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摘要】“引進來”是將在大學英語授課中引入西方文化知識,“走出去”是將在大學英語授課中講授中國文化知識,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是中國發展戰略的重要決定。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國際化發展的現代社會,既要學習西方文化,又要傳播中國文化,文化教學是主要方式。面臨高校大學英語文化教育“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失衡,高校應采實施有效的戰略調整,緊跟國家發展步伐,本文從政策和高校兩大方面闡述了戰略轉向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引進來” “走出去” 大學英語教學 戰略轉向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95-02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先進生產力培養基地的大學承載著孕育傳承與發揚中國文化的使命與任務。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文化不僅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還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文化軟實力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體現,是一個國家崛起、繁榮昌盛、經濟科技繁榮、社會穩定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走出去”是中國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則是彰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媒介。作為人才輸送基地的大學,理應承擔著傳播中國文化與培養繼承并傳承中國文化的重任,作為大學的重要必修課之一的大學英語可以實現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的融合。文化學習的過程是雙向的,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向我國優秀的大學生傳授先進的西方文化知識,即“引進來”,還可以向大學生傳授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讓優秀的大學生們用英語將中國的文化精髓傳播到國外,即“走出去”,因此大學英語的文化教學在我國的文化戰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我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啞巴英語”“學無致用”“高付出、低回報”等等這些詞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教學模式。“聽”“說”“讀”“寫”四方面是學好一門語言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但“中國式教育”更重視書面功夫,從高中時期,學習的重點便是語法,并能將語法應用到寫作中,并沒有將其作為一門語言去學習,而是“因考而學”。老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忽視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教學效果較差,周恩來曾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現在學習只是因為“考試”,只是為了拿到高等級證書有利于找工作,卻失去了學習的使命感。只一味的學習而不能將所學、所知通過英語向世界表達,顯然與我國的“走出去”戰略不符。
2.學習興趣及動力不足。盡管我們的教師隊伍以傳授知識為天職,學生學習和吸收知識,但由于單一的教學模式,往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較為有限;另一方面,教師和學生又在一定程度的認為,語言知識通過積累能夠轉化為運用能力,從而又忽視了語言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學習。久而久之,學生逐漸對語言學習失去興趣,最終形成“費時低效”的局面。
3.“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失衡。現在的大學英語課程更多的是在介紹西方歐美國家的文化,對于中國文化介紹卻很少。有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大學生用英語表達西方文化的成績高于表達中國文化,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對于“引進來”比較成功,但是對于“走出去”卻是差強人意。這種中西方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失衡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崇洋媚外”,讓學生潛意識里覺得西方文化更優秀,缺乏對自己國家傳統文化的認同性。情人節、圣誕節、麥當勞、肯德基、奧斯卡的流行,春節越來越沒意思、唐詩宋詞太陳舊、京劇戲曲太難聽等等中國統統文化的不受歡迎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將使中國文化迷失在西方文化的潮流中,后果不堪設想。文化即意識,沒有了民族文化,民族意識的消失或將不遠,這不是危言聳聽,只是一種憂慮。
二、我國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意義
大學英語教學一方面可以國家培養優秀語言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起到國內與國外文化溝通橋梁的作用,隨著中國加入WTO,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隨時面臨著文化入侵,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無論是在經濟還是生活方式都處于優勢,并且發展中國家的效仿學習增大了文化入侵的風險。在大學英語課程中增加中國文化元素一方面是反對西方國家的文化霸權,增加大學生的民族意識,有利于避免大學生出國后不愿意回國的局面;另一方面也是維護本土文化安全。從經濟角度來看,大學英語增加中國文化元素可以更好地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結合起來,貫徹實施改革開放,互利共贏,國際化的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國家化的人才,而高效的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無疑是培養國際人才的有效方式。
三、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戰略轉向措施
