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摘要】本文論述教師應注意將小學數學教材中的“你知道嗎”作為課程教學資源,將其與課堂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起來合理利用,具體的實施策略有:讓學生通過閱讀名家故事,領悟與學習名人的優秀品質;通過解答名題,讓學生掌握相關的學習方法與解題方法;運用“你知道嗎”的內容將課本內容串聯起來,讓學生舉一反三;數學教材內容與生活聯系,學生通過現象認識本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你知道嗎” 名家故事 名題解答 例題串聯 生活解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2A-0055-02
隨著新課標的不斷實施與完善,數學的文化價值日漸彰顯,數學閱讀的重要性也逐步顯現。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不僅在知識體系的編寫中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文化,還專門開辟了數學閱讀欄目“你知道嗎”,其內容涵蓋數學名家故事、數學名著與名題史料、數學與生活的結合等,力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筆者結合教材,以名家、名題、例題、生活現象等內容為主題,論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關聯性拓展閱讀的策略。
一、以名家故事為素材,讓學生知“故事”、悟“精神”
在成人的思想觀念中,數學知識的特質與數學經驗的獲得更多是理性的、間接的。我們在面對墨子、祖沖之、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等一連串的名字時,似曾了解而實則陌生。然而,這些數學名家,無論離學生的生活年代有多遠,他們的故事卻時時在學生的身邊,這些名家的故事,是真實可感的,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欲望。
小學數學蘇教版第10冊《因數與倍數》后設有“你知道嗎”欄目,內容是“哥德巴赫猜想”。資料中介紹的主要人物是陳景潤,筆者就以名人為核心,搜索整理“陳景潤的故事”,并以此為主題,開展系列拓展閱讀活動,具體有三個方面:其一,名人生活剪影,如“理發”“在圖書館”“撞樹”“幾麻袋的草稿紙”等,都是陳景潤爭分奪秒、廢寢忘食、勤奮鉆研的生動故事,這些故事,既激發了學生對名人的愛戴,又讓學生從名人的故事中汲取了“沒有艱苦的努力,就不會取得最后的成功”的優秀品質;其二,名人成就介紹,如“陳景潤星”“1+2”“哥德巴赫猜想”等,通過對這些內容的介紹引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知欲望;其三,名人著作推薦,給學生推薦陳景潤撰寫的課外閱讀書目《數學趣味談》《哥德巴赫猜想》等,讓學生在課外有可以拓展提升自己的圖書可讀。
又如,三年級學生在初步接觸小數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劉徽的故事”為主題的拓展閱讀活動。通過拓展,學生既了解了“小數”的由來,又為以后接觸“負數”進行了認知鋪墊,更讓學生對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產生了熱切的閱讀期盼。所以,以“名家故事”為主題開展閱讀活動,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望。
二、名題追蹤,知“內容”、悟“方法”
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經典的數學名題,這些名題體現了人們對客觀世界中數量關系的不斷探究與成長過程,我們既可以從有關名題中看出人類追求真理的長期努力,這些名題又折射出科學文明的源遠流長。為此,筆者嘗試以“名題追蹤”為主題,進行拓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有效遷移學習方法并靈活運用解題策略,把學生逐步引向智慧的數學殿堂。
小學數學蘇教版第12冊《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結束后,“你知道嗎”欄目推薦了《孫子算經》中的數學名題“雞兔同籠”: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有幾何?學生在理解題意后,對該題的解題策略進行了多次探討和分析,找到了多種解題方法。
有的學生用枚舉法進行畫圖、列表,如圖1、表1所示:
有的學生用假設法,假設全是兔子或全是雞,如圖2、圖3所示:
有的學生用方程法:設有x只雞,則兔有(35-x)只
則:2x+4(35-x)=94
140-2x=94
2x=46
x=23
兔有35-23=12(只)
有的學生用“化歸法”,從多途徑計算中歸結得到“總腳數÷2-總頭數=兔子數”的算式,還有的學生嘗試用“倍數關系法”等。在運用不同的策略解題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火花時時綻放,在對各種策略的比較和分析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
