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 要】 文章以38家環保企業上市公司2007—2016年10年的財務報告為樣本數據,從微觀視角實證分析所得稅優惠對企業績效的資源配置效應。研究結果表明,稅收優惠政策確實對環保企業的財務績效和投資能力有促進作用,然而這種作用比較微弱,說明政策效果并不明顯,有待進一步強化。結合實證分析結果對完善我國環保稅收優惠政策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加強稅收優惠的法定性;二是規范對環保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管理;三是統籌協調各類稅收優惠政策手段。
【關鍵詞】 稅收優惠; 環境保護; 可持續增長率; 實施效果
【中圖分類號】 F2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8)10-0133-07
環境保護的特質決定了其是具有正外部性的商品,能給社會帶來額外的福利,而對于正外部性的商品,僅依靠市場來自發提供,其供給是遠遠不足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政府部門運用宏觀調控手段予以適當干預。稅收優惠政策可以降低環保企業生產成本,激勵其提高產量,因此可以有效糾正這種正外部性,實現帕累托效率。稅收優惠政策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經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國家稅收制度的重要內容。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效果進行實證研究,對稅收優惠產生的成本和綜合效益做出科學的評估和比較,能夠檢視政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與預期目標進行對比,以及時糾正政策偏差,為稅收優惠政策的調整提供事實依據和政策建議,因而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文獻綜述
(一)關于稅收優惠程度的文獻
要評價稅收優惠的實施效果,首先需要衡量稅收優惠的水平。最常見的做法是用名義稅率減去實際稅率來衡量稅收優惠水平。吳聯生[ 1 ],李增福[ 2 ]采用名義稅率作為衡量稅收優惠的指標。但名義或實際稅率與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程度成反比,而稅率優惠只是稅收優惠的一種形式,所以只用稅率來衡量稅收優惠的程度過于簡單。企業所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并不是只有稅率優惠一項,還包括稅收減免、再投資退稅、先征后返、加速折舊、稅收抵免等多種形式,名義稅率無法有效反映企業享受到的全部稅收優惠政策。因此,Stickney and Mcgee[ 3 ]提出通過計算實際稅率來綜合反映企業享受各項稅收優惠政策以后實際負擔的稅負水平。一般認為實際稅率=所得稅費用÷息稅前利潤,不同學者在具體計算口徑上有細微的差異,得出的計算公式不盡相同。Warda[ 4 ]設計了B指數①,用以衡量企業科技研發活動享受的稅收優惠水平;戴晨、劉怡[ 5 ]則運用該指數對我國企業研發活動的稅收優惠水平進行實證研究,衡量指標通過“應納稅所得額乘以名義稅率減去當期實際繳納所得稅”估算得到。
(二)有關稅收優惠宏觀效應的文獻
鄧子基[ 6 ]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對資源的優化配置起到促進作用,但是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對于宏觀經濟會起到消極作用。如高培勇[ 7 ]認為我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給予外資企業過多的稅收優惠以及地區間稅收優惠繁多等現象阻礙了市場經濟的步伐,妨礙改革的進一步優化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易志坤[ 8 ]提出稅收優惠對于宏觀經濟具有非常廣泛的作用,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科技進步、平衡局域經濟發展、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擴大出口。姚林香、車文軍[ 9 ]認為稅收優惠可以提高就業數量和質量,但方重、梅玉華[ 10 ]以我國失業數據為基礎研究認為稅收優惠政策對于促進就業的作用并不明顯。
(三)有關稅收優惠微觀效應的文獻
還有不少學者著力研究某項具體的稅收優惠政策對微觀經濟主體的作用。對于微觀經濟,稅收優惠通過特定稅種作用于具體的納稅人和征收對象,引導市場主體的經濟行為,從而發展特定的領域。
張榮芳、劉燕冰[ 11 ]認為我國針對技術創新企業的稅收優惠具有不可預見和不穩定的特點,問題的根本是稅收優惠措施頒布主體的多元化和低層次。沈肇章、魏朗[ 12 ]通過模型分析得出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的實施效果取決于企業的組織特征、稅收政策的認知水平以及政策信息的傳遞三個因素。孫磊[ 13 ]研究了稅額式、稅基式、稅率式等不同稅收優惠類型對企業業績產生作用的傳導路徑。匡小平、肖建華[ 14 ]提出稅收優惠可以提高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相對于商品稅,企業對所得稅優惠的反應更敏感,但婁賀統、徐浩萍[ 15 ]提出了相反的理論假設,認為與所得稅相比,商品稅的優惠對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效果更為顯著。