存在的種種嚴峻的問題,均促使高校不斷嘗試改進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實現戰略調整。
(一)政策方面
政策就是導向和保障。雖然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中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能力有了明確的要求,但是對于學生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還未有明確提出要求,國家需明確提出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明確要求,用于指導大學英語教學。
(二)高校方面
1.改變傳統教育模式。重視“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改變“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育模式。加大學生的能動性,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重新定位教學理念。外語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用來作為一種工具,而忽略了其人文性。這種價值理念的形成一部分是由于教育工作者的疏忽,對教學過程中的人文性關注較少。針對此,廣大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學習能力、素質提升及語言運用實踐各方面著手,從語言基本功能力開始,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能力,同時還要融入對語言和國家文化的了解,培養能力的同時重視素質培養,做到全面培養,也使學生全面發展。
3.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重心的改革思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學生學習英語的各個影響因素、學習動機、學習過程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并針對此,對教學的方法、策略、路徑進行研究和轉變,改變以前“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從當前大學生的外語學習基礎來看,各個學生的條件差異較大,語言基礎知識有一定的差異,學習的目的、動機和需求又各不相同,因此,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重心,應該做到因材施教,通過實施諸如分層教學的方式,進行個性化的語言教學。無論我們最終采取哪種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變化勢在必行,教學中心的轉移也應該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完成以教師為主體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心轉移,將傳統教學中重教授變為重教導,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習目標,最終實現從“教”向“學”的轉變;其次,轉變語言學習的目標,從知識傳授向技能教導進行轉變,把教師知識輸入轉變為學生語言能力的輸出,改變傳統教學單一語法學習的狀況,更加重視語法的運用,最終把學習、考試的教學目標轉為學習、運用;最后,要更加重視語言學習的過程,使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轉變為在聽說讀寫中寫,不糾結課本、教案內容,充分發揮教學中的各種素材,在學習中運用和實踐,把學習過程化變為體會、經歷學習過程。
4.若想大學生承擔起“走出去”的重擔,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應當適度增加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如:英語主流國家的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及其歷史等相關背景知識內容,英語日常運用的知識或場景,具有實用價值的詞匯、篇章,了解語言的差異,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更新,對陳舊知識進行替換,與時俱進,將語言變化的內容第一時間融入到課堂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5.增加教學資源的投入,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手段,比如增加多媒體教學設施,增加大學教育的有趣性與靈活性,使得教師與學生在日常的教與學過程中能采取更多的方法,獲得更多的資源,進而提升教學效果。
6.鼓勵教師進修。當今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在不斷加快,僅靠教師的多年教學經驗與自學提高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因此,學校應該有意識的加強教師隊伍能力的建設,鼓勵和支持教師積極參加進修和學習,了解、學習、掌握最新的教學理念、方法和手段。
7.改革教學評價模式。評價體系作為高校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檢驗“教”與“學”的一把標尺,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評價應該包括學生對老師及老師對學生兩個部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可以讓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需求,更加高效的進行教學活動;而教師之于學生的評價更多的是基于學習效果的檢查,通過課堂互動、課后作業及測試等手段均可完成。當前評價大多依賴于教學評價,主要包括知識的講解、重點的突出,邏輯的連貫以及思路的清晰等等;此外評價結果不能充分利用,只是作為學校評估教師的教學質量的評價,忽略了教學評價的真正目的是激勵教學、進行教學改進,導致改進功能不能得以發揮,使教學評價的目的難以真正實現。高校再設計評價方式時應考慮三個關鍵問題:一是評價方式的選擇;二是有效選取可作為評價考核條件;三是這些條件的比權分配,并且針對教學結果進行獎勵,擴大教學評價的影響與意義,促進教師進行教學改進。
8.改革考試模式。在之前的傳統模式考試中增加中國文化內容,僅僅口頭宣揚中國文化的學習而不能在考試教材中加入中國文化元素,很難發揮大學生積極主動學習中國文化的,畢竟當前的教育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
通過上述策略的轉向,通過對大學英語文化教學的改革,增加大學英語課程中的中國文化元素,為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探索道路。
參考文獻:
[1]楊發莉.大學英語教學中提升學生應用能力的策略[J]. 西部素質教育, 2016,2(10):39-40.
[2]趙偉.大學英語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6(5):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