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潮
【摘要】在初中教學中,英語作為必需科目之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要具備聽說讀寫譯各方面的素質,因此,要求開展高效課堂,但是當下很多教師對高效課堂的認識存在著誤差,必須要改進才能夠真正的提高英語的課堂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圍繞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誤區及對策展開分析和論述,首先介紹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誤區,然后分析改進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初中英語 高效課堂 教學誤區 有效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02
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課改的要求,初中英語教學必須要摒棄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充分的激發學生的主觀學習興趣,但是當下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過分的強調自主學習會浪費有效的課堂時間,由于存在這種錯誤的認識,直接影響到了初中英語教學的實際效果,為了全面的提高初中英語的高效課堂的教學質量,要認清誤區,采取改進舉措。
一、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誤區
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當下初中英語教學中,對高效課堂存在著以下的發展誤區:
首先,以成績論英雄的錯誤觀念。在進行初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片面的認為成績是第一位,因此,采用題海戰術,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會讓學生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產生厭倦心理。高效課堂不是單單的考慮學生的成績,更主要是通過英語教學能夠提高英語綜合能力,不僅是語法、句式、單詞,而是要會實際應用。比如說,啞巴英語的出現、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都是由于錯誤觀念導致的。
其次,學生參與程度越高,課堂效率越高。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自主教學方式越來越流行,但是在實際中,過度的放縱學生進行自我學習,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而且還會造成班級秩序的混亂、學習進度差等現象。不僅不能及時的解答學生的各種疑惑,而且會讓基礎好的學生不知如何是好,總是遷就與成績差的學生,會讓他們覺得學習比較枯燥,漸漸地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進行“I think...”這一重要句型學習時,如果教師將全部的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學習,那么基礎好的學生自然學習效果好,而基礎一般和較差的,因遇到重難點句型時沒有得到及時指導和講解, 那么將失去學習這些重難點句型的興趣及自信心。
最后,認為課堂上講述的知識越多,課堂效率越高。很多教師認為上課教授的知識越多,越說明課堂的利用率高,其實則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難免會造成顧此失彼,尤其是,填鴨式教學不僅會束縛學生的思維,而且不利于學生的消化和吸收。把課程安排的滿滿當當的,只會讓學生感覺學習任務太多,不能夠跟得上老師的節奏,長期下來,反而讓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恐懼心理,漸漸失去興趣。
二、開展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對策
為了真正的提高初中英語的課堂效率,應該采取以下的教學策略:
第一,結合英語實際,開展自主教學。開展自主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十分重有幫助,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英語教學的實際,堅持結合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自主教學的開展,而且教師要給與指導和幫助,提高其自我學習的效率。
第二,采用多種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的氛圍。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吸引學生進行英語學習十分的重要,所以,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比如說情景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學習英語知識,這樣才能夠構建出高效課堂。
第三,要進一步完善教學評價,開展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包括的很多方面,不能夠僅僅局限于句式的掌握、單詞會拼寫,而是要建立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結合教學評價,開展多樣化的教學評價標準,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考察,才能夠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比如在教學“So + be /助動詞/情牽動詞/主語”時,教師要進行全面的分析,要通過全面的解讀,來讓學生真正的了解語法和句式,而不是一知半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英語成績。
三、總結
盡管當下初中教學中注重提高課堂效率,但是對高效課堂存在著認識的誤差,灌輸的知識越多越高效,學生的參與越多越高效,英語成績越高越高效,這些想法并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為了實現初中英語的高效課堂,應該充分的尊重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但是教師要給與輔導,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來活躍課堂的氛圍,要結合課程實際組織課堂活動,要進一步完善高效課堂的評價方式。
參考文獻:
[1]蘇雙紅.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英語高效課堂的構建對策研究[J]. 新課程:下, 2017(10):42-43.
[2]楊惠. 凱里市《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模式在薄弱學校的實踐與研究》[J]. 散文百家旬刊, 2017(4):85-86.
[3]嚴歡霞. 淺談初中英語高效課堂小組合作及小組競賽結合的嘗試[J]. 校園英語旬刊, 2017(9):158-158.
[4]劉利. 初中英語高效課堂教改實驗主要障礙及其對策[J]. 新課程中學, 2017(7):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