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東 李芳
【關鍵詞】初中數學?遷移理論?教學建議
學習遷移理論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領域研究的重點,通常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包括對學習方法、學習態度的影響,以及在知識與技能形成方面的影響。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習遷移可根據遷移的時間順序分為順向遷移與逆向遷移,即先前學習對后續學習的影響、后續學習對先前學習的影響。此外,教學實踐中,學習遷移又可分為情境遷移、側向遷移與縱向遷移等。學習遷移理論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能夠使課堂充滿積極而有意義的學習,能夠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數學能力。
1.數學知識技能
在初中數學學習遷移的影響因素中,數學自身的知識技能是重要因素,對學生學習中的知識遷移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數學知識技能因素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面向學生的數學學習材料具有相似性,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較強,具有學習上的連貫性,這也使得數學學習材料的相似性較強。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材料的相似性越強,遷移效果與范圍也越大,因此數學學習材料較強的相似性使得學生學習遷移的效果與范圍也越大。
另一方面,初中數學教學與學習中所展現與運用的思想方法是影響學習遷移的又一重要知識技能因素。數學方法能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提供系統的邏輯手段與思維模式,以及解決數學問題的具體操作原則,這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煉數學問題中的數學方法,從而開啟思路,達到學習遷移的目的。
2.學生自身因素
初中生自身學情與身心發展情況是影響其在數學學習中知識遷移的重要因素,通常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初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數學認知結構,這種認知結構與知識結構的穩固性直接制約著學習遷移的發展。在學生數學認知結構與知識結果中,基礎知識的牢固性直觀重要,是學習遷移不可或缺的部分。二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與數學經驗的概括水平,包括強抽象概括模式、弱抽象概括模式、廣義抽象概括模式等。三是初中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所形成的數學學習定勢,而這種學習定勢往往是指導學生在學習中傾向的動力準備狀態,是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各種安排的習慣性順序。
3.教師教學因素
初中數學教學中影響學習遷移的教師因素通常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所教授給學生的知識的準確性,即教師對知識的描述、講解、分析與運用的準確性,教師講的越透徹、具象,越容易讓學生理解知識的本質,則學生的學習遷移效果越好;二是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是影響學生學習遷移的重要因素,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選擇越具針對性,學習方法越恰當,對學生思維引導越容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越強,學生數學思維的開發效果越好,對應的學習遷移效果也越好。
1.培養興趣,誘發學習遷移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興趣是提升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在課堂教學中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誘發學生學習遷移。一方面,數學教師需要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師生交流中給學生足夠的尊重與鼓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與民主的課堂氛圍。
另一方面,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重點或難點的知識點的講解,可結合學生學情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經歷,巧妙的創設生活情境,借助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知識遷移數學知識,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此外數學教師還應對初中數學學科知識及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學素材。由于數學學科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如多媒體教學、微課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等,借助多樣化的多媒體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進而促進學生學習遷移。
2.夯實基礎,提高學生聯想與概括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習遷移能力培養的前提是學生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努力提升學生的基礎掌握水平,并在扎實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進而提升他們的學習遷移能力。數學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的落實,對解題依據的基礎知識與基礎技能反復強化,讓學生意識到基礎的重要性。此外,數學教師對初中數學學科中的主要公式、定理等解題基礎進行梳理,并依據其內在關聯將其串聯起來,讓后加強知識間聯系,強化學生對這些知識的記憶,并將這些基礎知識與實際生活或應用聯系起來,增強知識的可利用性,這樣則可以加強學生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加強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對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基礎知識的概括。學生數學概括能力越強,遷移就越廣泛,數學思維發展等級越高,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越好。數學教師需提倡“主動”的學習方式,實現有意義的學習,尤其是學習過程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學生知識遷移的發展。
3.建立完善的數學認知結構,訓練類比推理能力
在學生的數學學習中,數學教師應認識到學生認知結構構建的重要性,要善于利用數學知識間的關聯本質來引導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是學生實現知識遷移與靈活轉化、應用的關鍵。在數學知識體系中,既有陳述性知識,也有探索性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精深加工陳述性知識,促進學生數學學習過程中的正遷移。數學教師還需仔細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引導學生透徹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以及公式定理的原理和推導過程,防止學生數學學習的負遷移。對于初中數學中常用的公式,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數學公式的實質,促進遠遷移。數學知識之間具有內在的關聯,因此在教學中應關注這種知識間的串聯作用,巧妙的運用類比教學模式,揭示知識的潛在關系,解決新問題,進而引導學生自發性學習遷移。
4.科學組織教學,精心組織訓練
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數學教師可科學選擇樣例組織教學,通過樣例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科學的方法下進行研習模仿,進而提升學生類比思維。在課堂教學中科學的組織樣例教學的措施主要有創設問題情境啟發遷移,利用例題的變式教學,舉一反三,善于利用“錯誤資源”,比較鑒別,引導學生的學習遷移。此外,在課后學習中,教師可精心組織練習,促使學生觸類旁通,增強遷移的效果。
[1]楊華.淺議學習遷移理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語數外學習,2013,(12):46.
[2]王惠利.初中生數學遷移能力調查及教學策略探究[D].揚州大學,2016.
[3]莊月生.例談初中數學怎樣借助任務驅動知識遷移[J].新課程,2016,(06).
[4]劉學杰.試論遷移理論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08):159-160.
[5]黃蘭.中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基于遷移理論的教學設計探索[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