我國稅收優惠的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尤其是在稅收優惠基礎理論、法治建設、預算管理、監督機制、績效評估等方面與國外稅收優惠研究成果相比還比較落后。稅收優惠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然而通過對現有文獻進行梳理,發現宏觀研究多于微觀研究,理論探討重于實證分析,這與我國目前沒有形成完善的稅收優惠管理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在研究環境稅收政策對于微觀的企業的影響時,大多數學者著眼于環境稅費對排污企業的影響,而對治污的環保企業的研究比較匱乏。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披露了部分信息,為我們在微觀層面研究稅收優惠政策對治污企業的影響提供了可能。部分文獻在稅收優惠與企業科技創新行為的實證分析上做了很多工作,只是使用的方法相對比較單一,這主要是由數據本身特性決定的,但是在具體計量方法上仍存在可以拓展的空間,比如結合數據特性運用非平衡面板數據模型可以讓實證研究結果更加穩健。
二、我國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現狀及與環保手段的比較
(一)我國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現狀
環境稅收優惠條款,指散見于一些稅種中,有利于引導企業生產清潔產品或積極采用環境清潔技術的優惠條款。在促進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框架下,我國出臺了許多有關環保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按照稅種可分為以下三類。
1.增值稅環保優惠政策
(1)免征增值稅政策。環保企業不需要繳納增值稅的產品或勞務包括污水處理勞務收入;企業銷售下列產品,自己生產的再生水、膠粉(生產原料全部是廢舊輪胎)、翻新輪胎、特定的建材產品,其中生產原料中摻加廢渣的比例在30%以上②。除此之外,依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個人③銷售自己使用過的廢舊物資也可以免征增值稅,企業銷售可再生資源的也不需繳納增值稅。
(2)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環保企業的產品中可以適用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的主要是一些綜合利用資源的產品④,重點是針對從事廢棄物處理的環保企業。
(3)增值稅即征即退50%的政策。對企業銷售自產下列貨物實行即征即退50%增值稅的政策,如部分新型墻體材料產品、風力生產的電力、沼氣等。
(4)增值稅先征后退政策。先征后退政策的適用范圍主要是企業銷售自己生產的綜合利用的生物柴油。
2.企業所得稅環保優惠政策
企業所得稅是針對我國境內內資企業和其他組織的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一種稅,是政府稅收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對企業最重要的稅種。
具體有關環境保護的稅收條款如表1。
(1)“三免三減半”。對于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環保企業取得的所得,從該項目取得第一筆收入的年度開始算起,前三年的企業所得稅免于征收,其后三年的企業所得稅予以減半征收⑤。
(2)投資減免。企業購買并使用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和節能節水等專用設備,可以以該設備投資額的10%從企業當年的應納所得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還可以向后五年結轉⑥。
(3)減計收入。對于綜合利用資源的企業,銷售自己生產的符合國家有關產業政策規定的產品取得的收入,其應納稅所得額按照該項收入的90%計算⑦。
(4)低稅率。經過政府有關部門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以享受15%的企業所得稅優惠稅率,因此環保企業采用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成功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其企業所得稅稅率按15%計算⑧。
3.其他稅種優惠政策
(1)資源稅政策。我國資源稅的某些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引導企業節約能源、防止資源過度開發、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征收資源稅可以提高資源產品的價格,引導企業合理有效使用資源。
(2)消費稅政策。成品油屬于高能耗產品,實木地板和木制一次性筷子耗用大量林木資源,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因此它們都被列入了消費稅的稅目中,體現了國家通過消費稅政策引導綠色消費,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導向。
