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瑩芳
【摘 要】 素質教育背景下探究性教學方法應運而生,將此創新的教學理念及方法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致,還使得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得到了完美的提升。因此,本文筆者對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實踐的意義及設計實踐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 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設計及實踐
新課改之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已無法滿足現代化教育及學生的需求,各方面的弊端不斷凸顯出來,如師生主體顛倒、學生學習被動、教學氛圍沉悶等,都導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不斷下降。針對此種教學現狀,必須從課文內容、學生實際學習情況等方面著手,將創新的探究式教學方法運用到教學中,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掌握豐富的語文知識與技能。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探究性教學方法的意義
所謂探究性教學法,即將探究作為教學活動的基點,以探討與討論為形式,在探討的基礎上更加全面、深入的對問題進行研究,注重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引導,注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探究性教學方法已被頻繁的運用到各課程的教學中,不僅實現了對學生潛能的挖掘,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小具有較強的創新素養,使學生具有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究性教學法的作用下,老師的教學方法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師生間的溝通、合作逐漸增多,課堂氛圍非常輕松與活躍,能使學生產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有益于學生創新及實踐等能力的不斷提升,所以非常有益于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二、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的設計與具體實踐分析
1. 以問題情景激活探究性思維。眾所周知,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想要讓學生具有自主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必須要讓學生先產生各種疑問,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漸提升學習主動性。尤其是在語文這門藝術性較強的課程中,更需要對學生的喜好、個性、心理等特征進行分析,再將之和學生的已有知識體系結合起來,設計最合理的問題情境,必能起到強化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及激活探究思維的最終目的。當問題被提出之后,學生會迅速帶著問題進入到課文的閱讀中,當閱讀之后每個學生可能都對問題有了一定的見解。這時可以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些問題,激活學生的探究性思維。當討論結束后要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將小組的見解發表出來,這時老師只需要發揮好自己的引導者、點撥者的作用即可。
2. 創設探究氛圍,構建開放性的課堂。探究性教學設計與實踐,需要老師構建開放性的課堂,這樣師生才有充分的互動機會,才能給學生預留最合適的探究時間與空間。實際授課過程中,老師需要多去傾聽學生內心的想法,并要針對全班學生的學習實情,進行最具針對性的教學指導,以便于學生學習主動性的有效提升。在此基礎上,老師還要善于從多角度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挖掘學生獨特的潛能。
3. 提供知識體驗機會,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從客觀角度而言,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進行的各項活動體驗都具有較強的情感色彩,可以說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所在。所以實際授課過程中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教學,讓學生在生活性較強的活動中去體驗課本知識,逐漸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從中獲得更為獨特的感悟。
總之,小學語文探究性教學的設計與實踐,需要堅持以生為本,以生為發展的原則與標準,唯有這樣設計出符合學生發展的探究性教學內容,才能確保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各項學習能力得到完美提升。
【參考文獻】
[1] 紀連月. 談小學語文教學探究性學習的展開[J/OL]. 學周刊,2016(34).
[2] 趙菊英.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J]. 學周刊,2013(0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