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磊 石頭 李偉明
摘 要:現今,數字媒介環境使人的生活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大面積普及,對學生的影響尤為明顯,它改變了學生獲取資訊和知識的方式。一方面,借助智能手機,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獲得了大量的圖像資訊,便于積累素材、增長見識。另一方面,學生過度依賴智能手機獲取的圖像,減少或放棄了觀察能力的訓練、積累,對于學習基礎造型,產生了負面影響。本文意在探討成長在數字媒介環境中的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基礎造型能力訓練方面的思路和方法,以期獲得適合當前學生的教學手段。
關鍵詞:智能手機 造型能力 觀察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1(b)-0198-02
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不覺間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交流方式,同時也改變了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方式。在這種大環境下,高等院校中的美術設計類學生的基礎教學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現象。很多學生更相信智能手機中的圖像,更愿意用照相功能代替自己的觀察,這成為從事造型基礎教學的教師需要面臨和解決的新課題。
本文依據在教學實踐中的觀察、思考和嘗試,以及教學目標的相關要求,力求尋找在數字媒介深度影響下的美術基礎教學新方式。
1 數字媒介環境中的圖像價值貶值
本文所說的圖像泛指繪畫作品、照片、各種出版物以及數字媒體中的圖片。
自人類誕生伊始,圖像就在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遠古時期,圖像具有巫術和象征的價值。原始人在巖石上或洞穴中刻畫動物、人形,對著這些圖像擊打,原始人認為可以幫助他們在狩獵中獲得食物,在征戰中取得勝利?,F在追星的粉絲們,每人都收藏了大量的明星圖像,潛意識中即認為自己已經和仰慕的明星在一起了。圖像在人類的文明發展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我們擁有圖像時,潛意識中,我們就認為自己已經了擁有圖像中的人或物。在照相機問世之前,人們借助繪畫作品,在精神上與大自然、美好的物件及重要的人建立起聯系。這就是為什么會有風景畫、靜物畫和肖像畫的存在。擁有圖像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征。
隨著照相機和印刷技術的發展,擁有圖像的成本逐步降低。進入數字媒體時代,通過智能手機獲得圖像更是易如反掌。智能手機中越來越強大的照相功能還讓使用者成為圖像的創造者。因此,圖像的價值也急劇下降了。
2 學生過度依賴手機照相功能而輕視或放棄觀察
現在進入高校的藝術類學生就成長于上面描述的數字媒介環境中。經過調研發現,學生最早獲得智能手機的是在小學高年級階段,最晚的是在高中初期。
智能手機自然而然的成為學生接觸圖像的渠道。智能手機強大的照相功能成為學生們獲取圖像、編輯、修改圖像的便捷工具。這種快速輕松的方式,使得學生們不必那么認真地觀察事物。在學習造型基礎時明顯表現出沒有持續觀察的耐心,他們常常只是粗略地看過,便按照頭腦中的印象描繪事物。然而,大腦對于細節的記憶是極為有限的,由此導致學生在描繪時常常是基于對物體的既有認識和概念,而不是依據觀察所得。還有一種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生在學習繪畫技能的過程中,先使用手機拍照,然后依靠手機圖像進行描繪,而放棄自己的觀察。
3 造型基礎教學的策略研究與嘗試
在所有藝術設計類學生的造型能力訓練中,培養觀察能力是核心任務之一。這種觀察能力不同于未經訓練的日常觀看,它更具有選擇性、具體化和分析性等特征。
本文所說的造型能力,僅指能夠將觀察所見描繪下來的能力,并在畫面中呈現出正確的物體形態和色彩。這類造型基礎教學的方法與思路,是通過大量的素描色彩寫生訓練來提升學生的造型能力。時間證明這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然而這種訓練方式在目前的高職院校中實施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一是目前高職院校普遍無法為學生安排大量的基礎課時間。二是由于學生們的成長環境已經發生很大變化,大部分學生沒有耐心和能力完成相對長一些的寫生作業。甚至一幅8課時的作業,學生在后期已經呈現出興趣不足和耐心不夠的狀態。
針對這樣的學生狀況,教師需要找到一些相對有趣和快速的訓練方法,提升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耐心。因此,我們分解改造了一些傳統教學方法,用于培養和訓練學生的觀察力,使學生逐步脫離對手機的依賴。
