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賢明
【摘 要】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 小學;愛文化;探索實踐
作為一所有著40年發展歷史的中心小學,太平小學建校以來,一直以“博愛為本,仁愛為樂”為辦學理念,依法治校,規范辦學,努力實現愛文化教育特色。目前,太平小學以“愛”為校園文化核心,播種理想,改革發展,成為兄弟學校的的排頭兵。
一、愛業礪能
愛教學事業、愛修習學業,磨礪己身,鍛煉能力,精益求精。學校文化引領能否讓師生“樂融融”,將決定學校的精神面貌,左右學校教育的方向,影響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結果。太平小學校打造“愛”文化,意在秉承傳統,老師愛教、善教,心情愉快地帶著博愛之心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學生愛學、善思,在學校這一樂園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積極向上,健康成長;讓師生在此學習、生活、工作樂融融,讓校園成為師生向往的地方。自建校以來,積淀形成教職工層面愛文化:機會就是待遇,經歷就是財富,身體力行、以師育生,敬業愛業,教育活動是教學資源;學生層面愛文化:學生明理礪能、積極向上、樂學愛學。
1. 愛業為基。愛業即趣味,不僅樂意去做某件事,而且從中領悟出深義,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堅守。學校應該成為師生為之向往的精神樂園,促進師生健康成長。對于教師,要求教師不僅要敬業,更要愛業,而且要從中找出教育的樂趣,將教書育人當做人生最大追求之幸事,在教育中享受快樂、享受幸福,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才能甘于奉獻、甘于清貧,才能堅守教育這塊凈土。對于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知識和技能中“樂滋滋”,快樂學習,愛上學習,健康成長。
2. 礪能為本。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教育的本質是讓人學會做人,學會做好人,做文明人,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受教育的人都變成這樣,都變得文明,對社會有用,那么國家自然會蒸蒸日上,良性循環一旦形成,自然民強國富?!暗Z能”表示學校要持之以恒地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科學管理能力,建設一支專業素質過硬的教師團隊;學校要辦出專業內涵和特色,通過加強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學生的本領,為社會培養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3. 愛崗自強。俗話說“教學是一個良心活兒!”這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師德的重要性,而老師的“德”一定離不開愛崗。愛崗的老師會用自己的言行影響學生,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愛崗的老師會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傳授學習方法,使學生終身受益;愛崗的老師會時時處處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像蠟燭一樣,無怨無悔。我校教學水平和教學環境已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校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那是因為我校有一支本領過硬的教師團隊。在校園里,隨處可以看到,我們學校的老師無時無刻不在起著示范作用,用他們執著的精神、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為太平小學努力著、付出著。多少次老師們都是帶病上課;多少天老師們都是以校為家;多少位老師都是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學習,以自強本領更好地教育學生。然而,他們卻無怨無悔,不曾抱怨。
二、愛教愛生
所謂教風,就是學校的教育風氣,核心是教師的職業道德和從教風格,包括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心理素質、教學水平、治學態度,也可歸結為教師的德、才、學、識、儀(貌)。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持怎樣的態度,表現怎樣的道德風貌,直接影響著學生道德的品質的形成和發展,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欲望和學習態度,這種影響常常是無形的、潛在的、長遠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書、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可以說,教風的高下是衡量學校優劣的最重要的標準。
1. 德技雙馨。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學校內涵與品質建設,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作用。教師是學校發展的內驅力,我校始終把建設一支“德技雙馨”的教師隊伍放在管理工作首位,以“加強學習”為切入點,“師德為先”為制高點,“張揚個性”為發展點,通過骨干示范;通過教師結對幫扶、公開課、技能比武、經驗交流、科研評比等活動,通過校本培訓,全面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近幾年來我校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德技雙馨的教師團隊,為學校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做出了貢獻。
2. 愛教愛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愛教”,是一種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崇敬,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的傳授,更體現了廣大教師對教育教學的正確態度和以教為樂、快樂從教的高尚情操;“愛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摯情感,體現出廣大教師對學生們的無限關愛,寓意教師用自己的全部真情培育學生們成長。在消費主義、物質主義思潮的影響下,要形成“愛教愛生”的教風,阻力是不少的,需要教師、學生和學校管理層的共同努力。“愛教愛生”蔚然成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但我們決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盡最大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3. 崇德尚美。“崇德”,就是崇尚和發揚高尚的道德品質;“美”蘊涵著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等豐富的內容;“尚美”是學生對心靈、語言、行為、環境之美的崇尚與追求。在教室,講究公共秩序,對教師要講尊敬、講禮貌,要尊重每位教師的勞動,形成自修;在宿舍,團結尚能,對同學要講團結、講誠信、講文明、講愛心,形成自立;在家庭,講孝敬,要做好兒女,形成自為。鼓勵他們崇尚科學、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美好少年。
【參考文獻】
[1] 陳國祥,林日青. 和諧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M]. 北京:華齡出版社,2006.
[2] 黃偉. 校園文化概論[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