(二)我國針對環保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特點
第一,我國針對環保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還是以稅率優惠和免稅期優惠為主,再投資退稅、投資抵免、加速折舊等手段未得到充分應用。“兩法合并”以來,企業所得稅法對節能環保企業出臺了諸多優惠政策,但大部分都屬于稅率優惠手段和免稅期限手段,針對一類企業或者行業,而非針對特定的節能減排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一旦被認定為環保節能企業,其所有類型的業務收入都可以享受相應的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這樣稅收優惠政策的節能減排作用在操作中被扭曲和變形,偏離了預期目標。
第二,西方發達國家的節能減排稅收優惠政策發展得比較完善,其內容涵蓋了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環境稅收體系。環保稅收優惠是環境稅收制度的重要一環,只有把稅收優惠和環境稅結合起來,獎懲并舉才能充分顯示出政策的傾向,才能更全面地促進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我國目前依靠資源稅增加資源的價格、提高資源產品的成本來一定程度上引導資源開發企業節約能源,防止資源被過度開采。顯而易見,資源稅的這種調節作用是十分微弱的,涉及的面也很狹窄。現階段我國環保稅收政策中只有針對環保企業的稅收優惠,對于排放污染的企業卻缺乏相應的懲罰措施,企業的排污行為因為沒有成本,得不到有效抑制。
(三)稅收優惠政策同環保手段的比較
1.與排污權交易的比較
環境稅收優惠與排污權交易這兩種政策在糾正外部效應時均可使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采用環境稅費制度時,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生產者會對排污量進行調節,例如降低產量、提高生產率、安裝污染處理設備及改變工藝等,使得邊際治理成本趨于環境稅費。采用排污權交易時,生產者也會將邊際治理成本與排污權價格進行權衡,假設排污權價格小于污染治理成本,生產者會從市場中購買排污權來處理生產中的污染;如果治理污染的成本小于排污權價格,生產者會選擇治理污染,將多余的排污權向其他企業出售獲得收益。這樣有效的市場機制下,最終邊際治理成本會等于排污價格。所以兩種手段都能夠有效地控制污染的排放。
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確定污染物的排放數量,然后通過市場機制自發形成價格。環境稅費恰恰相反,它是首先確定污染物排放的價格,再根據排放數量計算每個企業應收的稅費。所以,與環境稅費制度相比較,排污權交易制度直接控制了污染排放的總量,更有利于實現環境保護的目的。
環境稅費制度更加有利于污染控制技術的革新。在征收排污稅費時,即使生產者的排污水平沒有超過標準,企業也必須繳納一定的排污稅費,因而為了少繳排污稅費,企業會積極主動地尋求低成本的污染治理技術。
2.與排污收費的比較
排污收費是國家相關職能部門依法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進行收費的一種機制,它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我國對環境污染的排放制定了相應的標準,超標準的企業要收費,收費標準因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企業管理水平、污染治理費用等多種因素而不同。
環保稅收政策與排污收費都是將企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其理論基礎均是庇古理論,因此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同時,政府是以排污費或環境稅的形式制定環境資源的價格,改變市場信號,以降低污染排放,因此,兩者的作用機制相同。
我國目前實施的環保稅收優惠與排污收費也存在許多差異,如表2所示。
3.與環保投資的比較
環保投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為了獲得一定的收益或報酬而進行的,涉及環境保護項目的投資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性,自負盈虧,是目前我國政府治理環境采取的主要金融手段。和其他投資活動一樣,是籌資—投資—回報的一個循環過程。
環保投資是一種將政府手段和市場手段相結合的環境經濟手段,可以有效克服政府失靈,讓市場起主導作用,使對環境保護項目的投入更有效率,同時也能減輕財政負擔,通過提供補助、減免稅等優惠政策,支持和鼓勵環保企業的發展。相對于環保稅收設涉及的主體有限,環保投資的一大優點是涉及的相關主體眾多,除了政府和污染企業外,還包括環保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公眾。
與環境稅費手段一樣,環保投資也體現了誰污染誰治理原則,通過強制污染企業落實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如建設項目“三同時”⑨環保投資等)來進行污染治理。除此之外,環保投資還遵循市場規律,使參與的各個主體都能得到相應回報,讓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同樣有利可圖,用經濟手段激勵污染企業主動進行環保投資。金融機構通過提供環保融資服務可獲得經濟收益,環保企業則通過銷售節能環保設備或者提供治污服務獲得收益。
