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異,也反映著世界發展多元化的趨勢。有差異就會有更新的火花,沒有哪個民族的文化就是高貴的,優越的,也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化是低等的,劣質的。在不同的環境下背景下,不同的文化都會大放光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隨時保持著傳統與創新的結合,外來與內在的相互促進,吸取與融合。就會使得世界更和諧,就會讓中華文明更加源遠流長。
參考文獻
[1]裘燕萍《漢英親疏稱謂系統的對比研究》,成都: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
[2]饒芃子《中西比較文藝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頁。
作者簡介
陳亞琳(1994—),女,河南省信陽市,中原工學院,學生,研究生在讀,先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