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 胡楠楠 黃琪
摘 要:文化的傳播與推廣與媒介發展密切相關。“互聯網+”時代的徐州漢文化發展現狀不盡人意,發展路徑亟待尋覓。打開發展漢文化的思路,創新宣傳手段;打造一條經典旅游線路;豐富徐州漢文化產品的結構,提升漢文化產品的質量與附加值;以動制靜,讓漢文化元素活起來;培養相關方面的漢文化人才等措施將對徐州漢文化的發展大有裨益。
關鍵詞:徐州;漢文化;“互聯網+”
1 徐州漢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顯而易見,目前徐州豐富的兩漢文化遺存是徐州旅游業發展得天獨厚的優勢,漢文化產業也逐漸成為了徐州旅游業的支柱。然而在“互聯網+”時代,它的發展現狀卻仍有不少不盡人意的地方。
最突出的問題便是:漢文化產業發展思路尚未完全打開,傳統手段宣傳力度有限。徐州漢文化在周邊地區輻射力較強,但在全國范圍內的影響力還比較有限。以漢兵馬俑為例,相對于西安的秦兵馬俑名揚海外來說,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漢兵馬俑的宣傳工作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再比如漢畫像石,一直以來,徐州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漢畫像石進行了包裝、宣傳與推介。一是漢畫像石被發掘之后,集中收藏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中,供人們前來參觀,以了解徐州漢文化。二是做成漢畫像石拓片,包裝成旅游紀念品或者禮品被帶往各地,擴大徐州漢文化的影響。[1]毋庸置疑,這些措施對徐州漢文化的傳播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僅僅著眼于漢畫像石本身的價值,屬于傳統推介的范疇。
其次,徐州漢文化景點分布較散,集群性差,經典旅游路線尚不成熟,使得游客難以兼顧。徐州的漢文化景觀分散在市區及周邊各縣。游客來徐游覽時,因缺乏一條完整經典的游覽線路囊括所有優秀景點,故僅能走馬觀花地在某一景點駐足,良好的旅游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
此外,徐州漢文化產品的結構較為單一,多以傳統的文化觀光、資源賞析為主,附加值較低。缺乏地方文化特色鮮明的創意產品也使得徐州漢文化產業鏈條短小單一,缺乏有效的延展性。大型創意文化項目(電影、電視劇、歌舞等文化產品)極為缺乏。因此,必須根據徐州漢文化資源的特點,進行分類創意開發,推出一系列地方特色鮮明文化產品、文化品牌至關重要。
最后,徐州漢文化以“漢代三絕”為代表,而三者皆屬于墓葬文化的范疇,它與很多人的心理屬性相悖。很多外地游客來徐之后,發現自己整日都游走在漢墓之中,雖然可以體驗漢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缺少新意的旅游活動,不僅讓游客感覺單調而且對“漢代三絕”為代表的漢文化景觀及其文化產品產生了心理禁忌與不自覺的抵觸。這或許是旅游開發者在旅游開發之初始料未及的,這也是徐州漢文化產業發展的一根潛在軟肋。
徐州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也已經發現了徐州漢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瓶頸,紛紛出謀劃策,進行研究。不過,“目前針對徐州漢文化產業的研究主要是側重于如何科學地選擇產業化過程中的發展模式以及現代多媒體應用對徐州漢文化產業發展的促進,而沒有認真思考如何實現徐州漢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2]那么,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該如何解決徐州漢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問題呢?