三、環保企業稅收優惠實施效果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
由于增值稅等其他稅種中的優惠在企業財務報告中表現不明顯⑩,基于數據可得性,本文主要研究環保優惠政策中的所得稅優惠對環保企業的影響。所得稅優惠對企業最直接的作用是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增加企業稅收凈利潤,從而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企業的稅后利潤增加,意味著企業擁有更多資金可以進行投資,擴大生產規模,而促進環保產業規模的擴大、提高環保產業的產出水平也正是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最終目的。所以本文的實證分析主要是研究所得稅優惠對環保企業財務績效和投資能力的激勵效果。
所得稅優惠對企業財務績效的激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直接降低了企業需要交納的企業所得稅額,增加了稅后利潤,結合前文的分析,將會提升企業的財務指標,集中表現為可持續增長率,因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1:所得稅優惠程度和企業的財務績效正相關,所得稅優惠越多,企業可持續增長率越高。
稅收優惠會降低資本成本,刺激企業的投資意愿,鼓勵投資行為,而企業稅收利潤的提高同樣會導致企業現金流量的增加,從而促使企業進行更多的投資,因此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所得稅稅收優惠會增強企業的投資能力,所得稅優惠資金越多,環保企業的投資額越大。
(二)模型選擇
根據前文分析,筆者認為環保企業所得稅優惠對企業的財務績效和投資能力都有促進作用,因此分別構建兩個回歸模型,做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
在分析所得稅優惠政策對環保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時,本文以可持續增長率為被解釋變量,解釋變量為所得稅優惠程度,控制變量則選擇同樣是企業財務重要指標的凈資產收益率、資產負債率、凈利潤增長率和每股收益,建立回歸方程,研究所得稅優惠對環保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如表3所示。
模型具體設定如下:
S=a0+a1T+a2R+a3N+a4D+a5E+u (1)
其中,S表示可持續增長率,T代表所得稅優惠程度(用企業的名義稅率減去實際稅率,而實際稅率可以用企業當期應交的所得稅除以企業利潤總額來表示),R代表凈資產收益率,N表示凈利潤增長率,E是每股收益{11},u是隨機擾動項。
企業的投資能力主要表現為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因此衡量企業投資能力選擇的被解釋變量是當期新增固定資產凈值,而所有者權益的增加作為企業資金的重要來源,直接影響企業投資能力的大小,因此選擇將其作為控制變量。財政補貼{12}作為一種主要的公共政策手段,對環保企業的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因此將環保企業獲得的財政補貼也作為一個重要的控制變量,可以與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果進行簡單的比較,如表4。
模型具體設定如下:
Nt = b0 + b1Tt + b2Ot + b3Vt + b4Nt-1 + b5St + et
(t=2004,2005,…,2013) (2)
其中,Nt表示固定資產凈值增加值,T表示所得稅優惠額,O是所有者權益增加額,V表示經營活動凈現金流,Nt-1表示上年度固定資產凈值的增加額,S是財政補貼,e是隨機干擾項,t代表年份,取值范圍是2004—2013年。
(三)數據來源
截至2016年,我國滬深兩市涉及節能環保的上市公司共172家,按照其主營業務,可分為污水治理、大氣污染治理、固體廢棄物回收、資源綜合利用以及節能材料設備等若干類公司。由于許多環保類企業上市和成立的時間較短,為了保證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文的研究選擇了不同類別且數據完備的環保上市公司共38家,根據其2007—2016年度財務報告中披露的數據進行計算和整理得來。
對于所得稅優惠的程度,用名義稅率和實際稅率的差來表示。實際稅率可以用當期實際應繳納的所得稅與當期利潤總額的比值計算得出,而當期應繳納的所得稅等于所得稅費用與遞延所得稅之差{13}。所得稅的優惠額=會計利潤總額×所得稅稅率-當期實際繳納所得稅。所有涉及數據都可以由環保企業年度財務報告中獲得。企業的名義稅率一般采用現行企業所得稅統一的法定稅率25%{14},但是如果環保企業同時是高新技術企業,那么其名義稅率就為15%(由于實證研究的對象是上市公司,所以不太可能同時適用小微企業的優惠稅率)。具體情況可從企業的年度財務報告中了解。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1.所得稅優惠對環保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
表5結果顯示,模型(1)擬合度指標R2= 0.9904,調整后的R2為0.9903,說明對被解釋變量有很好的解釋能力,該回歸模型能較好解釋環保企業財務指標的變化,且回歸結果的P值均小于1%,回歸效果十分顯著。