三、例題鏈接,知“其一”、悟“其二”
新課標在關于數學知識的教學建議中提到:數學知識的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把每堂課教學的知識置于整體知識的體系中,注重知識的結構和體系,處理好局部知識與整體知識的關系,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整體性。
小學數學蘇教版第12冊《正比例和反比例》,課本在反比例的例題后穿插了關于反比例圖象的“你知道嗎”內容。像這樣由例題內容鏈接的知識閱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比較式閱讀,以便更好地踐行教材的編排意圖。課本如此編排的意圖一是鏈接“正比例”與“反比例”之間的內容并對其進行比較分析。教材在正比例內容的編排上,有正比例的意義、正比例關系式和正比例圖象,但在反比例的例題中卻沒有編排反比例圖象,為此,教師緊密結合正反比例的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對比分析,很自然地引出反比例圖象,幫助學生更直觀、形象、清晰地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和各自的特征及相互間的區別。其意圖二是鏈接現學知識與將學知識,并進行比較分析。由于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正反比例圖象是在第一象限的,為了讓學生對該知識體系有一個初步的整體認知,同時又考慮到小學知識與初中知識的銜接,筆者適時穿插了正反比例各個象限內的表現圖,讓學生在欣賞中初步感知,體現了數學知識的嚴密性和完整性。
在蘇教版第10冊《因數與倍數》中,教材例題對分解質因數的教學僅提供了“列舉法”,其實這是不夠的。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對例題內容的鏈接,引出用“短除法”分解質因數的相關內容供學生閱讀,使學生更靈活地掌握知識和方法,并使得方法之間能互通有無。以例題內容為主題,鏈接拓展出相關的閱讀內容,能有效避免例題教學的局限性,使學生所學的數學知識更具體、系統。
四、生活解密,知“現象”、悟“本質”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活動空間也逐步擴展,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已拓展到客觀世界的許多方面。學生逐漸關注自然、社會中的現象和問題,如成語中的“半斤八兩”原意是什么,生活中人們習慣用來說明鞋子大小的“碼數”是怎樣換算的,為什么說將“黃金比”運用于造型藝術可以給人最美的感覺等,對這些問題,學生充滿好奇。
蘇教版第10冊《折線統計圖》中,“你知道嗎”欄目有“上海和悉尼的氣溫變化趨勢為什么大不同呢”這樣的生活問題。為了解開這個迷,學生搜集相關信息,了解中國上海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亞悉尼位于南半球,因太陽直射區域的時間交錯,導致上海的夏季與悉尼的夏季正好相反。在學生意猶未盡之際,教師可以以中國上海和美國舊金山的地域差異為題,拋出與“兩地時差”和“往返乘飛機的時間差異”等現象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查找并搜集資料,尋找問題的答案。通過尋找,學生了解到上海位于東半球、舊金山位于西半球,所以兩地的白天和黑夜正好相反,學生逐漸對“時差”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同時,“往返乘飛機的時間差異”更引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如果在同路程同速度的情況下,乘飛機從上海到舊金山需12小時,從舊金山返回上海需14小時,這是為什么呢?學生在探求答案的過程中,了解了“對飛”“背飛”等用語,解開了地球自轉與飛機飛行方向的異同形成的時間差異。
用數學解開生活謎團的例子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甚至可以用數學解開詩歌密碼。宋代詩人秦觀寫的回環詩就是數學與詩緊密結合的典型例子,如圖4。
全詩共14個字,卻能讀出4句詩。第一句從“賞”字開始順時針讀7個字,“賞花歸去馬如飛”,接著從“去”字開始順時針讀出“去馬如飛酒力微”,再從“酒”開始順時針讀出“酒力微醒時已暮”,最后從“醒”字開始順時針讀出“醒時已暮賞花歸”。美妙的詩句,激發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和分析生活現象,激發了學生實踐、探究的欲望,提升了學生的數學素養。
“你知道嗎”欄目不僅是教學內容的延續和拓展,還是數學文化價值的體現。教師應該深刻領悟教材的意圖,科學、合理地對“你知道嗎”的閱讀內容進行推薦、引導、探索,讓學生在數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收獲精彩。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