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云
摘 要:伴隨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的增加,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教師指出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針對問題,從轉變教育觀念、建設師資隊伍、合理設置課程內容等三方面提出改革思路和具體建議。
關鍵詞: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7-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7.004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不僅對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影響,也對社會穩定產生重要影響。高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和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一、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形式單一,對學生學習主動性調動不夠
目前高校多采用合班和大班授課的方式,多以灌輸和講授的形式教學,鮮有案例分享、互動討論等。由于教學形式單一,職業生涯課程內容中的生涯人物訪談、角色扮演、經驗分享等有效的實踐性教學活動無法在課堂上開展[1],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不強。
(二)教學主體能力不足,學生成長需求滿足受限
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貫串大學生活中過程的、系統的教育教學活動,要求教師不僅對該課程的理論知識能夠熟練掌握,對實踐方面的技能熟練把握,還要求對就業的相關政策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熟悉[2]。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體,目前該課程主要由學校招生就業、行政管理干部和輔導員承擔,他們普遍存在學歷層次不高,相關的理論知識不深,且缺乏專業的技能和相應的職場經歷與體驗等問題,課程講授實踐性要求不能很好地得到滿足,導致學生的需求和發展受限,使得該課程的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三)教學內容陳舊,針對性不強
授課教師要充分了解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和差別,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地開展教學設計。然而目前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師閱歷不夠,課堂講授內容不能根據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需求進行,也存在著課程大綱在修訂上與國家快速發展的節奏脫節的情況。甚至有些教師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狀況不夠了解,對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就業政策不熟悉,導致教學內容更新不夠,針對性不強。
二、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成因分析
(一)重視程度不夠
部分高校尚未設置該課程教研室或相關的教育管理機構,甚至有的高校存在無教學安排部門和監管部門,課程安排隨意的現象。職業生涯規劃是貫串大學學習生活的全過程教育,對學校人才培養和學生成長成才,乃至未來工作的穩定性和成就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說這門課程既是教學工作,也與就業密切相關。但有些高校并未將該課程納入必修課,在課程設置、考核標準等方面隨意性大。對課程授課教師的考核和授課情況監督不到位等,導致教學效果受到影響。
(二)認識不足,缺乏整體規劃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擁有完整的教學體系,包括職業發展與規劃導論、自我探索、職業社會認知、職業生涯管理與決策方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等八方面的內容,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貫串大學生活全過程的課程。而在現實中,很多高校往往由于教學學時、教學場所、教學師資力量等原因,使這門課程被壓縮,大一新生入學教育和大四畢業生就業指導課程集中開設,使課程缺乏系統性和連貫性。由于整體規劃不夠,學生未能得到較好的個性化輔導,職業咨詢欠缺。
三、高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思路
(一)轉變教育觀念,采用多種方式提升教學質量
職業生涯規劃旨在為大學生提供全過程的職業發展方面的指導,而該課程的開設也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對人才培養及大學生就業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教育主體,還是負責部門,都應轉變教育觀念,認清教學目標。在教學方法上要采用多種形式,嘗試使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授課,如體驗式教學、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情境教學等,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在教學設計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緊密銜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除此之外,在教學大綱編制、教學考評機制、教學計劃與安排及教學研究力度等方面下功夫,多方位、多舉措提升教學質量。
(二)建設師資隊伍,提升教學主體能力
基于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特殊性,對師資隊伍需加強建設。第一,建立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豐富的實踐技能的高素質師資隊伍。第二,加強教師外出學習、培訓和對外交流的力度[3]。第三,搭建科學、合理的咨詢平臺,為學生提供“一對一”、實用性強、更有針對性的服務與指導。第四,專職教師要加強學習,對不同少數民族間文化傳承要求加深認識,重視和發現文化因素,開展更趨人性化,更為合理的指導和幫助。
(三)合理設置課程內容,使課程設置符合學生發展規律
在課程設置方面要將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長發展特點和需求聯系起來,認識到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在自身認識、職業認知和職業成熟度等方面不同,其需求也不同。根據受教育者的特點和要求,按照舒伯生涯發展理論,將課程內容和開設時間設置合理化、科學化、人性化,以更符合學生發展特點。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通常用五年(大一預科一年)時間完成,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時要體現計劃性、階段性、針對性,如大一時重點進行漢語知識學習,大二時重點進行職業規劃理念教育,大三、大四則突出職業生涯規劃的方法與決策教育,大五即將畢業前開展職業實踐教育。
總之,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需要轉變教育理念,從頂層設計上下功夫,多形式、多舉措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主體能力提升、課程設置等方面不斷改進,使課程更科學,育人效果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李剛.高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亞太教育,2015(21):202.
[2] 張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探析——以C學院為例[J].巢湖學院學報,2017,19(5):137.
[3] 艾娟.少數民族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