凈資產收益率、凈利潤增長率、每股收益都與可持續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這與假設一致,它們都是反映企業財務績效的重要指標,對于企業財務狀況的反映是一致的,彼此間也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在所有的財務指標控制變量中,凈資產收益率對于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最大。資產負債率與可持續增長率呈負相關關系,說明較大的資產負債率帶來的財務風險降低了企業的價值,使得財務杠桿的負效應超過其正效應。
所得稅優惠程度與可持續增長率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0917,表示所得稅優惠的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率會增加0.0917個單位,這與假設是相符的。說明環保企業所得稅的優惠對于企業的財務績效具有促進作用,稅收優惠的程度越大,企業的可持續增長率會越高,這也驗證了前文的理論分析。當然也看到相關系數的數值比較小,說明這種促進作用并不是非常明顯,低于預期,從而也驗證了前文分析的現行環保稅收優惠政策在政策的設計和執行中存在諸多問題,使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2.所得稅優惠對環保企業投資能力的影響
表6結果顯示,模型(2)擬合度指標R2=0.8352,調整后的R2為0.8343,說明對模型的解釋能力較強,擬合的結果較好,且所有變量的P值都在1%以下,說明回歸結果是非常顯著的。也就是說設定的模型可以較好地解釋環保企業投資能力的變化。所得稅優惠額的相關系數為1.1865,說明其與環保企業固定資產凈值的增加額之間是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表示所得稅優惠額每增加1個單位,將會激勵企業增加固定資產投資1.1865個單位。可見,所得稅的優惠對企業的投資能力確實起到了促進作用,并且這種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原假設成立。所有者權益增加值、經營活動現金流、上年固定資產等控制變量也與被解釋變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即當所有者權益、經營活動現金流、上期固定資產凈投資額增加時,企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額也會增加,這些變量都會對企業的投資能力起到促進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財政補貼對固定資產增加凈值影響系數是3.6270,即每增加1個單位的財政補貼,企業會增加固定資產投資3.6270個單位,由此可見財政補貼對于環保企業投資能力的影響力明顯強于稅收優惠的作用。換言之,就公共政策的效果來說,現行的環保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投資能力的促進作用還有待進一步強化。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以上兩個回歸分析的檢驗可以得出結論,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對環保企業的財務績效確實有正向的激勵作用,說明環保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的作用機制的確存在,但這種激勵相對而言比較微弱,這可能正是由于現有政策在制度設計以及執行過程中存在種種問題,造成政策的實施效果不如預期。今后應該進一步研究政策產生偏差的原因,是否稅收優惠的方式選擇不當,又或稅收優惠的設計不夠合理等,進一步完善稅收相關優惠政策。比如對于所得稅中的減免稅期優惠,可以延長減免稅期限,或者改為自企業盈利的第一年適用,嚴格規定節約的稅金的用途,這樣可以增強政策的針對性。
另外,環保稅收優惠政策對于環保企業的投資能力確實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比其他財務控制變量的激勵力度都要大,這說明稅收優惠政策的確對企業的投資行為有正向的激勵作用,原因也顯而易見,所得稅的優惠越多,企業的稅收利潤也越多,即企業擁有可用于投資的現金流越多。然而與財政補貼的效果進行對比,稅收優惠的作用還相對較弱,應更好地發揮稅收優惠對環保企業增加環保投資、擴大環保產業產能、促進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政策建議
1.加強稅收優惠的法定性
現行稅收法律法規中關于環保優惠政策的規定有三種形式。企業所得稅法是法律,相應地有關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法律效力也會高一些;增值稅、消費稅以及其他一些稅種是暫行條例,這些稅種中的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效力理論上要低一些;各地政府、地方人大、一些職能部門出臺的關于環保企業稅收優惠的政策,屬于地方性法規或規章,效力更低。由此可見,目前我國關于環保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分散在各個稅種的法規和地方法規規章中,沒有一個統一完整的體系,且多以補充規定或暫行規定的形式發布,法律效率普遍較低,穩定性差,這對政策的實施效果而言有諸多不利。政出多門,也不利于對政策進行統一管理,這種現象其實也是目前我國稅收法律法規的一個縮影,建議今后提升各個稅種法律法規的法律層次和地位,將稅收決策真正納入法律的軌道中,從而增強稅收優惠政策的科學性、權威性和穩定性,為其順利落地實施保駕護航。
