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張素羅
摘 要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寶貴的教育資源。因此,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育結合起來,也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文章主要探討了如何在社會、學校和家庭運用優秀傳統文化來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途徑。
關鍵詞 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37
Relying 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ZHANG Yi, ZHANG Suluo
(College of Marxism,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Abstract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 precious educational resource for our country. Therefore,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innovate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us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society, schools and familie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大學生是青年中的精英,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未來的建設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它讓人明白該如何活著,明白人生的信念和目標。習總書記號召廣大青年學習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給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提供了新的途徑。
1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現狀
從古到今我國對社會責任意識的培育都非常重視,古語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可見古人對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視。隨著近年來我國的高度開放,西方思想和文化不斷沖擊我國人民的思想,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在社會上蔓延,作為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生更是受到很大的影響。我國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總體上是好的,但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趨于淡薄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依托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來提升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已成為當務之急。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失的主要表現有:
(1)缺乏理想信念。隨著社會的轉型和不斷進步,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我國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了一部分大學生對國家、社會、家庭和他人都缺乏關心,甚至是冷漠,表現出很強的功利心,甚至他們努力讀書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能順利畢業,然后在畢業之后找到一份讓父母和自己滿意的工作,并不是為了增長知識、提高專業技能而讀書,更不要說回饋社會和建設國家這樣的志向,這種行為也是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的一種表現。
(2)注重個人利益。大學生剛剛走出父母的保護,步入復雜的社會,在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面前,他們很難做到將集體利益放置于個人利益之上,只要關系到每個人的個人利益時,部分大學生會不惜損害集體利益和他人利益去爭取自身利益。由此可見,在一定條件下一部分大學生呈現出“利己主義”。這種利己主義主要表現為在面對危情時見危不救,見難不幫的處事態度和處事原則。作為當代大學生是不應該有這種利己主義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社會責任教育智慧,因此,正可以作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寶貴資源。
(3)社會公德和法紀觀念不強。法規紀律和道德是維護當今社會正常運行的必要手段,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線是我們每個公民應該盡到的義務。一部分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不足,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在考試中作弊,對公共財務不愛惜,在網絡中傳播不良信息,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認為只要事不關己就無所謂,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把自己置身事外。正是由于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從而導致了他們對當今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事件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更加不會去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
2 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缺乏的原因分析
2.1 社會環境中不良文化的影響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國的經濟也在快速發展,在社會進步的過程中,吸收了世界各國的科技和文化。一方面,西方文化中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人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都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大學生由于自身缺乏辨別能力,因此這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站在時代前沿的人,網絡傳媒對他們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網絡信息良莠不齊,色情暴力的信息也常常充斥在網絡之中,有些大學生甚至沉迷于網絡游戲之中。這些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嚴重腐蝕著我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2.2 高校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缺失
高校是大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主要地點,高校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我國高校之中,對于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的教育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教育體系的不完整,教育方式方法單一。在高校之中,教師一般只采用填鴨式教育,只依靠在課堂上的幾節課是很難起到作用的,如果高校教師只把上課當做一種任務,只滿足于完成教育的工作量,忽視了大學生的個體因素,并沒有做到合理的引導。在許多高校的課程中,缺乏相應的教育課程,沒有相關的教材。大學生是成年人,但是絕對不能將成年人的世界中的做法全部都搬到高校之中,有些思想對青年學子的危害很大。
2.3 家庭教育得空缺與不當
家是一個人社會化的起點,家庭對于孩子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缺乏與不當就會造成孩子社會責任意識的先天性不足。當今父母對于孩子的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過分寵溺,導致孩子無法進行自主的認識和了解社會,造成孩子對父母過分依賴。一部分家長并不懂得如何使用科學的手段培養孩子,他們的教育僅僅停留在物質需要的層面,忽視了超越物質的精神需要,在這種家庭環境成長的孩子只習慣于索取,忽視如何為他人奉獻,為社會建設做出貢獻。此外,家庭文化是道德的重要載體,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社會機構,一個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科學的家庭教育應該是以實現子女的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和道德素質為目標的全面協調發展。
3 以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具體路徑
3.1 改善社會文化環境
社會文化環境是影響眾多社會群體的基礎,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優良基礎。首先,必須要建設具有社會主流文化氣氛的社會文化環境,只有在我國社會的大范圍內建設起來并形成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才會讓大學生這一群體從內心深處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去主動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在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其次,社會各界必須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力度,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充分結合電視、報刊等傳統媒介和微博、微信等新興自媒體的優勢,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讓大學生在網絡之中也可以學習并且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最后,深度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德育意義,例如重陽節的敬老愛老精神,端午節的愛國主義精神等。讓大學生在過節的同時感受到其中的優良品質,從而提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
3.2 以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加強高校社會責任意識教育
一般來說,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最基本任務就是完成學業,但是,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他們的素質和還是不但決定了他們的前途和命運,更是關系到我們國家的未來。所以,在高校學習期間,對于大學生的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業教育,更不應該局限于他們的個人發展,而是要放眼未來,立足長遠,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首先,加強面向全體教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培訓,不斷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師在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去指導學生,從而加強對大學生的相關教育。其次,必須要緊抓課堂教學,加強相關課程建設。目前,在我國的傳統高校教育中很少有設置對于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宣傳的課程,從而造成大學生對于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不深刻。因而,我們應在高校中增加相關課程,編排相應教材,以此使得大學生可以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和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社會責任意識的豐富內涵。最后,主動利用網絡媒體,拓展教育方式和方法。高校應該加強網絡平臺的建設,通過發布微博,建立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來宣傳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讓大學生的精神和思想得到陶冶。
3.3 樹立正確的家庭文化教育理念
家庭是每個人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點,家肩負著啟蒙的主要任務。家庭教育相對于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日常性和基礎性,家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要加強家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首先,父母要樹立良好的榜樣,對孩子起到示范作用,作為父母要在日常生活中用自身行為去影響孩子,如孝順長輩,與鄰里和睦相處。其次,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仁愛”、“誠實守信”等思想去培養孩子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意識。最后,在家中用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父母與子女多加強溝通與交流,采用適合的方法,選取恰當的時機對子女進行教育和引導,只有建立這樣良好的家庭氛圍,大學生才會從小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認同,進而增加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通訊作者:張素羅
參考文獻
[1] 鄭軼.淺析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及其教育功能[J].新課程學習,2014(2):4.
[2] 彭媚娟.論傳統文化與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J].理論月刊,2011(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