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銀芳
【摘 要】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達到這種境界,我認為作為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應引導孩子用心去傾聽,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并要教給孩子讀的方法,讓“閱讀”課堂真正成為“悅讀”的樂園。
【關鍵詞】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卻發現了這些現象:不少讀的不錯的同學在課堂上不愿舉手讀書,有的同學在眾人面前讀書時面紅耳赤,聲音放不開,還有的同學讀書時東張西望,有口無心……應該怎樣引領學生進行閱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我國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開篇第一句話,他談的就是對“樂學”的認識,他精辟地指出學習是一件愉快的,充滿樂趣的事情。他還把“樂學”作為治學的最高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梢?,“樂學”是治學的最高境界,當代教育改革的使命也就是要變苦學為樂學,提倡愉快教育,實現寓教于樂。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我想,課堂中的閱讀應該是自由的、美麗的、充滿靈性和人性的。是一種享受,是對心靈的凈化,這應該就是語文閱讀的最高境界吧。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得讓孩子們體會到語文閱讀的樂趣,使他們愛讀、會讀,能悅讀。
現根據我自己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經驗,談談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課本資源,讓孩子感受閱讀的樂趣
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質優美的文章,它們都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但這些資源是有限的,我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盡量多地去感受閱讀的樂趣。
大自然中風光旖旎,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并用優美的文字贊美過它,其中有的氣勢磅礴,有的清新秀麗,可世界美景我們不可能去一一游覽,但我們可以通過優美的文字去了解。學習文章時,我們可以借用課件給學生提供精美的圖片或錄像,讓學生在品味了文字之美后,再從視覺上一睹為快。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在課堂上我不僅將書中提到的桂林山的奇峰突起、怪石崢嶸,桂林的水江流彎轉、清澈幽靜的景觀展示給學生看,還把桂林的巖洞幽深,巖溶奇觀等景觀利用多媒體提供給學生。對于那些與現實美景相關的文章,我們完全可以把課堂遷到大自然中去。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春雨的色彩》一課時,我先在教室里引導學生把基礎知識掌握了,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春天的美景,然后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奔向大自然的懷抱,漫步在校園里,到桃園欣賞桃花鮮紅,到校道綠蔭叢中欣賞紫荊花的多彩,到植物園欣賞青翠欲滴的嫩葉……圍坐在大樹下,聞著鮮花與小草的芳香,聆聽昆蟲與飛鳥的歌唱,此時將文中內容一一回顧,我們的心與作者的心貼在了一起,大自然中的一切似乎頓然有了靈氣,成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精靈,成了一首首綺麗多彩的小詩,那是一種文學與自然的融合。
二、引導孩子用心靈去傾聽,讓孩子感受閱讀的魅力
傾聽,是一種姿態,是一種吸納。傾聽自然,鳥語蟬鳴,高山流水,能使人獲得美的享受。傾聽深情的文字,則會直指人心,形成強烈的共鳴。我們應當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去傾聽,不僅聽朗誦的技巧,更是通過傾聽這樣一種閱讀方式去體驗角色,體驗情感。不僅僅是聽錄音,更要聽老師的范讀、同學的朗讀,聽自己的朗讀。老師通過音樂、朗誦等手段設置特定的情境,引導學生投入情感去走進文本,用心去感受,用靈魂去閱讀,通過自己的心靈去體驗文本,去體驗情感。這樣的動情的閱讀,能給與學生的應該很多很多。記得我聽過一位老師執教的《凡卡》一課,當聽完老師的范讀后,在場的聽課教師無一例外地流下了眼淚。我也是在場其中的一位, 通過老師的范讀我深深地被感動著,老師聲情并茂的范讀已經震撼著整個課堂,引導著孩子們用心靈去傾聽,從而把他們帶入課文的境界,使他們與課文中的凡卡同呼吸共命運。
我想,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如果始終堅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文本,去感受生命的本真模樣,用自己柔軟的心去擁抱世界。那自然能讓孩子們享受到閱讀的魅力,從而主動閱讀。從不動情的人不是一個真實的人,沒有動情的閱讀不是一次真誠的閱讀,沒有情感的語文教學永遠不可能成功。而傾聽,便是動情的第一步。
三、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孩子享受閱讀的樂趣與收獲
閱讀,離不開想象。閱讀,本質上是將抽象的文字還原為內心真實的畫面和感觸。在我們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調動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說透,刻意留下“空白”,讓讀者揣摩,或因表達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內容,留下“空白”。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用好這些 “疏可走馬”處,巧妙地激發學生展開想象,用創造的才智為這些“空白”添補亮麗的色彩。《雪孩子》一課,雪孩子是怎樣救出小白兔的沒有直接表達,給學生留有想象的空間,我抓住這一空白,啟發學生想象,練習說話,體會雪孩子的勇敢和善良。《四個太陽》寫到“秋天的果子熟了”“金黃的落葉忙著邀請小伙伴”秋天哪些果子熟了,落葉怎樣邀請小伙伴,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補充空白。像這樣留有藝術空白的課文,小學教材中還有許多,關鍵要靠我們教師是否能積極挖掘,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使閱讀教學的課堂,放射出亮麗的光彩。
其實,在我們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隨時都應該注意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帶領他們在文學的天空自由翱翔。閱讀古詩,我們可以想象詩中的人物和故事;閱讀小說,我們可以嘗試著改編為劇本,用舞臺語言去再現故事情節,去品評人物性格;閱讀散文,我們可以身臨其境,體會作者的喜怒哀樂和深刻哲思……總之,通過想象,能夠使學生在快樂的情境中深入文本,讓思緒隨著文字紛飛,引起共鳴,享受閱讀的收獲。
四、教給孩子閱讀的方法,讓孩子成為閱讀的主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葉圣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老師,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敝挥薪探o學生閱讀的方法,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致終身受用。朗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基本功,朗讀就要將課文入眼,看清字形、詞語,不漏字、不添字;出于口,流利順暢、字字清晰;聽于耳,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記在心,潛移默化,品味賞析。當學生把課文中的字音朗讀正確,語句讀順,語調讀準,情味讀出,技法讀懂時,如此學生的眼、口、耳等多種感官并用,一舉多得,學生的語感便形成了,閱讀能力也在無行中滋長著。在教學中,從學生閱讀片段起就注重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閱讀中“動 ”起來。尤其是教讀課文,更是放手讓學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方法,自讀自悟。而在閱讀教學中具體指導學生如何朗讀,如何培養起朗讀的興趣,如何由朗讀去領會課文的內容,即讓學生學會朗讀這一方法的運用,則是學法的指導。課堂教學中朗讀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師范讀,學生練讀;領讀 ,齊讀;分段落讀,分角色讀。因文設讀,以培養起學生朗讀的興趣。一旦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閱讀愿望,這種愿望可驅使學生主動學習,甚至于把學習當作快樂的享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總之,要讓我們的語文閱讀課堂充滿活力就一定要把它變成學生樂于學習的場所,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讓“閱讀”課堂真正成為“悅讀”的樂園。
【參考文獻】
[1] 何芳. 讓心靈振翅 讓個性飛揚——淺談語文閱讀課堂的個性化特色[J]. 中外教學研究,2010(3).
[2] 劉先紅. 語文課堂教學的“留白”藝術[J]. 語文天地·高中,2010(1).
[3] 王開東. 非常語文課堂[M]. 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4] 支玉恒.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亮點[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
[5] 林麗卿. 積極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新思維[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6] 王慧琴. 從“立人”到“全人”的童本語文課堂[M]. 寧波:寧波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