2.規范對現行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管理
我國應該建立動態的稅收優惠政策管理機制,加強對稅收優惠的規范化管理,財政稅務部門要與工商部門、金融部門、環保部門、科技部門協調配合,對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情況做好數據收集和整理歸納的工作,為下一步稅收優惠實施效果評價打好基礎,尤其是對于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匯總和反饋,為政策的調整與優化做鋪墊。同時借鑒國內外經驗,制定出一個科學的指標體系,用以評價稅收優惠政策的績效,對其社會效益做出合理評估。這是建立稅收優惠評估管理機制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評估的結果要向社會大眾公開,對于成本遠遠大于收益、作用微弱的稅收優惠政策要及時廢止和清理,使其盡快退出市場,避免影響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扭曲市場經濟的自發機制。
3.統籌協調各類稅收優惠政策手段
在本文所研究的環保企業中,企業所得稅中減免稅期的優惠政策對大多數企業都是適用的。投資減免、加速折舊、再投資退稅和減免稅期等優惠政策如果設置和運用不當,容易產生效果上的相互影響甚至抵消。比如企業已經享受了免稅期優惠,那么此時其他稅收優惠就形同虛設。所以對于環保稅收優惠政策的制定,應該嚴謹論證,注意各項優惠手段之間的聯系,統籌協調,避免政策效果的互相影響。對于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對象、適用條件要明確規定,企業對優惠資金的使用也最好限定在購買節能環保設備、升級節能環保技術方面,確保政策的針對性,最后適當延長免稅期的期限,或者根據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來確定免稅期的起止時間。
【參考文獻】
[1] 吳聯生.國有股權、稅收優惠與公司稅負[J].經濟研究,2009(10):21-28.
[2] 李增福.稅率調整、稅收優惠與新企業所得稅法的有效性: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家,2010(3):16-19.
[3] STICKNEY C P, MCGEE V E. Effective corporate tax rates: the effect of size, capital intensity, leverage,and other factor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82(2):125-152.
[4] WARDA J.Tax treatment of business investments in intellectual assets: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R].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Working Papers,2006.
[5] 戴晨,劉怡.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對企業R&D;影響比較分析[J].經濟科學,2008(3):36-39.
[6] 鄧子基.稅收支出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9:168-172.
[7] 高培勇.演變中的中國涉外稅收優惠政策[J].涉外稅務,1997(8):26-29.
[8] 易志坤.國外稅式支出實施經驗及啟示[J].稅務研究,2003(3):67-70.
[9] 姚林香,車文軍.對促進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應分析[J].稅務研究,2008(3):14-18.
[10] 方重,梅玉華.稅收優惠促進就業的效應探析[J].稅務研究,2008(2):9-12.
[11] 張榮芳,劉燕冰.淺議我國技術創新企業稅收優惠(補貼)措施[J].福州大學學報,2013(3):13-16.
[12] 沈肇章,魏朗.影響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實施效果的因素分析:以東莞市為例[J].財貿經濟,2009(5):18-21.
[13] 孫磊.稅收優惠政策微觀分析指標體系及方法研究: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J].稅務與經濟,2011(6):5-9.
[14] 匡小平,肖建華.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培育的稅收優惠政策整合:基于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的分析[J].財貿經濟,2007(1):22-26.
[15] 婁賀統,徐浩萍.政府推動下的企業技術創新:稅收激勵效應的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09(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