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云 陳彬
【摘要】護理專業學生是未來臨床護理工作的后備力量和主力軍,為了更好地適應當今法制社會面臨的挑戰和護理對象對安全護理服務的需求,在護理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風險意識的培養,確保護生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樹立法制觀念和職業保護意識,有效窺避風險,提高應對護理風險的防范能力。本文結合護理工作的特殊性,論述了護理風險意識培養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對護理專業學生進行護理風險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護理教學 護理風險 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各項法律法規日益健全,醫療行業法制化建設也日趨完善,病人的自我維權意識正在不斷增強,特別是新醫改背景下,病人對醫療護理服務的期望值也普遍提高,越來越多的病人開始意識到自己應該享有的各項權利,對醫療護理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護士在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同時,確保病人生命安全,預防護理不良事件發生,減少護理糾紛和護患沖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對護生進行護理風險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1.護理職業風險教育是確保病人安全的必要條件
護理安全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正在引起世界范圍的高度關注。護理服務的對象是只有一次生命的病人,而護理工作本身又是具有高風險的職業,病人在醫院接受診療護理的同時,也面臨著來自于護理操作、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及藥物等因素帶來的安全風險。做好護理職業風險教育便是對病人生命的維護與尊重,也是保障病人安全的必要條件和避免護理缺陷、提高護理質量的關鍵環節。通過護理安全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護士的服務意識,讓病人能接受到更加專業的優質服務,體驗到更加安全健康的治療環境,而且對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維護和社會治安的穩定都起著促進作用。
2.護理職業風險教育是實現高水平護理服務的根本保障
做好護理職業風險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從根本上保證醫療護理事業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為病人帶來高技術、高質量、高素質、高保障的現代醫療護理服務,滿足服務對象對高水平醫療護理安全的需求。醫療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不僅僅是技術的進步,還體現在對服務的要求和完善,只有真正實現安全服務,才是促進服務質量的提升,這也是醫療護理事業發展過程中長期不變的追求目標。
3.護理職業風險教育直接關系到護理的質量與效果
護理工作存在許多不安全因素,這些不安全因素直接影響護理效果。安全、有效的護理可促進病人疾病的痊愈和好轉,而護理不安全因素則可導致病程的延長或病情的惡化,甚至造成病人的功能障礙或死亡。由此可見,護理安全與護理質量和效果存在密切因果關系。
二、對護生進行護理風險意識培養的途徑
1.將職業風險教育列入護理課程設置中
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已將職業安全教育列入護理專業課程設置中,而我國目前現有的護理教材,幾乎缺少這部分內容,學生對護理風險的認知不足,風險意識淡薄,從而使自己在今后的護理臨床工作中更容易處于職業風險的不利位置。因此,充實護理專業的課程設置,完善護理教材內容,在重視護理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加強對學生的職業安全教育和人文素質的培養,為學生開設風險意識教育課程,使學生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去認識職業風險,培養她們對護理風險的防范能力,促進護生職業安全素養的全面提高。
2.將職業風險意識教育滲透到課堂教學中
擔任護理專業課的教師雖然自身具有一定的護理職業風險意識,但在進行護理課程的講授時,由于教學內容多,學時緊張有限,教師只能首先保證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而無暇顧及對學生進行護理職業風險意識方面的教育,以致學生的護理風險意識缺乏。因此,合理調整教學計劃,科學安排課堂時間,結合授課內容,將護理風險教育通過課堂教學的形式,潛移默化地發揮其影響作用,使護生能及早樹立正確的職業風險防控意識,建立安全護理觀,教會她們窺避職業風險的知識,以減少在今后臨床護理工作中不良事件的發生。并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去規范學生的職業安全行為,使其對職業安全的理解具有更深刻的認識。
3.強化護生的各項護理操作規范
在進行護理技能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練習,特別是在進行諸如病人搬運、臥位安置、保護具應用、口腔護理、無菌操作、冷熱應用、鼻飼、導尿、灌腸、注射、靜脈輸液、吸痰、吸氧、洗胃等護理操作練習時,更應反復強調規范操作的安全要求,如做好對操作環境及病人意識的評估,認真履行告知義務,尊重病人的隱私權和知情權,貫徹落實查對制度,掌握藥物使用的基本知識,做好手衛生和消毒隔離處理,牢固樹立無菌觀念,強化操作中的注意事項等。讓學生認識到護理風險貫穿在護理操作的全過程,一旦發生護理缺陷和事故,都將會給病人和家屬帶來痛苦,甚至是嚴重后果。為了能讓護生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方法,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操作演練機會,開放實驗室,讓學生熟悉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提高操作的準確性,在面對各項護理操作時表現得沉著冷靜,有條不紊,充滿自信,從而提高了護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和窺避風險的能力。
4.加強護生預見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技能的培養是護理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目前護理技能教學與培訓多是灌輸式,學生習慣于全盤接受,習慣于重復模仿,對所學知識缺乏反思和推理思考[1]。為此在護理實踐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的應用,結合臨床案例,提供接近真實的臨床環境,啟發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恰當的護理方法和手段,從而避免學生的機械操作和刻板思維。教學中還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的復雜性和護理對象病情的多變性,護士積極識別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因素,對影響患者安全的危險因素保持高度的警惕,并將這些風險因素的對策應用于臨床護理實踐中,從根本上減少和杜絕不安全因素,實施預見性安全護理措施,確保患者的安全[2]。
三、結論
對護生加強職業風險意識的培養有利于護生整體素質和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生只有具備了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能和護理風險的防范意識,才能更好地滿足護理對象的健康需求和確保病人的生命安全,使自己在今后的護理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角色功能。
參考文獻:
[1]李蓉,張瑞莉,李志紅.質疑式護理技能強化訓練對護生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年09期.
[2]宋香茹.神經外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5年11期.
作者簡介:張紅云(1963.8-),女,江西人,漢族,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護理教育;陳彬(1970.10-),女,四川人,漢族,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護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