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金峰
【摘要】新一輪高考綜合改革方案啟動以來,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本文從理論視野和現實問題出發,分析新高考背景下政治課教學面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四點應對策略,以期能為新時期的政治教學提供一些思考和幫助。
【關鍵詞】高考改革 教學理念 教學模式 學科價值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082-01
高考制度改革事關我國教育發展大局,引領著我國教育未來的發展趨勢。伴隨著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進,各省高考招生改革方案陸續浮出水面,這些方案對考試科目、考試內容、組織形式等都做出了深刻調整,勢必對我國當前政治教學產生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政治教師必須直面現實和挑戰,積極探究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學模式和應對舉措,以積極主動的心態迎接新高考的到來。具體來說:
一、積極探究高考改革趨向,轉變政治教學理念。
新高考背景下政治學科面臨著“選課分層走班制”的改革趨勢,這對政治教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教育部新頒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新增了學科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兩部分內容,更加強調在政治教學中要貫徹落實“學生為中心”和“教學生活化”原則,凸顯思想性、時代性和整體性。在此背景下,學校、教師必須直面高考,加大教學管理和課程開發改革力度,積極通過校本培訓等形式主動適應新的教學對象和要求。在日常教學中積極貫徹落實“新課標”精神,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實踐能力、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核心素養的鍛煉和培育,切實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展開多維度的思考與討論,大膽開展探索實踐,讓學生切身感悟體驗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開發和培育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智力潛能。
二、優化政治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興趣和潛能。
按照新高考改革和《新課標》要求,政治教師必須從鮮活生命的教學高度來看待每一位學生,從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角度去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理想信念。政治學科一直吸引力不強,一方面受到學科自身的理論邏輯難度較大影響,同時與部分教師教學效果不理想有更直接聯系。作為思想政治教學的組織者和主導者,政治教師應直面新的高考改革趨勢和學科形勢,認真研究新高考改革試點省份的教學案例和成熟經驗,摒棄粗暴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積極探索和創新有利于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生能力以及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模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無論在教學內容、形式,還是教學風格上,一定要接地氣,做到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一,使學生能夠對政治學科產生濃厚興趣和強烈的現實認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政治的熱情和潛質。
三、加強政治教學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提升其學科價值和現實認同。
受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影響,很多家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學科價值以及未來發展存在認識上的偏差,片面冠以“假、大、空”的帽子。特別是面對新高考改革下的選考制度,政治課學科價值更是備受質疑。為了澄清社會對高中政治學科的誤解,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師必須提升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要加強課堂教學的時效性,既要滿足學生升學的現實需要,更要看中培養學生分析、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政治學科的價值和魅力所在,認識到政治知識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空洞理論,而是能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的“活”知識,用實際效果來回應媒體和社會的質疑。
四、增強學科發展的預見性和規劃性,適時合理為學生提供選考指導和服務。
高考新規決定,文理將不再分科,考生選考的三個科目將由考生在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科目(有的省份不包括信息技術)中選擇,這一改變使得學生對于高考科目的選擇方面有了更大的決定權和自主權。但調查數據顯示,從已經實施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來看,考生對政治學科的關注程度以及報考人數較少,這將直接影響著高中教學組織和課程設置,甚至影響到整個政治學科的規劃和發展。政治學科報考人數較少固然與學生個人興趣、就業取向等相關,但大部分學生包括部分老師對于新高考改革中政治學科相關的政策變動以及未來發展前景了解較少則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因此,作為一名負責人的政治教師,理應高度關注本省高考的動態走向,深入解析新高考改革方案,積極思考和回應政治教師的職業角色和專業發展的轉變,增強政治學科發展的預見性和科學性,積極主動了解和掌握本校學生的選考意愿,并就政治學科高考命題、專業設置、優勢院校、發展方向、未來前景等方面向學生耐心講解,從而提升高中政治課的學科地位。
面對新一輪的高考改革,對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來說,既面臨著很大難題,又是政治學科發展的難得機遇。政治教師要樹立高度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積極順應新高考改革的趨勢和要求,以積極的改革心態來應對政治學科在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學科價值、選考人數等方面的挑戰,以求在本輪高考改革中贏得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