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愛姣
【摘 要】 “學習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課外閱讀”(呂叔湘先生)。古今中外的名人、學者都得益于對書籍的大量閱讀。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課外閱讀指導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基本環節。新的《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必須高度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還明確要求小學高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關鍵詞】 課外閱讀;感悟;小學
眾所周知,現階段的小學生并不缺乏課外閱讀,但談到語文素養,似乎并沒有多大的改變。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很多學生在讀書時都是帶著一種休閑的心態,這種閱讀并不是潛藏在心中“看門道”式的“研讀”,而是全憑興致的一種浮光掠影“看熱鬧”式的“虛讀”,這種閱讀方式基本上不需要心智的投入、情緒的調動以及意志力的參與。毫無疑問,緊張的學習活動之余,學生需要適當的調整,而這種休閑型的閱讀儼然是學生課余生活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但倘若學生的課外閱讀完全以休閑為目的,久而久之無疑就會烙上“先天不足”的印記,思維很難得到磨礪,語言的發展也將十分困難?;诖?,如果學生對讀書產生了興趣,那么就要適當控制課外閱讀中的休閑成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讀功進行鍛煉,培養學生對語言作品的敏銳悟性。那么,如何才能達到磨煉學生讀功的效果呢?筆者認為“感悟”可以讓課外閱讀更加深入,從而為學生的“終身閱讀”打下良好基礎。
一、悟情,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活動的時候,應該讓學生從一開始就處于積極主動的情感體驗狀態中,通過體驗來加深理解,通過思考來產生感悟,從而接受情感熏陶,獲取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而閱讀是一種復雜的情感活動,閱讀離不開情感的調動。如何調動學生的情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師生共讀,情感互動
要想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老師光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是不行的。為了激發閱讀興趣,我提倡師生共讀一本書。我們可以利用語文課的前3-5分鐘進行閱讀交流,可以是對書中每個章節內容的復述,可以是書中人物的品評,也可以是閱讀內容的感悟……總之,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以平常心態和學生交流,真正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的情感,張揚其個性。
(二)創設情境,激活情感
一本新的讀物猶如一盤菜,怎樣調動起學生的胃口,不僅可以利用圖畫、猜謎語以及講故事等手段,同時還可以通過對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來創設情境。如《小王子》一書,故事性不強,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很多學生一開始不感興趣,我就播放《小王子》視頻片段,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畫面,與小王子思想上產生了共鳴,對小王子的生活環境產生濃厚的興趣,有強烈的繼續閱讀的欲望。這樣,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就充分調動起來了。
(三)表情朗讀,加深體會
在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有表情地進行朗讀,以此來讓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調動,這種變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的體驗必定有利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真正領悟到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如在指導閱讀曹文軒的作品《草房子》時,書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夏天的文字:“眼下的夏天,是地地道道的夏天,太陽才一露臉,天地間便彌漫開無形的熱氣……”生動形象地寫出天氣的干燥炎熱,我讓學生通過朗讀再現這一美景。感受農村夏季的獨特之處。《草房子》中像這樣的美文很多,學生通過朗讀,不僅能感受文字的美,而且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悟理,讓閱讀走向深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倍n外閱讀主要是學生與閱讀材料的對話。這個閱讀過程,是一個學生與閱讀材料多次對話的互動過程,也是學生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課外閱讀指導,正是為了學生能夠從閱讀材料中獲得更豐富、更正確的認識和感受[1]。
(一)質疑解惑,領悟文本大意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墒且磺邪l現和創新的奠基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懂的地方,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影響學生的讀書興趣,相反,解決了這些問題,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激發讀書興趣。師生或生生之間質疑解疑,尤其是針對大家共讀的課外書中的疑問,積極提倡多問,解決不了的就鼓勵學生再讀,直到解決為止。
(二)讓學生變“眼讀”為“心讀”
簡單來說,“眼讀”其實就是指一般性的看書,僅僅用眼睛進行掃瞄就能完成。相反,“心讀”則是指整個閱讀的過程要用生命去體驗,仔細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內涵。如何做到“心讀”?帶著問題閱讀。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帶著問題閱讀,學生就能心無旁騖,用慧眼去捕捉,用心靈去感受,讀后反思。對于一些經典名著,讀完第一遍,因為讀書時間的間斷,有些內容前讀后忘,不能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收獲不是很多,那就需要讀后反思,思考這本書主要內容是什么?給人什么啟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等。理清了這些問題,書也就又讀了一遍,收獲就更大了。總之,要想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就需要讓學生用心去理與領悟那些優秀的文章、詩詞,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從“眼讀”到“心讀”的升格[2]。
三、悟法,讓閱讀相伴一生
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是“語文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教學明確提出的新要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語文課內習得的讀書經驗、方法引入到課外閱讀中,將其作為一種閱讀技能來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3]。課外閱讀方法很多,我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一)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略讀是常用的閱讀方法,一本新的讀物拿到手,我們要指導學生略讀書的目錄、前言、后記等,通過瀏覽,對書有個粗略的印象,再根據書的閱讀價值大小選擇是否繼續閱讀。對于與學習密切相關的讀物或感興趣的章節,學生可以采用精讀的方法,或者精讀與略讀相結合。
(二)摘錄與寫作相結合
一本好的讀物,學生不僅要了解書的主要內容,而且要將文章的寫作方法內化為自己的寫作技能。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要求學生把書中的精彩語句或片段摘錄下來,以備后用。如寫讀書筆記,要求學生定期編制圖文并茂的“小報”(主要內容為閱讀中發現的優美文段),以此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莎士比亞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每一個學生閱讀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甚至不同時段、不同心境閱讀的感受也會不一樣,由讀到悟,由悟到寫,寫讀書心得就是閱讀能力的不斷提升。
教無定法,得益于法。課外閱讀指導的方法多種多樣,在具體的指導過程中也難把某一種方法孤立地進行運用,重要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時,一定要根據課外閱讀材料、學生、周圍資源等實際情況,靈活把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伯鳳. 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5(12):113.
[2] 李琳. 立足課外閱讀感悟文本內涵——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J]. 科普童話,2014(36):31.
[3] 黃樹明. 品味書香感悟精彩——淺談課外閱讀的有效開展[J]. 中國校外教育,2014(3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