2 徐州漢文化產業的發展路徑
當務之急是打開發展漢文化的思路,創新宣傳手段,提升徐州漢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更新傳統的宣傳方式,利用漢文化元素,將漢文化中的精華利用戲曲、話劇、音樂、舞蹈、影視劇、動畫片等人們喜聞樂見、方便接受的形式展現出來,利用現代媒介來演繹漢文化的新傳奇。
把握好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發展大勢,努力搭建互聯網平臺,形成一種互動式、體驗式的的良性平臺機制。通過這個平臺,國內外消費者可以與文化產業積極互動。文化產業的推動者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向廣大社會成員宣傳徐州漢文化。比如定期請知名學者專家做講座介紹徐州漢文化,及時更新講座通知與內容。消費者則不僅可以接受這個平臺發布的信息,而且還可以親手制作、設計文化產品。通過這種DIY式的文化體驗,不僅增添了消費樂趣,也讓消費者在自己動手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徐州漢文化的理解。目前,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張敬齋教授在徐州漢文化平臺建設領域走在了前列。該團隊搭建的“徐州漢文化產業展示平臺”正在積極開發中,這個平臺將有效整合政府、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三方資源,匯集海量優質徐州漢文化文化產業項目,集智能檢索、多維展示、數據分析、輿情監測于一體,將會全方位地展示徐州漢文化,利用的先進的數字媒體技術,助推漢文化的宣傳推廣。[3]
面對徐州漢文化景點分布較散,集群性差的問題,打造一條經典旅游線路也顯得十分重要。可以以漢文化為核心,整合徐州的軍事文化、藝術文化、名人文化、運河文化等地方文化資源,合理布局,增添節慶活動的內涵,增強整條線路的吸引力。嘗試將徐州民俗(伏羊節、云龍山廟會等)與漢文化內容的相結合,激發旅游景點活力。
優化徐州漢文化產品的結構,衣、食、住、娛等多管齊下,提升漢文化產品質量與附加值。徐州漢畫像石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其中有不少是寓意祥瑞吉祥的圖案,如:青龍、白虎等。正如唐裝上裝飾有瓷器元素一樣,我們可以將徐州漢畫像石上的吉祥圖案用于服裝設計與生產上,這樣不僅向外傳播了漢文化,而且提高了文化附加值。此外,培育帶有徐州地域特色的漢服品牌也值得關注。在餐飲領域,可推出與兩漢文化有關的新菜式,這些菜或是菜名與漢文化密不可分,或為兩漢飲食的現代版,使游客既能夠大飽眼福,又可以在博大精深的漢文化環境下大飽口福。要想在住宿方面與漢文化有機結合,仿漢建筑必不可少。可以在徐州漢文化景區修建兩漢風格的酒店、度假村,讓身著漢服的服務生歡迎著廣大游客。游客們在住處可以靜靜地讀著《史記》、《漢書》;也可以興致勃勃地欣賞著兩漢風情的歌舞;還可以品味與兩漢文化有關的美味,臨走還可以帶走酒店贈送或者售賣的與漢文化有關的工藝品。
以動制靜,讓漢文化元素活起來。部分來徐游客對以“漢代三絕”為代表的漢文化實體存在的心理禁忌始終是擋在徐州漢文化輸出路上的一道潛在障礙。只有讓“漢代三絕”由無生命變成有生命,漢文化產業方有可持續性。2012年 9月中國徐州第十五屆投資洽談會暨第六屆漢文化旅游節開幕式上大型原創音舞詩劇《漢風華章》的精彩上演,便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這部大戲采用兩漢風格的建筑符號“漢闕”作為基本的構成元素,讓刻在石頭上沉睡了兩千年的漢畫像鮮活起來。”[4]
培養相關方面的漢文化人才也迫在眉睫。人才是徐州漢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互聯網+”時代,大量熟悉新媒體技術的高端復合人才更是戰略性的稀缺資源。誰擁有了這些人才,誰就將搶占發展先機。這些高素質人才往往能夠集內容、創意、設計、技術等多種才能于一身,他們的加入對于打破傳統發展思維,發展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端技術,創建漢文化產業平臺,激發文化創造的活力,提升徐州漢文化產業的整體競爭實力意義非同一般。
參考文獻
[1][4]劉芳.淺談徐州漢文化輸出的顯性路徑[J],雞西大學學報,2013,13(4).
[2][3].張敬齋.“互聯網+”背景下徐州漢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的戰略思考[J],2016.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