3.1 在臨摹中訓練觀察力
利用各種分解步驟,臨摹范本進行訓練。臨摹始終是初期學習的重要途徑。目前無論是素描還是色彩,都有大量的臨摹范本可以買到,其中很多都附有分解步驟。首先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范畫在構圖布局方面的特點,其次是每個步驟都繪制了哪些部分,細心體會每一步的作用。教師始終強調按照步驟分解圖進行繪制,避免讓學生直接參照完成圖進行繪制,因為那樣就無法學習體會到真正的繪制方法,而當學生面對實物寫生時往往依舊無法把握整體畫面。
素描階段的臨摹,還可以先用一些大師作品來指導學生進行線條方面的學習。由于大部分高職學生的美術基礎薄弱,比較適合選用以線為主的范畫,如,德加、馬蒂斯、梵高等大師的作品。這類作品線條清晰,強調輪廓,注重疏密變化,可以使學生體會大師表現事物的方法,且比較容易形成較完整的畫面,增加學生的成就感。在臨摹過程中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每根線條的長短,注意線條之間銜接,盡量精確地再現大師的用筆。在完成了這樣的臨摹之后,可以安排學生按照同樣用線條描繪的方式,描繪一個類似的實物形象,加強學生對線條的體會,完成一幅有“大師感”的作品。
3.2 以拼貼方式培養把握全局的能力
在色彩方面,除了按照分步驟臨摹的方式以外,還可以嘗試用一種轉換的方式進行臨摹,即“拼貼法”。選擇若干后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作為范本,是比較適合的,因為塞尚、梵高、高更的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色塊分明、造型概括、布局構圖形式感強的特征。
讓學生依據選定的范本收集各種彩色紙。這些彩色紙都要與范畫中的相應色彩進行比較,比對范畫制作出相應色塊進行拼貼。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在各種色彩間相互觀察比較,體會色彩多種多樣的變化。拼貼這種方式要求學生在制作過程中要對色塊進行相應的規劃和概括,由此可以使學生對大師作品中的布局結構有所理解和認識,向大師學習安排畫面的方法。
3.3 在寫生中訓練整體觀察能力
臨摹畢竟是直接從二維畫面描摹到二維畫面的過程,相對來說是較為容易的。寫生要求學生運用自己的觀察將三維空間中的物象移置于二維畫面中,在這一轉換過程中,整體觀察的能力是非常關鍵的,但這正是學生們最難以學會的。學生會被單個物體的形態及明暗變化所吸引,常常是一個物體畫完再畫另一個物體,容易導致位置比例關系失調,明暗色調關系混亂無序。在這類情景下,教師需要反復強調、講解整體觀察的重要性和方法,要求學生將多個物體視為“一個物體”,要注意觀察這“一個物體”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系。為此,甚至可以設計一些“分解動作”式訓練,如要求學生只勾畫物體的外輪廓,然后省略描繪物體輪廓以內的變化,只描繪物體輪廓以外的“負形”部分。這樣可以迫使學生關注畫面的整體效果,而非僅僅是主要物體部分,讓學生體會到“負形”部分的重要價值。這種訓練不僅使學生加強對整體畫面的關注度,而且還可增強對構圖布局的理解,明白背景的形狀與結構對主體的表現具有重要的影響。
繪制“負形”的訓練同樣也可以運用于色彩寫生課程中。面對一組靜物時,學生們很容易將注意力放在主要物體的形狀與色彩上,卻忽視物體之間的部分。而作為主要物體以外的負形部分,常常在畫面中占據著很大面積,是決定畫面整體色調的關鍵因素。負形的練習可以讓學生多關注物體之間形狀,反而更容易培養學生對物體間相互的比例差別的觀察能力。
學生常常會被許多細小的變化吸引,并竭盡全力描摹下來,導致畫面喪失秩序感,色調層次混亂、灰暗。這種現象在素描和色彩練習中都會出現。教會學生運用“瞇眼法”去觀察是一個傳統而有效的方法,運用瞇眼法去觀察會略去很多瑣碎的細節,使觀察變得更具選擇性,增加整體感。
以上是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運用的一部分訓練方法。在造型基礎訓練中,關于培養觀察方法的知識點講解起來相當簡單,這部分內容在各類教材中用不多的篇幅就可陳述清楚。然而,要想真正使學生掌握這些觀察方法,并能夠在實踐中運用自如,達到“肌肉記憶”的狀態,卻需要經過長期的練習。對于玩著智能手機長大的學生,就變得更加漫長和不易。需要教師不斷地將傳統教學方法加以分解和重構,改造成適合的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 約翰·伯格.觀看之道[M].戴行鉞,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E.H.貢布里?!げ?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楊成凱,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15.
[3] (英)伊恩·辛普森.柯林斯色彩繪畫完全教程[M].馬婧雯,陳紅巖,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